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中亚地区是谁在统治唐朝为什么不占领中亚地区

唐朝时期,应该算得上是世界最顶尖的一股力量,不管是军事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是巅峰般的存在。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当时的唐朝不把中亚地区也一举拿下呢?中亚就是现在的亚种中部,一共有5个国家,但是在千年以前还都是一些小国。当时唐朝的国土面积比现在的中国还要大,也许正是因为这点也就不需要往外扩张了。

要谈唐朝争夺中亚的历史,从新疆到中亚的一些地理概念必须先厘清一下,不然单凭文字根本无法建立起概念来。

先来一张新疆省的地图:

请看图,我们先解释一些概念:

吐谷浑:西晋时,慕容鲜卑迁移到青海柴达木盆地,与当地羌人融合建立的国家,当凉州陷入战乱,丝绸之路河西段不通时,从川西北入青海走柴达木入南疆的河南道(因吐谷浑被称为河南国而得名)就兴盛起来。隋唐之际,吐谷浑因为地处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吸收多种文化,已经成为一个较强大的国家。

伊州:今新疆哈密,东汉以来为汉军屯垦地,亦曾臣服于突厥,是汉胡交融而汉人居多的城市,是唐朝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

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汉晋以来汉人驻军后裔建立的国家,但也受到各种胡人的影响,懂汉字,说胡语。在突厥和唐之间摇摆不定,被唐朝消灭,在其故地设西州,是唐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长期是安西都护府驻地,掌控天山南路的军政。

安西四镇:即唐军在天山南路设置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四镇。汉朝崩溃后,西域三十六国互相吞并,到隋唐之际,只剩下包含这四国在内的若干大国,而这四大国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们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节点。唐朝征服四国后,一面保留原来的国王,一面在这四国驻军,成为控制丝绸之路南北道的重镇。有时候碎叶城会取代焉耆成为四镇之一,详情见后。

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距乌鲁木齐不太远。原为西突厥的浮图城,唐灭高昌后降唐,被置为庭州,是唐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武则天以后成为北庭都护府的驻地,掌管天山北路的军政。

楚河盆地:今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境内,即汉代乌孙之地,是中亚难得的福地,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宜耕宜牧。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不远处的托克马克附近就是唐朝有名的碎叶城,是李白的出生地,也一度是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是唐朝经营中亚的重要据点。如果再扩充一些,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大片平原地区称为七河流域,包括哈萨克斯坦的东南角和新疆的伊犁河谷在内,共有七条河流注入巴尔喀什湖,都是中亚的宝地。

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即汉代大宛国所在,有中亚两大河之一的锡尔河流过,不但水量充足,气候也比楚河盆地更温暖,更适宜农耕,也是中亚福地。费尔干纳盆地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于阗—疏勒—费尔干纳),在南北方向也是交通枢纽,南经吐火罗通印度洋,自身还盛产名马,地位重要。唐代是拔汗那国(汉名宁远国)所在地。

我们换一张图更清晰的看看楚河盆地(或者扩大版七河流域)和费尔干纳盆地,地图中楚河州附近就是楚河盆地,东边有伊犁河谷,左下角被深色包围的一小块浅色就是费尔干纳盆地:

下面再上一张以中亚为中心的地图,从这个角度看楚河盆地和费尔干纳盆地的位置,然后再解释几个新名词。

增加了几个新名词,也跟唐军经营中亚密切相关。

吐火罗:交通要道,吐蕃出青藏高原要经过这里,阿拉伯要杀入北印度也要经过这里,中国僧人去印度朝圣也要经过这里,所以非常重要。唐时这里有石汗那等小国,这些小国可能有个突厥血统的盟主叫吐火罗叶护。

河中地区:今天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区,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但中间有大量的绿洲城邦,商业十分繁盛。这里的民族是粟特人,极善经商,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唐朝的贸易,河中共有十几个粟特城邦,其中九个大的合称昭武九姓,康国(汉代康居后裔)、石国(导致怛罗斯之战的国家)等都在其中。

