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克服方言障碍的普通话是哪里的方言

中国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汉族,不过每个地区的方言有很多,一个省可能都会有好几种方言,交流起来会非常不方便。古代并没有统一普通话,那他们是如何克服方言障碍的呢?其实多数还是靠文字,因为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如果不好用语言交流的话,那写字就可以了。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普通话会是哪里的方言呢?其实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但音调听上去会平顺很多,现在全国某些地区还是会出现沟通障碍,大家一般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我们普通人对古代历史的了解不外乎两种途径,一则通过阅读文献,一则通过观看影视剧。尽管时隔千年,有着地域的不同,但我们还是能够了解古人的思想及其生活方式,这无疑是文字的功劳。

说起这文字,就不得不提秦始皇。因为正是秦始皇统一了战国古文字,以秦篆为官方文字,才使得我们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虽然会有方言的差异,但是面对同一种文字时还是能够彼此理解的。《中庸》讲“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本来是儒家统一天下的主张,却被推崇法家思想的秦始皇实现了。就单从这一件事情来说,秦始皇功莫大焉。

统一文字固然是好事,但这是于思想文化的传播而言的。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口头交流。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由于山川河流的阻隔,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聚落,使得人们在说话时会有口音的差别,此即所谓的方言。

由于我们今天的大多数国人都会说普通话,加之影视剧中的古人也是操着一口普通话,这就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假象:古人也说着和我们一样的话。其实仔细想来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古代人说话和今天是很不相同的。既然如此,那他们是如何交流的呢?比如苏东坡是四川人,而当时北宋的皇帝是河南人,难道苏轼说着四川话和说着河南话的皇帝交流吗?再比如说,康有为是广东人,当时的光绪皇帝是北京人。那么,光绪皇帝是否能够听懂操着一口粤语方言的康有为呢?

这个问题在我们今天是不会存在的,因为人们都会通过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来交流,尽管有些人可能会有一些口音,但无伤大雅,彼此之间还是能够听得懂的。

普通话这个概念是现代汉语中才有的,在古代尚无此一说,那么古人有没有一种统一的交流语言,它又是以那个地方的方言为标准的呢?

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古代的普通话叫作“雅言”,一般是以国都所在区域为标准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即夏商周,除过西周,其他时期都是在河南建立都城的,因此当时的雅言就是河南话(以洛阳为中心)。汉族之名因汉朝而得名,之前是叫作华夏族的。所谓华者,衣冠之美;所谓夏者,礼仪之盛。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号为东周。因此洛邑地区的语言便成为了当时的雅言。《论语》里讲“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孔子虽然是鲁国人,但他不用山东话讲学,而是用河南话讲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同时也统一了文字,即小篆。当时秦朝的国都是咸阳,咸阳位于关中,因此当时的雅言便是关中话。到了汉朝,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这时的雅言也基本上是陕西话和河南话。汉朝的汉语标准语也有“正音”、“雅言”和“通语”等不同的称谓。

东汉灭亡后虽然有过一段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很快就被西晋统一了。统一的西晋王朝建都于洛阳,因此其自然是以洛阳方言为雅言。但是不久后就发生了所谓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事件。面对此种局面,西晋王朝只能迁都,史称“永嘉南渡”。东晋王朝建都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由于南迁的士大夫普遍操一口洛阳方言,而当地的土著却是说着吴语,两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后来同样建都于此的宋齐梁陈所继承,此即所谓的南朝。因此,整个南朝的雅言便是吴音。

到了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七年后,也就是589年,灭陈朝。此时的隋朝建都长安,朝廷编《切韵》一书。该书以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为基础正音,唐承隋制,因此隋唐国语为“汉音”。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又作《广韵》,此一时期的国语又称“正音”、“雅音”。

元朝灭宋后,由于其为蒙古人,便以蒙古语为国语。由于建都北京,后来便以北京(燕山以东,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地区)地区的方言为“天下通语”。我们知道,元朝灭宋,很多士人衣冠南渡,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便定都于南京。由于这一地区的汉人相对完整的保持了“中原正音”,因此明朝初期便以南京官话为标准语。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即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但经过元末战乱,北京地区的人口已经所剩无几,因此朱棣不得不将四十万南京居民迁入北京,以弥补人口的不足。由于这批人相对较多,因此自然而然的将南京官话带到了北京。因此终明一朝,其实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相反,北京官话通行范围较小,影响自然也就不高。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惯性。但是到了雍正年间,这一局面逐渐得到了扭转。雍正八年,朝廷设立正音馆,该机构专门推广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北方官话。而所谓的“北京音”正是在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渗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综合而成。因此到了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了南京官话,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今天所说的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便是在清朝中后期逐渐奠定基础的。

古代虽然没有所谓的“普通话”,但一直推行朝廷官话。这是一种官方通用语言,以确保彼此之间能够听得懂。否则满口粤语的康有为如何能在朝堂上对着光绪皇帝侃侃而谈呢?即便其一开始时操着一口浓重的粤语,但当他步入官场以后就不得不学习朝廷官话。正是这种规则使得朝廷之间的对话才成为可能。

至于其他人呢,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手段也较为落后,各个地区的人口流动较小,只是面对着处于同一地区的人们,因此只要操一口方言也就交流无碍了。

灵感家首页

万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