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将领石珪是一个怎样的人 石珪生平简介

石珪在历史上属于一个比较冷门的人物,绝大多数网友可能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石珪生于南宋后期,他的一生经历,可以说颇具传奇。南宋军事疲软,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内部,而石珪在抗金路上,奉献出了自己的所有,最后是同金军连战数天,因粮草耗尽,导致兵败被杀。这次就准备好好讲讲有关石珪的生平故事,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有一定兴趣的话,一定不要错过了。

1、加入红袄军抗金

自古以来,齐鲁大地出豪杰,金末山东的红袄军起义,烽火连天,更是影响了蒙古、金廷与南宋的命运,甚至后来施耐庵创作《水浒传》都参考了许多红袄军的人物与事迹,可谓影响之深。

可以说,红袄军人物是历史的悲剧,他们最终的结局各有不同,但值得在史册上为他们书上一笔,他们有的虽然称不上英雄,但他们的感伤,他们的经历,给后人留下太多的思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红袄军人物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富有时代的烙印。

今天笔者要说的就是红袄军将领,后来投蒙古,一生抗金,兵败被金廷蒸杀的石珪。

石珪,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新泰)人,字国宝,大约出生于金大定初年,是北宋名士石介的后代,所以封建礼教的思想对他影响比较大,幼有大志,自小读书,敬慕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以宋之遗民自称,面对女真人的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愤愤不平,心中燃烧着反抗的火焰。

步入青年,石珪身材魁梧,臂力过人,为人豪爽,仗义疏财,颇有英雄气概,又练就一身武艺。

都说官逼民反,金朝末年,金王朝内部腐朽,外有蒙古进攻,还连年发动侵宋战争,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于是,杨安儿率先举起义旗,随之山东遍地红袄军,还有蒙古兵马与金朝兵马混战争夺,烽火连天,生灵涂炭,干戈四起,他率领乡里也据地结寨,保境安民,深知团结就是力量,闻知滕阳有陈敬宗率领的一支人马,就主动与他合兵一处,面对金廷的兵马围剿,石珪与陈敬宗一商量,又率部投奔声势浩大的刘二祖部红袄军,归刘二祖统一领导。

随着金廷调集重兵镇压红袄军,刘二祖在大沫堌兵败负伤被俘杀,石珪又联系彭义斌、夏全、时青、裴渊、葛平、杨德广、王显忠等人,共推聚霍仪为首领,继续抗金。

霍仪战死,红袄军前仆后继,石珪与众人拥立郝定为首领,整合部队,集中兵力,几次击败金兵,红袄军壮大到十余万人,攻占了泰安、兖州等四州之地,而郝定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有效地巩固所得州县,建立根据地,就匆忙自称大汉皇帝,大封手下,石珪被任命为太尉,率红袄军转战山东泰山一带,屡立战功,在龟蒙山(今新泰东南)大破金兵张都统与李霸王率领的军队,在红袄军中颇有威望。

郝定兵败被杀后,山东红袄军群龙无首,各自为战,抗命形势达到低谷,随后相继南下投奔南宋政府。

2、率部南归宋朝

此时原红袄军将领季先已经归宋,派人来联系石珪等人,于是,石珪与葛平、杨德广、夏全、时青等人相继率军附宋,被改组成忠义军,并积极率部参与抗金。

然而南宋政府对于归正的山东汉人并不相信,称他们为“北人”。

当南宋政府向金廷求和,更是引起忠义军的恐慌与不安,石珪与忠义将领深知,如南宋与金国达成和议,腐败无能的南宋必将屈服于金廷的压力,继续执行“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策,如此一来,忠义军就会被逐回山东,下场可想而知。于是,忠义军将领上书南宋“朝廷欲和残金,置我军何地?”(朝廷与金廷议和,我们忠义军怎么办?)