花剌子模:河中以北,咸海南岸的粟特人地区,商贸也非常发达,是唐朝最盛时能影响力所到达的西北边界。

大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群山里的小国,地位重要,是吐蕃杀进吐火罗和中亚的出口。如果大小勃律臣服唐朝,吐蕃在中亚方向就被封门;如果大小勃律倒向吐蕃,吐蕃就可以很方便的出入中亚和吐火罗。

对吐火罗政区没有概念的,请看下图,紫色部分即为吐火罗:

地理概念普及完了,现在我们要介绍中亚争霸的几个主角了。

中亚争霸的原因与几个主角

有一种说法认为唐朝不去开发条件优越的南方(当时南方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开发),却把大量军力投入西域和中亚争霸,是得不偿失,这种说法是因为对唐朝前后的世界历史了解不够所致。

如果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的话,中亚就是世界岛的中心地带,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交通要道和商贸枢纽,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可谓财源滚滚。当时的中亚远不是今天这般破落,而是文化昌明,经济繁荣的发达地区,后来破落是因为几个原因,一是大航海时代和明清锁国,东西两面的贸易量都大降,中亚不再是文明交流的重心,二是近代以来被俄毛统治和攫取了几百年,才变成今天的鸟样。所以在唐朝那会儿,夺取中亚的收益远大于经营南方的收益,唐朝才不惜投入重兵,在中亚争霸。

在唐朝勃兴以前,这里由西突厥汗国统治。突厥是以商贸立国的草原帝国,控制西域和中亚的城邦,垄断丝绸之路是其基本国策。南北朝时,中亚本来在游牧民族嚈哒的控制之下,嚈哒被称为“白匈奴”,实则有可能是鲜卑乞伏氏西迁立国(余太山的观点),鼎盛时把强大的萨珊波斯按在地上摩擦,也曾杀入新疆境内。

嚈哒盛况(白色)

北齐、北周并立时,突厥兴起,很快就征服西域,然后与萨珊波斯联手,消灭了嚈哒,成为中亚和吐火罗城邦的宗主。随即突厥又与东罗马帝国联手,把波斯伸向中亚和吐火罗的触手斩断。

萨珊波斯(明黄色)与东罗马帝国(蓝色)

深黄色是萨珊版图较大时的领土

后来突厥分裂,西突厥汗国占据了从新疆到中亚的广大地区,下面是西突厥汗国的版图,强调一下,这是西突厥的控制区域而已,中亚和吐火罗的城邦国家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认西突厥可汗做宗主。

等到唐朝消灭两突厥,在其故地承袭了突厥的政策,没有去强行郡县化,而是像突厥一样,成为当地各部落和城邦的宗主就打止。有些人据此认为唐朝不够强大,不够霸气,殊不知这正是唐朝的聪明之处。

唐朝大量继承北朝的政治遗产,而北朝是由北族中的拓跋鲜卑建立,虽然到魏孝文帝时全面汉化,但北魏的北族传统从未断绝,而且经过北魏末年边镇军人的南下,北族传统还有所复兴,唐朝对此毫不陌生,且能体会其精神内核。

要把蒙古高原和西域、中亚郡县化,不说没有那个力量,就算成功了,也会因为官僚政治的低效和浪费而无法持久,新征服地区的郡县化除非彻底完成,否则对征服者来说会是巨大的负担,而不是助力,而且就算完成了,帝国郡县提供的资源经过内耗以后也不是封建领主可以比的,当然郡县化以后统治会比较稳定,这是郡县制的优势所在。

唐朝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才保留了从蒙古高原到中亚的部落首领和城邦国王,以天可汗而非皇帝的身份统治他们,所以唐朝能够兼具汉地农耕文明与北族游牧商贸之长,成就伟大的世界帝国。

突厥灭亡后,什么同罗、仆固、回纥、思结、契苾、浑都是原属于东突厥,与突厥族系相近的丁零、铁勒系民族,后来成为蒙古高原的主角。

西突厥的余部则有所谓“十箭部落”,西突厥可汗赐给他们一人一支箭,十箭部落合起来就是西突厥的主力。十箭部落又分为五咄陆部落和五弩失毕部落,五咄陆是处木昆、胡禄屋、摄舍提、突骑施、鼠尼施五个部落,牧区是碎叶川以东的北疆地区;五弩失毕则是阿悉结两部、哥舒两部、拔塞干,牧区是碎叶川以西的中亚地区。西突厥汗国灭亡后,十箭部落与唐朝有合作也有对抗,是中亚争霸的重要角色。

