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射手座)。中国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戎马一世,勤学一生;施计用兵,略胜孙吴;指挥若定,出神入化;雄才大略,古名将风。
人物档案
姓名:刘伯承
生卒年: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
出生地:四川开县(今属重庆)
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时代背景
191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骤变、激烈动荡的一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风潮迅速席卷神州大地。辛亥革命使年幼的刘伯承看到了从未有过的光明和希望。他渐渐感到,武力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它能摧毁一切旧势力,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开办军事学堂,招收革命青年和有志之士。刘伯承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刻苦攻读,开启了军旅人生的序幕。
生平纪事
刘伯承原名刘明昭,出身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上过私塾,读过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学。辛亥革命爆发时,19岁的刘伯承参加了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后被分到蜀军第五师任司务长。护国战争中,他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很快被提升为连长。可是蜀军很快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败了,刘伯承回家暂避。不久,就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之中。
1916年,在讨袁护国斗争中,刘伯承组织起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年仅24岁就得了 “川军名将”的美称。刘伯承在川战斗了 10年,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也参加了军阀之间的争战。
1926年,刘伯承在吴玉章等人的引导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刘伯承与朱德等人组织领导了泸顺起义,起兵讨伐军阀刘湘。很快,起义部队被武汉国民政府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15军,刘伯承任军长。1927年3月,刘湘军分路围攻泸州,刘伯承率部进行了167天的英勇守卫战,留下 “一代名将战孤城”的佳话。国共合作破裂后,刘伯承与朱德等人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
1927年11月,刘伯承被派往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升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8月回国后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长江局军委书记。1932年1月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6月兼任瑞金卫戍司令。10月,刘伯承升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第五次反“围剿”。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刘伯承的军事道路渐入顺境。长征途中,每遇到关键时刻,他总是亲临前线指挥。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的情况下,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毛泽东却风趣地说:“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刘伯承果然不负众望,使大军安然渡江。此后,他又组织了智取遵义、强渡大渡河、巧过少数民族区域等重大军事行动,为红军的长征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1937年 9月底,率部挺进山西,以太行山为依托,组织指挥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等著名战役,痛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1938年起,刘伯承与政委邓小平等组织指挥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以及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等战役战斗,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在日伪军控制的交通线上广泛开展破袭战。8月,指挥部队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组织实施正太、榆辽战役,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在抗战胜利前夕,他率部大举反击,歼灭日寇五万余人,收复县城59座。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6年6月,他与邓小平率主力部队以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在10个月内连续组织陇海、定陶和豫北等9次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指挥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解放战争设下伏笔。1948年 5月,刘伯承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10月,刘伯承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刘伯承指挥中原野战军果断截断徐蚌铁路,使徐州的杜聿明集团被完全孤立。接着又指挥中野主力在双堆集围歼了黄维兵团,成为淮海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一仗。1 2月,与邓小平指挥中原解放军将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全歼于双堆集。至1949年 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五十五万余人。 1949年4月,刘伯承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1949年11月,刘邓率部向大西南进军,在川东南歼灭宋希濂部主力三万余人,一举解放重庆。随后挥军奔袭川西,于12月21日解放成都。1950年2月,刘伯承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在职期间,组织指挥了艰苦的剿匪战斗和和平解放西藏等工作。
全国解放之后,刘伯承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积极努力。刘伯承在军事学院任院长7年中,亲自审定教材,参加演习,使军事学院的建制和课程设置逐步趋于完善。1955年刘伯承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事副主席。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 7日在北京逝世。