可以说南宋政府,不希望忠义军倒向金朝,利用忠义军抗御金兵,想坐收渔翁之利,看到忠义军将士人心浮动,为了缓和忠义军情绪,出面安抚,又不承诺答应供给的钱粮,一时间让忠义军几乎没有饭吃。

时为涟水忠义军副都统的季先,在将士中有一定威望,职务较高,并且许多红袄军都是他出面来投奔南宋政府的,于是,季先出面,找到楚州知府梁丙,希望借给忠义军将士粮食,解决吃饭的问题。然而梁丙并不想供给粮食,季先就希望率所部五千人并与从东海归附的马良、高林、宋德珍部万余人前往山东密州一带解决粮食的问题。

这个梁丙既不给粮,又不允许季先率军去密州,深怕义军一去不复返,严令季先必须原地驻扎。

季先一时间左右为难,如何下去,军心涣散,会逼反了将士们,反果很严重,转念一想,在所有忠义军将领中,唯有李全所部最强大,楚州各级官吏都让李全三分,就假意把部队交给李全统领,实则是想让梁丙给粮食。

梁丙没有理解季先的用意,担心部队交到李全手中,就派了权衡利弊,选择了石珪代理季先管理军务。

石珪对于义军无粮也是心急如焚,兄弟们要吃饭呀,恰在这时,他听说朝廷有一支运粮船要到达楚州,为人仗义的石珪就率领葛平、杨德广等人,愤而抢夺了运送军粮的船只,把粮食分给部下,解决部队的吃饭问题。

梁丙听说忠义军抢了官粮,派人让石珪交还粮食,石珪心想,这是把我们往绝路上逼,一不做二不休,便与葛平等人率领涟水的两万忠义军渡过淮河,南下驻扎在楚州的南渡门哗变,纵兵大肆抢掠粮食,来解决军中所需,你不仁,我还讲什么忠义。

梁丙一看情况不妙,慌了手脚,这是要造反呀,就命令王显臣、高友、赵邦永率所部忠义军来镇压石珪所率忠义军(梁丙这招挺狠啊,是让忠义军自相残杀),然而这高友等人与石珪是山东老乡,也看出梁丙的卑鄙企图,不愿自相残杀,便下马与石珪用山东话交流,并没有相互攻击,静观时局变化。

梁丙看到自己的如意算盘被识破,不好下台,又怕真的事情搞大,自己的乌纱帽也不保,便亲自出马请李全出面调停安抚,缓解矛盾激化,并承诺供给军队物资与钱粮,才暂时平息了下来。

3、贾涉的阴谋

时任南宋宝应县县令的贾涉,也就是南宋奸臣贾似道的父亲,擅长玩弄权变,看到自己升官的机会来了,就上书南宋朝廷,纵观当前局势,认为向金廷求和,莫如充分利用南归的红袄军,两淮与金境山东接壤,如今山东已经大乱,汉人皆有南归之心,如果不收纳这些人,金朝的山东乱象会蔓延到两淮地区,那样局面混乱,弄不好无法控制,威胁到宋朝的统治。

并且建议朝廷确立固定员额以招安忠义之士,让这些杂七杂八的南归队伍,分化瓦解,统统安置在淮北各地驻扎,为南宋守边境,抗击金兵入侵才是上策,要对这些人使用手段,千万不能失控。

南宋执政宰臣,认为这个贾涉有两下子,干脆任命他为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知府,去管理忠义军(这贾涉一个上书,从小小县令成了一方大员),节制本路京东忠义兵马(也就是说让贾涉管理从金境南归的忠义军)。

贾涉一个上书,如愿以偿,接到任命,迅速赴任,立马派亲信傅翼快马加鞭,去向石珪等忠义军将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他们陈述违抗朝廷的利害关系,先把这些人稳住。

贾涉到达淮安后,第一件事就是对忠义军承诺拨付钱粮,稳定忠义军的情绪。

一开始石珪并没有看出这贾涉是一个阴险之人,认为来了一个不错的新领导,不会歧视忠义军,如今钱粮的问题解决了,与杨德广等人本来就是要解决粮饷的问题,也就率部队返原驻地。

通过这次忠义军闹事,使南宋君臣进一步认为,这些南归的忠义军,都是异己分子,有奶便是娘,不会一心为大宋的江山社稷卖命。如果让这些忠义军拧成一股绳,他们反金也会反宋,搅到天下大乱,对于宋朝是极大的潜在威胁。

