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水瓶座)。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他缔造了一个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帝国,他开创了一个黄金时代——“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封建社会治国的理想和标准。

人物档案

姓名:李世民

生卒年: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出生地:武功(今陕西武功)

身份:唐代皇帝

时代背景

隋朝末年,隋炀帝的统治犹如一叶扁舟,漂浮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惊涛骇浪之中。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之下,隋朝的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也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分裂。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616年底到617年的春夏之间,各地的官僚、豪强地主纷纷起兵割据,拥兵自重。隋朝的统治政权岌岌可危。此时,担任隋太原留守的李渊,虽是这个地区的最高长官,却受到了隋炀帝的猜忌与怀疑,日日要“纵酒纳赂”,以为“自安之计”。他也看到天下大乱,隋炀帝猜忌、杀戮大臣的局面正是自己积蓄力量、起兵反隋的绝好机会。于是,李渊积极准备发动兵变,而其年仅20岁的儿子李世民成为他起兵的得力助手。

生平纪事

李世民出生在陕西武功的一个贵族家庭,李氏家族是当地的贵族集团之一。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最高的武官。后来因辅佐北周取代西魏有功,被封为开国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祖父曾任北周的柱国大将军;父亲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李世民出生时,李渊之荣耀虽然不能与祖宗相比,但也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历任刺史、太守以及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重要职务。李世民从小就开始习艺练武。他善于骑马,喜欢射箭,练就了骁勇超人的武艺,且机智果敢,胆识过人,在众多兄弟中,李世民是本领最好的一个。而且他还熟读兵书,经常引用《孙子兵法》里的话和父亲讨论排兵布阵的策略。李世民年轻有谋,交结和网罗了不少天下英豪。李渊对这个出色的儿子非常喜爱。

615年,隋炀帝巡查北方要塞时,遭突厥始毕可汗几十万骑兵袭击,被围困在雁门,18岁的李世民就在这时应募入伍。在这次解围战中,李世民初露过人的军事才华。

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发动兵变,公开举起了反隋的旗帜。兵变胜利后,李渊即“法檄各郡,称义兵,封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指挥右三军”。同年11月,李世民南下霍邑,围困河东,攻克了长安。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建立了唐王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接着,李世民执行了“先西后东”的战略方针,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大败薛仁杲军,并将其残部消灭在折摭(今甘肃泾川东北)。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619年3月,盘踞马邑的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大举南下,攻打并州。李世民挂帅亲征,击败了刘武周的军队,收复了太原及山西全境,巩固了唐朝的西北地区。619年4月,原本是隋朝大将的王世充占据河南,建立了政权,改国号为郑,割据关东地区。第二年7月,李世民驱兵关东,大军指向王世充军与窦建德军。虎牢一战,窦建德军瓦解,王世充不战自缚。唐初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接着,李世民又平了刘黑闼,打赢了统一战争的最后一战。

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的首义之功及在统一战争中的接连胜利,表现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华,为他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626年4月,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了帝位。执政以后,他很快调整了中央集团和政府机构的用人制度,组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最高决策集团,开始了对唐朝23年的统治。

649年,李世民病危,叮嘱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人辅佐太子李治,说罢逝世。李世民被安葬于昭陵(在今陕西礼泉境内),庙号太宗。

生活剪影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君主,在他统治的时期,朝廷内外人才济济。他善于用人和纳谏,而且做事果敢,使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受后世景仰。

唐太宗纳谏不封泰山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以后,以隋朝的失败为借鉴,大力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不拘形式地选贤任能,还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采纳忠言,知过必改,从而使国家昌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贞观之初,朝中有些大臣为了讨好唐太宗,上书奏请封禅,认为太宗自执政以来,既有文治,又有武功,既有仁爱之道,又有崇信之心,应该展礼名山,以谢天地。这一建议遭到了大臣魏徵的极力反对。魏徵说:“自隋代以来,天下大乱,泰山附近州县遭受的灾难最为严重。如今皇帝要封禅泰山,一定会加重那里人民的负担,而招致百姓的反对。同时,陛下东封,边疆少数民族和邻邦诸国必然派人随从祝贺,而洛阳以东的广大地区人烟稀少,满目凋蔽,如此虚弱之地让戎狄看后,不笑我大唐徒有虚名吗?”唐太宗当时虽也有意封禅,但他听魏徵讲得确有道理,就打消了封禅泰山的念头。

到了贞观六年(632年),文武百官又以初平突厥、连年丰收为由,重提封禅泰山之事。这次唐太宗的态度非常明朗,坚决不去泰山封禅。他对侍臣说: “文武百官皆以封禅泰山为盛事,劝我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确实有悖于我的真心。我只想天下太平,老百姓能丰衣足食。如果能这样的话,就是不举行封禅之礼,也可以与尧舜比德;如果老百姓的衣食不足,国家不富强,边疆不宁,即使到泰山举行封禅,与残暴的夏桀、商纣又有什么不同呢?以前,秦始皇自认为德治天下,自称皇帝,登封泰山,挥霍无度,十分奢侈,终遭后世的唾弃。汉文帝躬行节俭,轻刑文治,不事礼泰山,而成为一代有德之君。况且 《礼记》中说:扫地而祭,只是表达一种至诚至信的心情,何必非要登上高山告天,在那三尺土坛上祭地呢?”唐太宗力排众议,没有去泰山封禅。

