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不是丞相

宰相不是丞相;丞相只是宰相制度的一种称谓而已,丞相只有在掌握决策权时,才能被称为宰相,宰相肯定包括丞相,丞相不能代表宰相,两者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秦国初设丞相,作为相国的帮手。汉初,“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丞相的地位得以扶正,成为安邦定国的重要职务。此后,丞相存续了1600多年,直到被朱元璋废除。然而,明朝以内阁代替丞相,宰相制度依旧存在,可见,丞相和宰相之间的根本区别。

宰执大臣位高权重,参决政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宰相的官职并非世袭制的,权力由宰执团队共同掌握,其机构和名称变化不定。而丞相不过是宰相制度的分支而已。西汉名相陈平对宰执大臣有精辟的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备得任其职焉。”总之,宰执大臣在古代政治制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扩展资料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宰相这一官职历时大约1500年。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灵感家首页

万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