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顾皇后怎么死的

顾皇后顾思卿是萧定权的生母,但后来不幸去世,萧定权虽然还是太子,但他的处境变的更加危机。顾皇后的死也让顾氏族人感到不安,担心皇帝萧睿鉴会做出对他们不利的事情。所以萧定权被夹在中间,成了皇帝时刻要防范的人。虽然他们是亲父子,但生在帝王之家,血缘关系有时候显得十分淡薄,根本不值一提。而顾皇后死因成谜,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顾皇后人物介绍

《鹤唳华亭》中顾皇后是个活在大家回忆中的人物,她是太子萧定权的生母,因为顾皇后死的早,而太子又是个渴望亲情的人,他在顾皇后临死之前,也没有能够看母亲一眼,这也成了萧定权心中永远的疙瘩。

顾皇后本名顾思卿,她背后有很强大的家族,有很厉害的父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害得顾皇后没能嫁给自己真正心爱的人。她爱肃王,却被迫嫁给了当时还是宁王的萧睿鉴为妻。

顾皇后是萧睿鉴最爱的女人,然而她跟肃王之间的那段过往,又让萧睿鉴痛恨她,折磨她。《鹤唳华亭》中顾皇后先后为萧睿鉴生下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可惜的是,女儿萧定柔没有长大就夭折了。女儿死后,顾皇后也因为悲痛过度而过世了。

据考证,《鹤唳华亭》中的皇帝萧睿鉴,对应的应该是南齐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萧赜,而剧中的顾皇后,很有可能参考的,就是齐武帝萧赜的皇后裴惠昭。

跟顾皇后一样,裴惠昭也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左军参军裴玑。因为是将门之后,裴惠昭的性格也非常率直刚烈,她身上没有封建社会女子那种百依百顺的温柔,所以萧赜不怎么重视她,公公婆婆也不喜欢她。

历史上,裴惠昭为萧赜先后生了两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文惠太子萧长懋,和文宣王萧子良。遗憾的是,裴惠昭并没有等到萧赜继承皇位的那一天就因病去世了。裴惠昭过世次年,萧道成去世,太子萧赜继承了皇位,史称齐武帝。裴惠昭的皇后之位,是死后被追封的。

鹤唳华亭影视评价

意象化的镜头

“鹤唳华亭”这个名字,给人孤凉之感。演员们演出了这种感觉。这种氛围也依赖前几集时不时出现的雪景戏烘托强化,二者相得益彰。

第一集开局时的第一组镜头,便依赖雪来营造质感,景别、调度、剪辑都很有设计感。由远景的雪中骑马飞奔到特写太子叩门的血手,慢镜头与压抑悲凉音乐的加持,血滴落在白茫茫的雪地里,红色晕染开,顺势转场到太子的一袭红袍,他突然惊醒。

红和白二色是全剧的主色调,铺垫得很对味;

惊颤是太子的主情绪之一,展开得也很对味。

在转场上,导演也有很多巧思。

张尚服与太子故旧关系这一节,逻辑推理时多用闪回镜头,抒情时用了一个镜头内部蒙太奇。太子走在懿德宫的路上,思绪万千,突然慢慢转头,镜头缓缓一摇,他视线所及处,想象中儿时的自己便出现在画面中,往前跑着。在不打断观众与太子共情的前提下,完成了时空转换。

剧中对“百罹成人”的画面呈现也很有意味。

“谗岂有端,罪实无名,全君臣意,成父子亲,家国永安,天下太平,君子今日,百罹成人。”这是太子为自己的冠礼所书,展示这段的时候,用的是皇帝的视角。

镜头推向皇帝,画外音是太子的,“君子今日,百罹成人”这句落脚到皇上的近景镜头上,皇帝对太子“不明白是精明还是天真”的评价接的是太子远望的镜头。

随后鹤的镜头、真正的冠礼仪式场面、戴冠的特写,结束在太子高处远望展开双臂的镜头,与空镜中展翅的鹤一样。最终这才完成意象化的“百罹成人”。

第5集科考案中,出现了男女主角间的第一个名场面。

随着“皇太子殿下”话音一落,音乐起,狭长的过道,太子转身的慢镜头,缓缓的雪,白茫茫的纱巾,两人相向静止的镜头,意境唯美,将两人的情愫与剧情氛围推向了最高点。我们明白,这注定会是不平凡的际遇。