但是,唐太宗作为一代贤明通达的君主,虽如是说,却仍经不起封禅的诱惑,在诸多大臣的怂恿下,经过精心准备,终于在贞观十五年下诏封禅泰山。可惜天公不作美,东至洛阳宫时,天空出现彗星,太宗以为不吉,于是封禅再次告吹。

玄武门之变

由于李世民统一全国的功勋卓著,使之成为李唐王朝首屈一指的大功臣。他的威望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他不仅统领三军,掌握兵权,还担任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之首。

李世民显赫的政治、军事地位引起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的嫉恨。李建成意识到,李世民的势力已经对自己的太子地位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他急于扩张自己的势力,便联合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他们勾结高祖李渊的宠妃,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使得李渊也开始猜忌李世民居功自傲,心怀不轨。李氏兄弟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玄武门的惨剧。

626年6月,李世民在长安宫城北边的玄武门设下伏兵,趁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入朝的时候,突然发动了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杀。然后,尉迟敬德向李渊报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要造反,已经被秦王杀死,李渊只得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其后,李世民斩草除根,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改称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号贞观。

政治韬略

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初,首要任务就是巩固自己刚刚得到的政权。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是处理玄武门之变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然后开始调整中央政权的组织结构,对其父李渊执政时期的机构进行改组,大力减并政府机构,确定编制,裁减冗员,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李世民善于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即位后,更加重视各类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用人以德才为标准,不分新人旧人和亲疏贵贱,只要有德有才,都根据他们的能力安置到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位置上。为了招纳各方面的人才,他采取了许多措施。首先是从原中央政府及各地方的官吏中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李世民还打破了当时传统的门阀观念,大量选拔任用地位低微的普通士人和一些少数民族人士。他还通过科举考试录用了不少人才。由于李世民选贤任能,不拘一格,所以在他的周围网罗了大批德才出众的人物。贞观时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李世民为了唐朝江山稳固,不但自己手不释卷地读书学习,而且要求臣下和各级官吏也要认真读书,讨论研究治国的学问。他开设了弘文馆,精心选调全国各地的文人大儒,令他们在担任原职的同时代理学士,给予五品官员的待遇,轮流到弘文馆值宿。为使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后继有人,李世民还特别要求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和皇亲国戚等高层贵族子弟入弘文馆接受教育。贞观十三年,太宗又开设了教育高层贵族子弟的学校崇文馆。为切实加强教育,李世民还注意提高教师的地位,要求从皇太子到其他各类学生都要尊重老师。李世民尊师崇儒的政策,推动了唐代教育事业及文化的发展。

李世民在与臣下相处中能够坚持公平诚信的处事原则。他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力求做到办事公平、待人以信,坚持赏罚分明。该赏则赏,该罚则罚,对有德有才和立有功勋的人,即使是自己过去的对头也要给予奖赏;对犯有错误的人,即使是自己的故旧,也不姑息袒护。

李世民还与大臣们讨论了稳定局势、恢复生产的办法,提出了“与民休息”的施政方略。首先是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李世民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一是推行均田制,二是招抚流民。与此同时,采取奖励婚嫁生育、增加人口的措施。贞观元年,李世民颁布了《劝勉民间嫁娶诏》,规定男子20岁、女子15岁为法定的结婚年龄。鳏夫、寡妇服丧期满的,也鼓励他们及时婚配。这些措施的实行,使人口迅速地增长起来。三是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还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鼓励生产。

李世民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清楚地认识到贪官是唐王朝大厦的蛀虫,必须清除,否则,国家政权就有颠覆的危险。为此,他以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手段反贪倡廉,整顿吏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贞观时期二十余年的吏治看,总体上是清正的,各级官员大多都能清谨自守。

建立健全的封建法律制度是李世民执政后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制度,李世民与长孙无忌等人对李渊执政时期颁布的《武德律》进行修订。在李世民的主持下,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制定出了一部比较完善的《贞观律》。对于法律的贯彻执行,李世民特别强调谨慎而行。他教诲臣下,对案件的处理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草率从事。为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李世民从不轻易地发布赦令。由于贞观时期有一整套健全的法律制度,执法机关能够严格依法办事,冤案很少发生。

贞观时期,有许多少数民族居住在唐王朝统治地区的周围。为了能够与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李世民采取了与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通婚的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措施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影响评述

唐太宗毕生所持的政治思想,来源于他对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伟大力量的深刻认识。他时时牢记“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的历史教训,对唐初的君臣、君民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形成了空前无比的文治和武功,这些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即使在晚年,由于这位开创了唐初基业的皇帝,长期陶醉在功业和颂扬声中,骄奢淫逸之心日益增长,但其统治还是较清明的。临终前,他还告诫太子要以古代贤德的君主为榜样来治理国家。他评价自己的功过是“益多损少”、“功大过微”。正是由于唐太宗英明睿智的领导,在他执政期间,才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鼎盛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