然后我们之前提到的中亚主角之一萨珊波斯到哪里去了?答案是被新兴的阿拉伯消灭了。萨珊波斯是西亚大国,与罗马帝国及帝国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混战数百年,双方元气耗尽,被新兴的阿拉伯人轻易收拾。唐朝统一前夜(624年),卡迪西亚之战中,阿拉伯消灭了萨珊波斯最后的精锐,萨珊波斯从此式微。二十七年后,在李世民病逝前后(651年),萨珊波斯彻底灭亡,末代王子俾路斯向唐高宗求援复国,但唐朝正在集中力量消灭高句丽,无法提供实质性支援,但借助萨珊波斯的余威,设置波斯都督府,强化了在吐火罗的统治。

取代波斯的是更为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自从隋唐之际统摄于伊斯兰教之后,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与唐太宗和唐高宗初年的大扩张同时,阿拉伯人也进行了史诗般的大扩张,西线从东罗马帝国手上夺取叙利亚、埃及,随即收复昔兰尼加和马格里布的柏柏尔人,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西班牙;东线则彻底消灭萨珊波斯,并且摩拳擦掌进攻中亚和吐火罗。就在此时,唐朝因武则天的恶政,势力陷入全面衰退,阿拉伯帝国则步步进逼,到唐玄宗即位后唐朝才在中亚方向重新反击,但阿拉伯人已经优势在握,很难打破。

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最盛时版图

另外一个搅局者则是吐蕃。因为在唐以前,青藏高原从来没有形成过如此强大的帝国,所以唐朝毫无心理准备,一系列失策之下促成了吐蕃的壮大。

有一种说法认为吐蕃逼婚唐太宗,大破唐军导致唐太宗不得不赐婚,这是胡扯,当时吐蕃进攻松州,击败了唐朝的当地驻军,唐太宗随即派侯君集还以颜色,击败吐蕃,吐蕃军退回。不过因为此战改变了唐太宗对吐蕃不屑一顾的态度,毕竟有一定实力,于是认为吐蕃有资格跟唐朝和亲,准许了松赞干布的请求。和亲的宗女,唐太宗选了宗室名将李道宗的女儿文成公主,并且派一代名将李道宗送亲,就是有勘探吐蕃地形和路径,以备攻战的意思。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吐蕃得到印度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双重滋养,迅速强大。吐蕃成为强国的关键有两个:一是消灭了青海的吐谷浑,统治了吐谷浑人,有了进攻唐朝的后勤基地,唐高宗派薛仁贵帮吐谷浑复国,结果大非川之战十万大军被吐蕃名将论钦陵打得全军覆没,吐蕃占领吐谷浑已成定局。二是唐睿宗时吐蕃贿赂唐朝官吏,将黄河九曲之地作为和亲的金城公主的汤沐邑收归吐蕃,吐蕃得到大片的良田沃土,同时拥有了进攻唐朝第二块的后勤基地。

此后吐蕃时不时向东出陇右、河西、剑南,向北出安西,攻打唐朝,向西则压服大小勃律,杀奔吐火罗,是中亚争霸的重要角色。安史之乱唐朝放弃中亚后,吐蕃还跟阿拉伯帝国缠斗数十年,减缓了中亚和西域的伊斯兰化。

几个主角介绍完了,下面我们简述一下中亚争霸的进程。

波澜壮阔的中亚战争

唐朝的中亚争霸分为几个时期,分别予以简述。首先是唐太宗与唐高宗前期——疯狂扩张期。

唐太宗消灭东突厥,解除唐朝最大的威胁之后,即开始对西域用兵,试图掌控商路,这其实是对隋炀帝经营西域的继承。634年,唐太宗按隋炀帝的步骤,先派李靖、侯君集消灭吐谷浑,解除丝绸之路侧翼的威胁,也避免吐谷浑利用河南道分掉一部分丝绸之路的贸易。640年,唐朝消灭接盘东突厥,有复兴之势的薛延陀汗国后,开始对集中力量西突厥下手,消灭臣属西突厥的高昌,以高昌为西州,设置安西都护府。

