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天蝎座)。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其一生为中国革命而奔走,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三民主义,推进了历史的进程。
人物档案
姓名:孙文
生卒年: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出生地:广东香山翠亨村(今中山市)
身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时代背景
孙中山生活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高潮刚刚过去的时代。当时,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各个领域。先进的爱国志士们希望在不推翻清朝政府的前提下把积弱受侮、民穷财乏的中国改造为富强的国家。他们发起了要求政治改革的维新运动。此次运动在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败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1894年的中日战争的失败更加暴露了清政府的昏聩糊涂、腐朽无能,也惊醒了一批满怀强国之志的爱国青年。在这样的政权下,任何改革计划都是梦幻泡影。孙中山先生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相信:前进着的历史巨轮一定会无情地碾碎清朝统治。于是他愤然抛弃了当时流行的请愿上书方式,逆流而上,走上武装起义、革命救国的道路。
生平纪事
孙中山,原名孙文,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1879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在此期间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教育。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行径,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一些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的辅仁文社建立了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因计划泄漏而告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地考察了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初步形成。1900年 10月,孙中山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因饷械不继而再次失败。
1898年戊戌变法以后,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从1904年起,孙中山在日本、美国等地宣传革命,并建立了革命团体。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在同盟会的发刊誓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主张。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从1906到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先后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亲自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回国后,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退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孙中山则进一步为临时政府制定和公布了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并颁布了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袁世凯。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 1917年7月,因段祺瑞政府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遂联合西南军阀进行护法战争,结果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到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孙中山很大的鼓舞。从1920年起,孙中山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的问题。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由于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脱险后被迫赴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多方筹备后在广州顺利召开。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举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中,孙中山还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生活剪影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奔走。在搏击革命的风暴中,他历经险阻,屡遭挫折,又在挫折中不断寻求成功。在这执着的追求中,成就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也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孙中山与宋庆龄的传奇婚姻
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姻极富传奇色彩。一个是青春妙龄的留洋学生、富家小姐;一个是年过半百、享有盛誉的政坛领袖。尤为尴尬的是,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父亲是好朋友,且当时孙中山仍有家室。然而,宋庆龄把孙中山当做人生的导师,两人在共同的理想下产生了革命的感情。宋庆龄在给宋美龄的信中说:“我真的接近了中国革命的中心”, “我能帮助中国,也能帮助孙先生。”宋庆龄的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将她软禁在家中。宋庆龄不顾家人反对,从窗户中爬出来,不顾一切地逃了出去,追随孙中山先生。此时,孙中山也与前妻卢慕贞离婚。1915年10月2日,两位有情人终于在日本东京市政厅办理了结婚登记。孙中山还题赠宋庆龄:“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生死。”宋庆龄陪伴孙中山走完最后的10年,并终生为孙中山未尽的事业而奋斗着。
孙中山与美国华侨
美国西雅图华商、侨领陈宜禧是新宁铁路(中国早期三条民办铁路之一)的倡议者、主要投资者和集资者,同时又是公司总经理兼工程师。当1920年新宁铁路建成之后,76岁高龄的陈宜禧又一心筹划着将此铁路铺至阳江及赤溪半岛南端等地,以图开辟铜鼓商港,使陆台山侨乡更加繁荣。孙中山先生得知此事后,曾给予他高度赞许和支持,并欲委派他为筹办铜鼓商埠专员。一日,陈宜禧谒见孙中山。孙中山问道:“既委任你为专员,不知你有几何资本?”陈宜禧答“无。”孙中山又问,“没有资本,怎能开埠?”陈宜禧反问道:“您干革命,有多少资本?”孙中山也答“无。”陈宜禧又说:“你行革命,唯主义好,实际为国为民,因国人拥护,所以能推翻清朝,缔造民国。假如不得民心,任何大资本,亦不能成功今我开辟商埠,亦靠大家相信而投资。否则,只有个人资本,也是难成。”孙中山听了陈宜禧一席话,肃然起敬。他后来对人说:“人谓宜禧为儿戏 (粤语‘儿戏’与‘宜禧’同音);非也,乃有卓见而能干也。”陈宜禧也说:“人谓孙文为孙大炮,非也;其大炮乃能击败敌人,稳操胜券之大炮也。”
孙中山卖车救友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难到日本。中山先生的好友胡朴安先生与一批国民党报人寄寓在上海租界,生活极度困难。而《中华民报》总经理邓孟硕因刊发讨袁文章,遭到袁世凯党徒的迫害,被捕入狱。为营救邓孟硕,胡朴安等人决定为其聘请律师。可当时聘请外国律师(租界法庭不允许中国律师出庭)费用特别高,加上罚金 1000元,总共需要2000元。这对生活本就困难的胡朴安等人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当时,孙中山先生有一辆汽车。他得知此事后,立即寄去亲笔信,让胡朴安把车卖了,用卖车的2000元缴纳了罚金,付清了律师费,使邓孟硕监禁6个月后得以出狱。
政治韬略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在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破天荒的伟大事件,是孙中山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结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漫长历史,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新时期,也在中国人民心中散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
.在革命斗争中,孙中山始终以民主共和思想指导着革命,三民主义是其共和思想的集中体现。1905年,在同盟会的发刊词上,孙中山明确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1924年,孙中山又发表了以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俄为师”是其思想基础;联共是中心环节;扶助农工是三民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三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孙中山晚年思想新飞跃的主要标志,也是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能够继续前进的必要前提。
在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同时,孙中山还亲自制定、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规 《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一约法条款具有很大的民主性、平等性,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此外,孙中山在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中,很重视和强调武装夺取政权。他认为,掌握武器,训练军队,实行武装起义,是建立共和国的首要条件。因此,他不遗余力地为此奔走。从1907年5月至1908年5月,他就先后组织和领导了西南边境的六次反清武装起义。在逆境中,他始终坚持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
在经济建设方面,孙中山也有一套全面系统的设想。孙中山一心想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康乐的国家。1894年在《上李鸿章书》中,他说: “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是国民经济的普遍原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本身要求,是有规律的必然性。在其《民生主义》一文中,他又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主张。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设想,主要表现在他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建国大纲》、《钱币革命》等著作中。他的具体建设蓝图则明确写在他的《建国方略》中。
影响评述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艰难曲折而又宏伟壮丽的事业中,孙中山先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作为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他以政治家卓越的组织才能,倡导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国民党;他以百折不挠的大无畏气概策划指挥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创立了中华民国。此后,为保卫共和制度,他又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的不懈斗争。孙中山先生漫长的革命生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脉搏及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程紧紧相连,他始终不渝地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百折不挠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一生是战斗的革命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中山先生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