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最后一张自画像

自画像

梵高最后一张自画像 梵高作品赏析 1889

梵高把第二幅自画像(即本幅)看作自己神志正常的标志。"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滞了些。我带有另外一幅,那是我在病中试着画的,不过我觉得你会更喜欢这一幅,我在创作这幅画时有意画得简约质朴些。等你见到老毕沙罗时,把这幅画给他看看。"

梵高自己看法正相反,这面孔绝非平静,表情也绝非茫然呆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坚定、专注、决不退缩。作者用旋动的冰蓝色笔触描绘出似乎在颤动的背景,背景衬托出身着中产阶级上衣和坎肩、留着桔红色头发和胡须的画面主公,同时画家的面孔又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气质性光彩。梵高这幅作品的目的即是暗示自己要恢复信心。他让提奥把这幅毕沙罗看,这表明他急切地想离开医院,想回到画家群体的环境中去。在同一封信中,他还写道:"一个人毕竟不应该仅仅作画,他还必须跟人见面,必须不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且通过与别人的接触给自己补充思想内容。"梵高把这幅作品看作自己身心复原和可以重新作画的标志,因此当他回到北方时,便从提奥那里将它取走,把它带到了奥维尔。

这幅作品感动了奥维尔的加歇医生,他想要一幅摹绘品。然而梵高并没有留的摹绘品,不过也许是为了让这位恩人高兴,他采用这幅作品的色调和笔法风格,为医生画了一幅肖像。

梵高的自画像所表现的是现代画家的气质与抱负,是从画家的立场上追求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境界。

这幅半身像中,画家以微侧的正面出现,背景是蓝、绿、灰色混合的漩涡、水纹状连续线条,穿在无领白衬衣外的外套几乎和背景的顏色相同,这些细节与他紧张的面部表情和深暗、呆滞的目光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他的眼神,就如安东尼·阿得所说的“能把一个人穿透”一般。

背景中悸动的纹路是传达亢奋的符号,并非由固定的节奏或一成不变的图案所构成;这些纹路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环境所具有的排山倒海式的感情。然而这些澎湃的感情却被镇压在凝固的形式之下,并且被统合在井然有序的构图内,如同事先被选定的元素;尽管画面充满流动与不安,一股巨大的平衡力量仍主宰著一切。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这是梵高1888年早期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他自己将它称为"死亡之脸",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透过这张面对镜子画的自画像我得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概念:桃灰色的脸上长着一双绿眼,死灰的头发,额前与嘴周满是皱纹,呆僵木讷,非常红的胡子,被忽略而且充满哀伤。”后来,梵高的兄嫂说这是他所有自画像中最象的一张。

梵高其他自画像详见——《梵高自画像系列》。

灵感家首页灵感家经典艺术

梵高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