历史剧评西南联大豆瓣93才第一集就承包了整年的泪点

说到西南联大其实大家应该多多少少都知道这个地方,这个学校的历史可谓荡气回肠,百转千回,实在是太过于的复杂,而且过程又十分的苦楚,所以其实很多时候还是没什么人提起,但是最近央视出了一部纪录片,就是专门写西南联大,在豆瓣的评分竟然高达9.3分,而且网友看了之后,都说泪点全部被承包了,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到底讲了什么吧!

西南联大的剧情简介

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当晚展映了第一集《八音合奏》以及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

西南联大剧评

上世纪30年代,昆明。

有一个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乞丐,拄着木棍,混在难民中进了城...

他头发已经结块,风尘仆仆,就像一个刚挖出的芋头…更奇怪的,是他紧紧抱着一个咸菜坛子...

在一所大学门口,他遇上了刚出门的校长梅贻琦。

乞丐拉着梅贻琦的手,说:梅先生,我终于到了…

梅贻琦看了半天,才看出,这个人竟然是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的:赵忠尧。

而他怀里的咸菜坛子,放着一个铅管,是中国当时唯一的50毫克镭…

原来,北平沦陷,赵忠尧趁着夜色潜入日本人占领的清华大学,偷走了镭…为了躲避追捕,装成乞丐,千里走单骑,把中国核物理的重要家当,带到昆明...

此时,放射性极强的镭,已经灼伤了他的胸膛…

1937年11月,华北沦陷。

中国最优秀的三所大学:清华、北大、南开,决定南迁,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存在不过8年的“最穷大学”,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3000多名学生里,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欧美教育人士称:世界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昆明。

最近,有一部国产纪录片,把镜头对准了这所传奇大学:《西南联大》

壹丨闻一多的茶

1937年,武汉。

因为抗战局势,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决定搬往昆明。

出发前,闻一多抽空回了一趟武汉老家。

老友邀请他留在武汉,到教育部任职,他婉辞了。

老婆炸了:为什么不留下来?兵荒马乱!我们好不容易才能团聚…

当时家里4个孩子,最大的10岁,老婆责怪得不是没有道理。闻一多只能喃喃的说:学校太困难了,太困难了…

临走前,他叫醒两个儿子,说:我走了,将来,云南见吧。

话还没说完,眼泪先掉了下来。

从小在城市生活,出国留学的“假洋鬼子”,在国难之际,走过湘西村庄,走过长江河滩,走过贵州大山…

一路上,他唱着那首《桑塔露西亚》:看晚星多明亮,闪耀着金光。海面上微风吹,碧波在荡漾…

3000多里路走下来,鞋底薄了,胡须长了,皮肤黑了,心眼也敞亮了…

有人说:这是闻一多走出殉道之旅的第一步。

到了昆明,房租贵,置办家具花了一大笔钱,闻一多很快用完了手头的存款。加上通货膨胀,堂堂的大教授,月薪不过等于战前的九块八毛...

他给妻子写信说:快一个月了,我没吃过茶,每天喝白开水。今天到了陈梦家那去,他把不要的茶叶给我,哈,我总算是开荤了…

贰丨华罗庚的房子

西南联大刚建校时,没宿舍,没教学楼,没办公室…除了人,什么都没有。

如何安置老师呢?

学校出钱租一个院子,上下楼各住几户人家。

那一年,华罗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一家六口没个落脚地。

仗义的闻一多说:不如来跟我挤挤?

住了进去,华罗庚愁了:闻家人也不少,两家十几口人,挤在10多平米的小厢房,靠个布帘隔开,晚上打个喷嚏都能把隔壁吵醒...

后来,他在昆明城外20里,找了个便宜住处。

说是两间小厢楼,实际上就是猪圈牛圈顶上有个堆草料的棚子。全家人吃饭睡觉都在里头。

晚上,一个香烟罐子上放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就算是灯。

有时候,楼下的牛挨着墙擦痒痒,那就惨了,整个棚子地动山摇、危楼愈倒,猪叫牛叫乱成一团…人在楼上,跟喝了酒一样,站都站不直。

华罗庚自嘲道:别人说我是清高教授,唉…都不见哪里清高了。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学术专著《堆垒素数论》,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叁丨费孝通的书稿

云南,昆明。

五华山上,明晃晃挂起了三个红球。意思为:紧急警报。

广播里又一次响起了尖锐的长鸣,刺着每个人的耳膜。老百姓们一边收拾着家里的金银细软,一边啐了一句:小日本,又要搞空袭了,烦人!

《生活》杂志拍摄的重庆空袭警报

据统计,战争期间,日军战机先后281次空袭云南,最多的一天,出动27架飞机轰炸昆明。

西南联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一家,习惯了每天要跑警报。有时候他会带上一本书,在躲在防空洞里看...

1940年10月13日,西南联大遭遇了最严重的一次空袭,整个师范学院被夷为平地。而费孝通的家被炸毁。

四小时前,好好的一个院子,成了一片废墟。

前后房子都倒了,满院颓垣断壁,破烂的书报、玻璃…埋在一寸厚的灰尘下。

费太太哭了,费孝通却笑了,因为他在废墟里,找到了正在翻译的《人文类型》手稿。

他顾不上掸去上面的灰尘,紧紧揽进怀里…

肆丨李政道的求学生活

1941年,上海沦陷。

15岁的富家少爷李政道,沦落成身无分文的小难童,靠打扫茶馆吃剩饭,艰难求学度日。

幸好,四年后,他进入西南联大学习物理。

当时,西南联大的条件,并不比逃难的生活好。

宿舍,是建在坟地里的茅草屋,小,挤,乱,脏…一间宿舍40个人,上下铺,两个床紧靠在一起,翻个身,旁边的人都会被摇醒...

