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都喜欢把诸葛亮和司马懿当成是宿敌,其实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才首次碰上司马懿,而且那个时候的司马懿对诸葛亮还是非常忌惮的,做事极度小心谨慎。这场战役表面上是蜀军胜了,其实司马懿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诸葛亮也把李严削为平民,双方就内政来说基本上把障碍都给清楚掉了,自己手上的权利又可以更上一层。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发动的第四次北伐,无论对曹魏还是蜀汉两国而言都有重大意义,但这个意义并不是体现在两军厮杀的战场上,而是战后对两国政治、军事产生的重大影响。
作为司马懿而言,首次与诸葛亮交锋,不但遭遇失败,同时还损失了曹魏名将张郃。张郃之死引发曹魏满朝震惊,但对司马懿却未必是一件坏事。张郃之死,不仅使得曹魏在西北地区资历最老的名将离世,同时也树立了司马懿在西北曹军中的绝对领导地位。故此,当一直坚持坚守不出并刚刚遭遇败仗的司马懿突然派张郃追击诸葛亮并导致其阵亡,其中谜团重重,显然并不能派出司马懿借诸葛亮铲除异己的可能性。
而对于诸葛亮而言,虽然在前线打了胜仗,又斩杀的曹魏名将张郃,却在战略上并未取得丝毫进展,不得不再度退出汉中。是什么原因导致在局势大好的局面下仓促撤军呢?这里不得不提到蜀汉的另外一种重臣李严。按照《三国志李严传》的说法,李严的表现主要有三条:一是冒充后主刘禅的名义认定粮草供应不济,命令诸葛亮撤军;而是自己派人指责诸葛亮在粮草充足的情况下退兵;三是向后主刘禅上表指出诸葛亮是想诱敌深入才退兵。等诸葛亮回到汉中了解清楚情况后,立即上表要求惩处李严
接下来的事情更加热闹。诸葛亮又从大臣陈震那里了解到李严早年在地方工作时便“用性深剋,苟力其身”,不但不值得信赖,而且还人多狡诈、桀骜不驯,又将此时作为李严的一大罪证上表给后主刘禅。最终李严被刘禅下令罢免一切官职,削为平民,被押送桐梓郡监视居住。不过,这个是事件疑点重重,即使《李严传》中的记载也未必站得住脚,堂堂蜀汉的托孤大臣,手握重权,部下众多。如果真的是因为督运粮草不利,随便拉上一人顶罪即可,犯不着李严亲自出面并留下如此明显的破绽。
如果李严这三条罪状都能成立,那么即便诛灭三族也是名正言顺,而结果却是李严仅被罢官,其子李丰还接替了李严的位置。如此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的做法,显然是内部斗争的产物。诸葛亮找到了削弱李严的借口,但却不敢将其势力完全铲除,故此只能将其罢官了事。既达到了削弱对手的目的,又留下了不少余地,这一招果然非常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