贾涉这个投机主义者,一到任,就开始有预谋地分化忠义军,让军队采取分屯制度:把石珪部、陈孝忠部、夏全部等忠义军拆成各自独立又零碎的小部分,分别到不同地方屯扎,相互牵制,彼此没有归属关系,一切听京东制置司的,把势力最大的李全部分为五寨,也就是分为五部分,以朝廷的旨意裁减老弱残兵三万余人,只保留了六万忠义军,让这些人没有能力生事造反。

公元1219年,面对蒙古兵马连战连败的金人,发兵十余万南侵攻宋,前锋游骑到达采石(采石砚,位于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杨林渡(今安徽和县针鱼嘴),令南宋大惊。

贾涉命令忠义军出动,抗御金军,还派傅翼为监军。可以说忠义军很仇恨金人,各部奋勇杀敌,击退金军。

看到金人被击退,贾涉不仅不论功行赏,还以“尚怀异志”的罪名,令忠义军将领季先杀掉忠义军将领葛平和杨德广(看来这贾涉很阴险,这是一石二鸟呀),如此不仅削弱了石珪部忠义军的力量,更是孤立了很有号召力的季先,让忠义军内斗,最后彻底瓦解忠义军,才是贾涉的终极目的。

4、石珪的觉醒

石珪是忠义军将领中比较觉醒的人,充分认识到南宋君臣的丑恶嘴脸,从骨子里不信任忠义军,没把南归的汉人当人看,仅仅是利用这些人,然后逐渐地一个又一个地收拾了。

石珪感慨自己的一腔热血,誓杀金人的壮志难酬,这南宋政府靠不住,那天自己的脑袋也要搬家,葛平与杨德广的被杀,就是前车之鉴,与其坐以待毙,莫如另谋出路。石珪思前想后,分析天下大势,便萌生北归投降蒙古,来完成抗金,恢复家园的大业。

于是,石珪派自己的心腹部下刘顺偷偷北上,经过跋山涉水,终于在寻斯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城),得以觐见成吉思汗,向成吉思汗陈述归附蒙古之意。

成吉思汗听了大喜,设宴款待刘顺,并让刘顺捎话给石珪:如果我的使者与大宋议和不成功,我们就和你们永远缔结成一家,我一定会让你们共享富贵。

这坚定了石珪归附蒙古的决心,暗中做着准备。

恰在这时,贾涉又把素有众望季先暗杀,这让石珪预感到下一个该是自己了,必须采取行动,果然,贾涉暗中召见裴渊,说石珪有叛国投敌的情况,让他除掉石珪,如果违令就杀了他。

裴渊明白,不动手杀石珪是不行的,行动,自己一个人又没有把握,便联系孙武正、宋德珍、王义深等人,言说贾涉有命令,共同率一哨人马来袭击石珪。

石珪没有想到贾涉对自己下手这么快,仓猝中与谋主孟导、亲信刘顺、李温等人拼死反击,石珪见裴渊冲在前面,并且指挥着,便明白他是此次行动的主谋,挺剑直取裴渊,裴渊晓得石珪武艺超群,拔脚想走,但见一道寒光,石珪的剑刺了过来,他连忙举刀来架,石珪飞起一脚,踹倒裴渊,上前一刀结果了裴渊的小命,孙武正、宋德珍见裴渊被杀,无心恋战,想走,被石珪等人擒住,当作人质,冲出重围,边战边退,到了河边上船。

王义深一看裴渊被杀,孙武正二人被擒,石珪押着他们突围而走,便抓了石珪的妻子孔氏与小儿子金山追来,见石珪准备坐船而去,立马对石珪喊话:“太尉请回来,难道你就不管你的老婆和儿子吗?”

