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邀请,作为贵客访问柏林。他来到一个比法国更黑暗、更残酷的封建专制国家,却幻想借助“开明君主”的力量,进行某些社会变革,实现启蒙主义理想。然而,被伏尔泰误认为“开明”的腓特烈二世只是把伏尔泰当作宫廷点缀,沽名钓誉,给外人一个“开明君主”的印象,实际上他实行的是军国主义的野蛮扩张政策。伏尔泰因为尖锐地讽刺了普鲁士官方科学堡垒——柏林科学院——而激怒了腓特烈,二人之间“友谊”很快破裂,伏尔泰客居普国3年之后不得不离开柏林。他的政治抱负终因不遇“开明君主”而无法实现。通过这些痛苦的经历,伏尔泰决心不再与任何君主往来。他深悟当今之世,哲学家要逃脱迫害,必须学会“狡兔三窟”,于是他努力为自己找寻一个安全的藏身之处。就这样,他于1755年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佛尔奈购置了一所宫堡及其附近地产,在此度过了富裕的一生中最后的20余年。此间,他更全力以赴投身于启蒙运动中,与法国年轻一代的启蒙运动者密切来往。他一面积极从事创作,一面支持《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应狄德罗之邀,撰写若干条目,辑成了重要著作《哲学辞典》。此外,他还关心法国现实,推动了进步的思想运动。更令人钦佩的是,在他高龄之年,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无辜受害人士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