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

春秋时期,有一对父子同为孔子的门生。父亲曾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为牛奶柿)。儿子曾参非常孝顺,父亲曾死后,他便再也不吃羊枣了。当时,这件事被广为传颂。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徒弟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便请教老师孟子说:“脍炙和羊枣这两样食物,哪一样更好吃呢?”孟子回答说: “当然是脍炙更好吃了,没有哪个人是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问:“既然脍炙更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的父亲曾也一定爱吃脍炙了?那为什么曾参在他父亲死后只戒吃羊枣而不戒吃脍炙呢?”孟子回答道:“脍炙,是大家都喜爱吃的东西;羊枣的滋味虽然比不上脍炙,但它却是曾所特别爱吃的,所以曾参在他父亲死后只戒吃羊枣,不戒脍炙。这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其名字,不忌讳称其姓一样。姓有相同的,而名字却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便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这句话中,引申出了“脍炙人口”这个成语。

灵感家首页灵感家经典

中华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