食堂的饭,被戏称“八宝饭”。

是哪八宝呢?除了红米、稗子、谷子、麸皮,还有石头子、老鼠屎…

最可怕的是,臭虫还特多,咬到人夜不能寝、浑身都痒。最后连女生都习惯了,你咬你的,我睡我的,人与臭虫和平共处…

西南联大宿舍内部

但是,此时的西南联大,堪称当时世界最好的学校之一。

中文有闻一多、朱自清…哲学有冯友兰、金岳霖…社会学有费孝通,历史有吴晗,数学有华罗庚,物理化学的有吴大猷、赵忠尧…

有一门课叫《欧洲名著选读》,9个教授轮番上课:钱钟书、吴宓、莫泮芹、吴可读、叶公超…

据说,因为老师太牛了,很多学生穿越整个昆明城,去其他学院蹭课。

1946年,李政道这个物理天才少年,通过教授推荐,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1957年,他和同是西南联大出身的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部《西南联大》首播于2018年11月,共5集,每集50分钟。目前豆瓣评分9.3,还在上涨。

有网友评论说: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不管是任教大师,还是跋山涉水的学生,都是在艰难时局下大放异彩的璀璨群星!

纪录片里最珍贵的,是摄制组横跨海峡两岸,远赴英美,采访了不少西南联大的亲历者。

他们中有学生,如杨振宁、许渊冲,还有联大教授的后人。

这些当事人,年纪最小的,都已80高龄…

当时的西南联大,哪有什么像样的教室,坟地里盖的平房,铁皮做的顶,泥巴垒的墙,窗户是拿纸糊的…

遇到下雨,雨水打在铁皮屋顶上,叮当叮当,嗓门不够大的老师,上不了课。有一次,教授陈岱孙实在没办法,在黑板上写下来:下课赏雨。

满屋子的青年才俊,坐在木椅子上,静静的听着窗外的风雨声…

课本也是稀缺货,几乎没有一本新的…常常是学生之间,传抄“复制”课本。

有时候,新入学的学弟学妹,拿到的手抄课本,是从几年前的毕业生那里,一级级继承下来的…

纪录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气象学的学生要上课,可是连最基本的温度表和量雨筒都没有…

怎么办?上课的老师李宪之就教大家土办法:用手指蘸水,来感应风向。

他对学生说:手指哪面比较凉,风向就是哪边。

大名鼎鼎的教授,过着特别贫穷的生活。据说,当时昆明的乞丐都不找他们要钱,大家都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战前,校长梅贻琦的工资,一个月能买一辆小汽车。

来了昆明,入不敷出,不仅卖光了所有值钱家当,梅夫人还得上街摆摊,卖米糕补贴家用…

有一天,梅校长迟到了,原来是今天出摊晚了。他对学生感慨道: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

冯友兰的夫人,在家门口支锅卖麻花;法律研究所的费青,变卖了家中所有藏书;闻一多干脆靠给人刻印赚钱…

中国现代物理学之父吴大猷,每天化妆成乞丐,到菜市场捡没人要的剩骨头、烂菜叶,回去给妻子熬汤…

这些人,本可以在沦陷区里,混一个高薪闲职,却偏要来这里受苦受累...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了我们中国文人身上的“风骨”二字...

在这样的条件下,吴大猷写成了《多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陈寅恪写出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冯友兰写好了《贞元六书》、王力出版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之作《中国现代语法》、吴宓用英文写就了《世界文学史大纲》、费孝通试图构建社会学版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还有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周培源的《湍流论》…

他们治学严谨、要求极严,联大办学8年,8000余名学生中,只有3882人能顺利毕业。

产生了一大批科学家、数学家、翻译家、文学家,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汪曾祺、许渊冲…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倔强、高尚,乐观,苦难,聪明,自由,坚韧…

当我们回望历史,深情地注视着这个乱世里矗立于红土高原上的学校,我们可以知道,它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出产了多少的著作、多少的院士、多少的奖项。

而是:在炮声和空袭的侵扰下,在臭虫和蛀虫腐蚀的政权下,在时局的动荡中,在生活的贫寒中,它竟然奇迹般的,保留下几千年的文化种子。

它让一批学术泰斗没有变成流亡海外的亡国奴,让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这种倔强的皮实劲儿,在火的洗礼中刚毅坚卓…

西南联大的校歌里,有这样一句: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

如同网友所说那样: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总有人想要站起来,他们只能靠知识改变中国,一国的担子压在身上又怎能不努力?

评价我们中国文人,离不开“风骨”这个词,将“风骨”一词分开,就是“风度”和“骨气”。风度,源于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培植;骨气,则来自对民族大义的忠诚和天下为公的坚守。(引用自: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炮火中的西南联大,颠沛流离的文人大师们,他们的身体力行,让亿万中国人看到了“风骨”二字的真意...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西南联大渐渐远去,但它的传奇故事,将以图文、影像、口口相传的方式,永远留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

灵感家首页

万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