随后,唐朝在攻打西突厥的过程中,大量使用突厥降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减少阻力。648年,唐朝攻灭不服的焉耆和龟兹王室,击败西突厥干涉军,改立国王,并在焉耆和龟兹设置军镇,随后在于阗、疏勒也设镇,这就是安西四镇,是唐朝经略西域的中亚的重要保障。

失去西域城邦国家后,西突厥已经走向式微,唐太宗派阿史那贺鲁去招抚西突厥余部,但649年唐太宗病故,招抚了西突厥大部的阿史那贺鲁趁机反叛,并进攻安西四镇,经数年拉锯战,657年,唐朝名将苏定方击擒阿史那贺鲁,消灭西突厥汗国。西突厥十箭部落归附唐朝,西突厥以往在河中、吐火罗、费尔干纳的属国纷纷奉唐朝为主。

唐朝在北疆设昆陵都护府,立突厥王室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昆陵督护;在中亚东北部设濛池都护府,立突厥王室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用突厥人为唐朝守卫西北以及经略中亚,唐朝正式介入中亚。

此时,唐朝消灭了西突厥汗国,阿拉伯也消灭了萨珊波斯,唐朝与阿拉伯的正式交锋指日可待。此时阿拉伯在东方的势力还不强,其扩张策略是依托呼罗珊(今波斯东北部),渡过阿姆河,对河中和吐火罗进行抢劫,战局有利时则顺势征服,不利时则退回呼罗珊。唐朝为了维护丝路必然要与阿拉伯交锋,但吐蕃的以外崛起打断了唐朝经营中亚的历程。

唐朝对吐蕃一直过于轻视,所以对自己的属国吐谷浑遭到吐蕃侵略时重视不够,等到吐蕃一举攻灭吐谷浑,又攻陷安西四镇才如梦初醒。670年,唐朝名将薛仁贵率十万大军助吐谷浑复国,却在大非川被吐蕃以倾国之兵击败,全军覆没。此战之后,吐谷浑灭国已成定局。

吐蕃占据青海和安西四镇后,随即开始争夺西域商路。此时唐朝手里的丝绸之路十分单薄,从长安经陇右河西到西州,再从楚河盆地进入中亚,是一条长线,吐蕃打算攻占陇右河西,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再把西域一口吃下。于是吐蕃与唐朝在陇右河西爆发一系列大战,吐蕃胜多负少。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丝路岌岌可危,自然没有余裕去经营中亚,只好扶植萨珊波斯的末代王子俾路斯及其子泥涅师,成立波斯都督府,利用萨珊波斯的残余力量迟滞阿拉伯东扩的脚步,而他们也确实为唐朝争取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到680年左右才彻底没落。而就在此时,因为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穆阿维叶将哈里发从选举制改为世袭制,指定其子叶齐德一世担任哈里发,引起国内大面积反抗,阿拉伯帝国东扩之路停顿二十年,到700年以后才再度经略中亚。

683年唐高宗死后,武则天杀害名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又任用酷吏,政治腐败,府兵战斗力大降,导致唐朝势力陷入全面衰退,吐蕃入侵陇右河西时甚至宣称“中国无名将”,不予抵抗;在西域虽然靠水货名将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但在陇右河西一直被动挨打,武则天只要自己权位稳固就好,天下怎么样那是次要的,所以她不但无力而且也无心去经略中亚。关于武则天时期唐朝势力的衰退,请看此贴:

武则天的败仗不足以抹黑唐朝,周朝的锅唐朝不背

等到武则天终于死球,唐玄宗又收拾完唐中宗、唐睿宗朝的各种乱象之后,已经到了710年以后,此时阿拉伯大举进攻中亚,河中、吐火罗大面积沦陷,吐蕃也借助唐朝的政治混乱,得到了黄河九曲,步步进逼。武则天时东突厥复叛,在蒙古高原建立后突厥汗国,西突厥余部多给五咄陆部落中的突骑施部收服,因为唐朝边将的失政与对衰落后的唐朝的轻视,突骑施也与唐朝为敌。

