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要先灭赵再灭魏秦国统一战有什么讲究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的胜利让他基本上已经确定未来能够统一六国了。不过秦国为什么要先灭强大的赵国在灭魏国呢?其实秦国的战略就是先把自己邻居这一块给搞定,收拢韩国就是为了先把赵国搞定,毕竟赵国当时是最棘手的,拿下赵国以魏国的国力基本上也不从抵抗了。当时其他五国并没有及时联盟,导致被逐个击破是非常大的战略失误。

秦国灭掉的第三个国家是东边的“邻居”:魏国。战国初年,魏国国势强盛,曾做过诸侯的老大,是堵在秦国东向中原必经之路上的铜墙铁壁,不可撼动。斗转星移,到了战国末期,时势完全巅倒了过来,秦国国势强盛,成了诸侯的老大,是碾压向东方邻国魏国的巨大的时代车轮。

秦国的祖先中最猛的一位是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在位期间,将秦国领土的东部边境前推至黄河、函谷关一线,尽管后来秦国没守住穆公经略过的土地,但洛河以东、黄河以西、函谷关以内的大片土地,造就了秦晋两国的争议地区,后来晋国三分为赵、魏、韩之后,转而成为了秦国与魏、韩之间的领土争端。这短暂的辉煌给秦国人记忆太深刻,以至于“复穆公之故地”成为了穆公之后历代秦国国君的追求,而这个梦想,在秦国“第一王”惠文王时期才基本实现,争端就此消除。

秦简公时期(公元前414年至公元前400年),洛河向南直到华阴(今陕西华阴)以东的地区都是魏国领土,魏国在此地还设有河西郡。秦国被迫于洛河西岸修筑“堑洛长城”以为屏障。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62年),国力渐强,为收复河西之地,秦国主动出击,数挫魏军。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军力大增,进入强国之列。而魏国则在马陵大战中,其主力部队十余万人被齐军消灭,从此国势大衰。秦孝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39年,商鞅率军攻魏,迫使魏国交还一部分河西之地,魏国还被迫将政治重心从旧都安邑(山西万荣)撤至大梁(河南开封)。

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秦国集中全力为收复河西之地而同魏国开战。时魏国已无力抵挡秦国的强大攻势,不仅献出了河西之地,还将河西北段的上郡15县献与秦国。秦国从此完全据有了河西之地,实现了历代国君的夙愿。秦人终于东线控制了黄河天险,摒诸侯于函谷关外;南隔秦岭,同楚、巴、蜀为邻,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拥有了“关中”。

此后,秦国不断蚕食魏国。到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魏国基本上被秦国打怕了,向秦国俯首称臣。庄襄王时期(公元前249年至公元前247年),秦国已经占有魏国河东、上君、河内等地,秦国的东部边境已经推进到魏都大梁附近。秦王政继位后,便开始了削平六国的战争,魏国已经不堪一击。秦庄襄王在位的3年和秦王政在位的前9年,共计12年时间,都是吕不韦在实际操控秦国的东进战略。

自古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魏国之败首先应归咎于内政不修,其中人才的流失最为严重。秦孝公时的商鞅、秦昭襄王时的范睢、秦王政时的尉缭等都是由于不得志于魏国而流亡到秦国的。就连王室宗亲信陵君魏无忌,也无法为祖国大展宏才。信陵君是魏安釐(lí)王的异母弟,他不仅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而且通晓兵法,颇富韬略,并多次率各国联军与秦军对垒,击败秦军,威震天下。魏安釐王嫉妒这位弟弟之贤能,唯恐重用他会危及自己的国君地位,便迫使信陵君长期流亡在外。

秦王政(吕不韦)依然使用的是屡试不爽的“离间计”,离间魏国君臣,使魏王宁愿把大好河山丢失给秦国,也不愿意放手让自己的兄弟保家卫国。信陵君曾一度统率魏军,给秦国带来很大的威胁。为了除掉这个大患,秦王政令人携带大量黄金赴魏,收买信陵君的仇家,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诋毁信陵君。秦国还故意多次派遣使者,无中生有地祝贺信陵君为魏王。魏王心中生疑,于是剥夺了信陵君的军权。投机取巧者胜。

秦王政四年,即公元前243年,信陵君、魏安釐王弟兄俩败给了时间,先后死去。次年,秦军便兵分两路攻击魏国,攻占20城,并在占领区设置了东郡,今天河南濮阳一带。秦王政六年,即公元前241年,秦国又击退五国联军,攻取魏国的朝歌,今天河南淇县,及其附庸卫国。秦王政九年,即公元前238年,杨端和率领攻占了魏国大批城池,并逼进魏都大梁。以上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都是吕不韦代劳,之后,秦王政亲政,吕不韦退出历史舞台。

秦王政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他父亲就是那位著名的秦将王翦,率军击魏。秦军掘开黄河大堤,引水灌入魏都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墙崩塌,魏王假被迫投降,魏国就此灭亡。这就是魏国悲的结局,也是秦人残酷的本质!站在历史时空邃道的这头,回望秦人在东扩的过程中灭绝人性的暴行,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是如此赞赏和肯定这个血腥的王朝?!

秦人信手拿下韩国这个弱者,啃下赵国这个硬骨头,除掉魏国这个劲敌,秦国已经拥有了天下一半的领土,吞并六国的大业也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一半。

灵感家首页

万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