反转与细节

开局这几集观摩下来,剧情上的最大感受是戏剧密度高,一不留神就跟不上了。

冠礼案的反转之多,堪称“俄罗斯套娃”。

冠礼案中包含了多次反转。齐王构陷,太子将计就计,反转一;众目睽睽之下,竟是张尚服坠楼,反转二;坠楼后的张尚服醒了,却拒绝证明太子清白,反转三;太子寻到重要的卷轴却是空白,反转四;太子朝堂遵从皇帝暗示而认罪,却未得到庇佑,被一再逼迫,反转五;太子绝地反击,拿出人证物证,揭开真相。

大量反转设计都是基于细节铺垫,而细节的镜头往往一闪而过,所以对观众不太友好。二刷会开朗很多。

举一个细节——吴内人的耳坠。吴内人与齐王的故事,全是通过一对耳坠呈现的。作为尚服局的小宫女,吴内人的耳坠却不一般,因她与齐王的关系不一般,路人宫女的台词又交代了张尚服对她的宠爱。镜头曾多次推到她的耳坠上,比如齐王的“耳垂吻”,比如姜尚宫对她的打量,比如失去价值后齐王将一只耳坠随手一扔,比如太子质问时,她把剩下的耳坠扯下表明了她的悔意。

这样的小细节在剧中比比皆是,让人物关系不言自明。

有时候,人物动机也来源于镜头细节。冠礼案中太子最后还是不得不放过齐王,大概就是因为去朝堂路上的一个镜头——看到那些被绑起来的尚衣局宫人。让皇帝满意,才好求皇帝开恩,才能赦免无罪众人。回来也同样用了一个宫人们的客观镜头,没有煽情。

前6集中皇帝第一次笑,是面对武德侯之时。

太子二十未冠,卢尚书恳切地劝说,皇帝让他走开。

武德侯夜访,皇帝的算盘终于响了。他笑,是对武德侯的殷勤,是对他兵权的担心,也是对他会再次出兵的胸有成竹。

第二次笑是冠礼案的朝堂上。他想拿齐王打压太子,朝堂上中书令咄咄逼人,但齐王口误阴谋暴露,他又松了口气地笑了。因皇帝最满意让太子与齐王两派保持均势,两派谁都不能一边倒地占上风。

君臣之分,父子之亲

前文提到《鹤唳华亭》在叙事的悬疑感营造上,用了高密度的反转。

但每一次反转都是为了铺垫最终太子的性格。

因太子从小与父王不亲近,母亲去世时送别不得,皇帝总拿齐王打压他,舅舅是外戚,过分亲近不得。他可以和老师撒娇,和兄弟耍浑,在君父面前却只能压抑、伤心。太子是个极度缺爱的人。

所以他很抗拒去加入齐王、贵妃、皇帝“三口之家”其乐融融的饭局。

父爱不得,太子从老师卢尚书身上找,卢尚书教给了他仁君之道,却不能填补他缺爱的心理。他变着法地撒娇,无论讨吃的还是讨茶喝还是找老师看书道,都是想寻找一丝亲近。偏偏卢尚书又是个恪守规矩、谨言慎行的人。

太子的“苦”感,与罗晋的含泪欲滴式表演是匹配的。

一个年轻痛苦的灵魂,不让他哭,难道要憋死人吗?

太子的哭,本来就是角色常态

这样的背景就导致,太子的性格是可退可让,但不允许珍视之人受到伤害。所以剧情中的太子的行为动机几乎都围绕这点来,比如中书令逼迫罢免卢尚书,才促使太子彻底地绝地反击。

皇帝有句台词说明他对待齐王与太子的区别,“大郎是儿子,太子是臣子”。

而整部剧实际上的核心冲突,也围绕着萧定权与其帝王父亲间“父子君臣”的关系矛盾而来。太子和皇帝,真是至亲至疏,让人难受。“父子”血缘亲情的关系加上“君臣”关系之后的异化,让人联想起韩国电影《思悼》。《鹤唳华亭》中,皇帝有意识地忌惮、否定、控制太子。

但《鹤唳华亭》比《思悼》要柔和明亮很多。

比如皇帝那个反手甩给齐王的耳刮子。一下子让人舒服了许多。

太子极度缺爱,却是个孤勇、仁心的人。他的信仰是君臣父子、家国天下的儒家思想,他代表的是高洁的君子形象和“拧巴”的理想主义。在基调上,王者权力与君子风骨的矛盾,剧集肯定的显然是后者。这正是这部剧正向的、积极的价值观的落脚点。

重文学性的情节设置,台词表演,服装礼仪,置景道具像衣褶纹理一样处处用心。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古装剧光怪陆离的速食节奏不同,《鹤唳华亭》有一种沉稳的老派感。

灵感家首页

万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