一时唐朝陷入四面皆敌的危险局面,唐玄宗必须先收拾了后突厥、突骑施和吐蕃,才能谈得上经略中亚。虽然从715年到722年,唐朝名将张孝嵩曾经在西域和中亚两次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击退了吐蕃的小勃律的入侵,但唐朝当时不具备跟阿拉伯大规模开战的能力。

720年,后突厥毗伽可汗听智者暾欲谷之言,与唐朝和好,唐朝遂开始在四面全线反攻。首先,唐朝拉拢突骑施,利用突骑施的力量对抗阿拉伯入侵,从723年到731年,突骑施苏禄可汗三次大败阿拉伯军,保护了费尔干纳,收复了吐火罗和河中的部分地区。

同时,唐朝集中力量攻打吐蕃,730年,唐朝宗室名将信安王李祎奇袭吐蕃要地石堡城,拓地千里,738年,唐朝名将崔希逸又夺取青海,吐蕃战略纵深受到破坏,从陇右河西方向攻唐乏力。此阶段,因唐朝安西都护杜暹故意把突骑施使者冻死,加上突骑施力量日益增强,苏禄可汗开始袭扰唐朝,从736年到739年,唐朝北庭都护盖嘉运与阿拉伯军联手消灭突骑施,唐朝势力重新到达吐火罗与费尔干纳。740年,唐朝名将王忠嗣趁后突厥汗国内乱,将后突厥汗国一举攻灭。

但是转任陇右河西节度使的盖嘉运居功自傲,不用心防务,742年,吐蕃复夺石堡城,大大的打乱了唐玄宗的计划,唐玄宗震怒之下罢黜盖嘉运,经数年准备,749年哥舒翰才重夺石堡城,在三年内夺回青海和黄河九曲。稍前的747年,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翻越葱岭,打服小勃律国,锁住吐蕃出入吐火罗之路,此时,唐朝终于可以跟阿拉伯全力对战了。

此时唐朝在吐火罗和费尔干纳依然保有存在,但河中已经基本落入阿拉伯之手,不过747年阿拉伯帝国陷入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的内战,唐朝有了翻盘的机会。749年,唐朝应吐火罗诸国之邀,消灭了亲附吐蕃的朅师国,彻底堵住了吐蕃西出的道路,高仙芝随即想利用阿拉伯内战之机开拓河中。

当时费尔干纳的拔汗那是唐朝的铁杆盟友,唐朝消灭突骑施之后把不少突厥俘虏分配给了拔汗那,在河中与费尔干纳交界处的石国(昭武九姓之一)虽然也曾经帮唐朝打过突骑施,但其国内分为亲唐、亲阿拉伯两派,地位与拔汗那无法相比。拔汗那与石国矛盾又大,于是高仙芝借机攻打石国,但在攻陷石国以后他没有采取以往那样换国王的惩戒惯例,而是烧杀淫掠,这就引起河中诸国的仇视。

河中诸国本来更亲阿拉伯,此时因高仙芝的作为,就向阿拉伯求援,阿拉伯派兵与河中诸国组成联军,高仙芝听闻此信,为先发制人,于751年率军先杀入河中,在怛罗斯与阿拉伯联军交战,唐朝因盟军突厥系的葛逻禄叛变而失败,损失惨重。但怛罗斯之战并不是有些文章所说的“唐朝经略中亚的终点”,而只是一个起点,两年后(753年),封常清即再度远征吐火罗,打平了克什米尔的大勃律国,与阿拉伯的又一轮攻防开始,不过这时安史之乱开始,唐朝调安西北庭大部分兵马回援,唐朝这才退出中亚。

所以说,唐朝退出中亚的标志并不是怛罗斯之战,而是安史之乱。

而安史之乱的原因,则是天宝年间唐朝的政治腐败导致汉地和北族两个体系都出现了动摇:在汉地,唐朝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带来的腐败和内耗使带有封建性质的府兵崩溃,汉军的战斗力迅速与边境的胡兵拉开距离,形成内虚外重之势;北族方面,唐玄宗晚年为了加强皇权专制,推行恩幸政治,开启了一步登天的恩幸的野心,而恩幸们之间的个人恩怨则因为其权势极大的影响了国家政治,像杨国忠与安禄山的争宠,就是安禄山造反的重要原因。

灵感家首页

万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