望着被押来的妻儿,石珪十分冷静,面对妻儿,纵有万千不舍,但理智告诉他:这是王义深拿他的妻儿为诱饵,目的就是他,自己如果顾及骨肉亲情,放下武器投降,不仅保全不了妻儿,连自己的命也没了。无奈之下,长叹一口气,手中握着弓,搭上箭,以防王义深手下冲过来。叫手下开船,只好忍疼舍妻弃子,船向淮河北岸撤去。

王义深等人见石珪没有上当,就杀死了孔氏与金山,把尸体扔到河中,回去复命。

5、石珪慷慨就义

石珪渡河到达北岸,迅速派人通知驻守在盱眙的长子石天禄以及自己的部将迅速率军来会,一同退往山东,投奔蒙古(石珪留在涟水的部众都被李全收编)。

石珪率领自己的军队,到达山东后,很快就遇到蒙古大将孛里海统领的部队,对孛里海说明自己归附蒙古的经过,孛里海做不了主,告诉他,成吉思汗任命的经营中原地区的木华黎国王正在北返途中。

石珪听了,把部队留下,星夜北上追赶,终于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境内),追上木华黎,说明来意,木华黎非常高兴,赐予石珪绣衣玉带,设筵款待石珪,认为石珪是天地间的地真男人,对他说:“如果一个人不怕跋山涉水数千里,为了忠肝义胆而来,天下就没有难成的事业。你返回后,配合孛里海将军,协助他们经营山东等地,我立刻上奏成吉思汗,赐你高爵,表彰你舍妻弃子,为大义而来,希望你一定尽心为国拓地建功。”

木华黎是一个高明的帅才,颇有政治远见,能够识人用人,又能平衡汉地世侯的权力,不能让一家独大,如今在山东,严实已经在山东根基很深,需要有人来分掌兵权,就又对他说:“石将军,如果你能率军攻下东平、南京等地,就交你掌管。”

石珪欣然领命,率军开启了为蒙古帝王征战的历程。

不久,木华黎奉成吉思汗旨意任命石珪为光禄大夫,济、兖、单三州兵马都总管,山东诸路行元帅府事,佩金虎符,行事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可见成吉思汗对石珪的信任。

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蒙古兵马进攻东平府,守城金军十分顽强,攻打多日都没有拿下,石珪率军切断金人粮道,让守城金军断了补给,不得不主动放弃东平。代蒙古经营山东的汉人世侯严实,见金人撤离,率军进入东平府。

木华黎为了防止严实的势力在山东坐大,便划分了管理区域,命严实驻守东平,抚安东平以北的恩、博等州;命石珪率兵去收复曹州(今菏泽市),掌管东平以南,收取济、兖、沂等州,听其节制,这样一来,山东地区由过去的严实一人独大,变成严实与石珪分治,也体现了石珪的能力和对他的信任。

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下诏:“石珪弃妻子,提兵归顺,战胜攻取,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东平兵马都总管,山东诸路都元帅,余如故。”

这年七月,石珪率军攻克曹州,还没等石珪修缮城池,金将郑倜率领大军来攻城,石珪的手下的兵马不多,组织人马据城防守,他亲冒箭雨,在城墙上往来指挥战斗,奋不顾身,与攻城金连反复拼杀几日,城中粮尽,又没有等来援兵,石珪悲壮地率余部突围,一马当先,手中一杆凤嘴大刀,劈开一条血路,无人能挡,郑倜令手下放箭,石珪的战马中箭倒地,石珪被压在马身下被俘,押送至金京城汴京。

金宣宗看重石珪为人,便以官爵诱其投降,石珪慷慨激昂地说:“吾身事大朝,官至光禄,复能受封他国耶!”

金宣宗听了大怒,下令把石珪装进一个大瓮中,四周堆满烧红的炭火,石珪面不改色,慨然赴死,真乃天地间大丈夫也。

人要有一种忠贞不渝的信念,为人生写一个无怨无悔的句号,虽然石珪的“忠义”带有一定的狭隘性,但反金的意志,体现了一种精神。

话外余波:山东一带民间一直传诵着石珪抗金的英勇事迹,敬重其为人,蒙元统一中原后,在曹州为石珪立庙祭祀,雕石珪像于街头,这也是今天菏泽石人街的由来。

作者:陈二虎

灵感家首页

万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