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穷秀才,为什么没有穷举人的说法

说到古代的秀才大家也都知道,他们的故事还是挺多的,而且大都是以穷苦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古代是有举人的,那么这个举人我们就知道的不多了,那么这些个举人都十分的神秘,那么就有人问了,为什么都是穷秀才没有穷举人这个说法呢,难道这个举人要厉害很多?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在古代,形容一个贫穷的读书人,大家往往说他是“穷秀才”。可是,大家为什么不说他是“穷举人”呢?难道秀才和举人在没有考上进士之前,不是一样潦倒落魄吗?

秀才和举人还真不是一个档次的人。

所谓秀才,指的是通过了童子试的读书人。童子试是科举考试中最底层的考试,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在通过童子试之前,都被称为童生;通过了童子试,才能被称为秀才。

在很多人想象中,童子试一定比较容易。实际上,这是很深的误会。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这三个阶段的考试难度有多高呢?有的人,到了白发苍苍都还没有通过童子试,只能被称为童生。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情。只有富裕的家庭,才供得起家里孩子读书。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往往读着读着,家里就给读穷了。所以,哪怕侥幸通过了童子试,称为秀才,家里也是一贫如洗。“穷秀才”名副其实。

所谓举人,指的是通过乡试的读书人。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二道关卡。读书人通过了乡试后,便有了举人身份。

毫无疑问,乡试的难度要远远高于童子试。以明朝时期的大作家施耐庵为例。施耐庵19岁就考中秀才,但此后多次在乡试中败下阵来,直到29岁才考上举人。清朝大作家蒲松龄,也是在19岁考中秀才,以后屡试不第,至71岁高龄才成为一名岁贡生。

当然,如果考中了举人,读书人就相当于“鲤鱼跃龙门”,身份与秀才有天壤之别。

秀才拥有见官不跪的福利,特别优秀的秀才还能获得国家的补贴。此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好处了。如果秀才不能再进一步考中举人的话,就只能一辈子在乡村教书过日子。他们在经济收入并不富裕,但在社会地位上高于农民。

因此,在《儒林外史》中,范进虽然中了秀才,他那杀猪的老丈人还是不把他当回事儿,依然像以往一样,对他进行百般羞辱。

可是举人就不同了。首先,举人的身份不再是普通人,而是已经踏入仕途,具备了当官的资格。哪怕他此后会考落第,回来后还能获得学官一类的官职。

此外,举人还能获得远超秀才的待遇。

在政治上,举人社会地位高,能够与府县级别的地方官平起平坐。这不,范进刚刚中了举人,当地曾经做过知县的大财主张乡绅就亲自前来看望他,又是送房子,又是送银两,各种套近乎。这是秀才根本就不敢奢望的事情。

在经济上,举人有了更多收入来源。他不用交税,也不用出徭役,许多人会将自家的田产、房产挂靠在他名下,以此来逃税。范进中举后,许多素不相识的人送田产、店房,便是出于逃税的目的。这种做法,会为举人带来丰厚的收入。此外,举人在家耕读,国家会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这点补助不是很多,但足够普通家庭开销,衣食无忧了。

总之,如果你穿越回了古代,尽可以嘲笑“穷秀才”,千万不要嘲笑“穷举人”,否则的话,他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的。

【参考资料:《科举制度》《范进中举》等】

灵感家首页

万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