生活剪影
刘伯承是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中出了名的军事家。在战场上,刘帅施计用兵,出神入化,其虎虎雄威总令敌人闻风丧胆。在生活中,刘帅却是个“绿化先锋”。 “地质气候殆天授,白玉赤砂出琼州。独爱南方佳植物,移栽北境也丰收。”这是刘帅1958年在南方游行时写的一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也使人们想起了他在南京植树的动人事迹。
南京育树育人留佳话
1950年10月,刘伯承从西南来到南京,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他到南京不久,就想着怎样把南京这座文化古城变成一个绿树成荫、芳草铺地的花园城市。一次,他突然想到在进军大西南的路上,那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云南松实在令人喜爱。想到这里,他提笔给西南军区副司令员李达同志写了一封信,让李达想方设法搞一些云南松的种子。
很快,李达同志派人捎来了一袋种子。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他把这一麻袋种子送到中山陵植物园,并热情地向植物园的同志们介绍了云南松的特点、生长习性和经济价值,让他们试种。种下之后,他又多次到苗圃观察树苗的生长情况,并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把这些树苗移栽到其他地方。不到三年,这些树苗就在南京市的山坡、路旁、湖畔、水边扎下了根,在中山陵、雨花台、玄武湖、鸡鸣寺等地茁壮地生长起来。
对军事学院创建初期的营区建设和绿化工作,刘伯承同志更是抓得紧。他要求对办公区、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和文化娱乐区统一规划,留出空地种花植树,美化环境。每年春天,他都打电话给营房部,让他们及早规划布置全院的绿化工作。他还扛上铁锹,和学员、教员、机关干部一起栽松、插柳,修剪松墙绿篱。
人们常说: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刘伯承同志模范作用的影响下,军事学院人人行动起来,个个为美化校园做贡献,整个营区的绿化工作做得十分出色。
军事成就
刘伯承出身行伍,戎马一生。他带兵打仗不但有勇,更善用谋,在川军之中就有名将的美称。加入革命队伍之后,他的指挥艺术逐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智取遵义城、巧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战争奇迹都是刘伯承指挥先遣队创下的。
在抗日战争中,我军采用的多为游击战术。刘伯承把游击战的指挥艺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认为,游击战争的“游”就是机动,“击”就是歼灭敌人;“游”要掩护自己的弱点,寻找敌人的弱点,“击”要发扬自己的特长,撇开敌人的特长“。他还为游击战总结出一系列简练有效的战术方法,诸如”攻击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 “猛虎掏心“,”釜底抽薪“;”狼的战术“、”麻雀战术”、“黄蜂战术“;还有“拖刀计”、“杀回马枪计”、“吸打援敌计”等等。
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结合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军事观点。他提出了生动形象的 “五行术”。在“五行术”中,把我军看成战争主体,把任务当作中心,把敌情看作前提,把时间和地形看作物质条件。他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他集毕生的心血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其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另有《合同战术》、《论苏军合围钳形攻势》等大量译著。全国解放以后,刘伯承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百废待举、万事待兴的艰苦环境下,他和教员、干部一起摸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好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道路。为了适应现代化正规化的需要,刘伯承提出了“战术为经,技术为纬,经纬交织,纵横联系,编织起来”形成整体的训练指导原则。他强调把训练和培养善于组织指挥现代化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指挥员作为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办学过程中,刘伯承还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校风是育人的重要环境,学风是成长的重要条件。刘伯承为中国军事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应该说是刘伯承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这场战争,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当时,解放军尚处劣势,第二野战军离开根据地挺进鲁豫已经处在虎狼夹击之中。为了掩盖真实的用兵企图,刘伯承指挥军队做出许多“示假”举动,把敌人引入迷途。他首先指挥军队打了鲁西南战役,使敌人误以为我军要夺陇海,忙于调兵防守;随后,又命令部队在黄河渡口佯攻,造成北进回归根据地之势,蒋介石立即调3 0个旅分5路开进郓城、巨野。然而,刘邓大军的行动方向却相反,甩掉大后方向南挺进。到此时,蒋介石还以为刘邓大军是在不能渡河的情况下被迫南窜。到了刘邓大军渡过涡河、沙河、黄泛区之时,蒋军才明白了我军的意图,但为时已晚。我军挺进大别山后,如同在敌人的腹部楔进了一支钢钉,使蒋军随时都深感不安。而这一举措牵制了蒋军南线兵力160个旅中的 90个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设下了伏笔。
影响评述
刘伯承同志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刘伯承饱读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钻研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
在刘伯承戎马一生中,他还致力于军事教育事业。”治军必先治校“是刘伯承的名言,他为此奋斗了一生。早在中央苏区,他就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长征途中,他先后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红大校长。到陕北后,他又兼任中央红军大学副校长。解放后,亲自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刘伯承办教育的成绩是显著的,毛泽东在 《给军事学院训词》中肯定了刘伯承的成绩,他说:“军事学院的创办及其一年多以来的教育,对于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是有重要贡献的。”
刘伯承一生刻苦勤奋,孜孜以求,使他不仅走完了从士兵到元帅的进步道路,而且成为军事家,被誉为“儒将”。刘伯承的勤奋好学还在于他对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有影响的战争或战役,认为那里面有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经验与教训。对刘伯承的刻苦勤奋,朱德称赞道:“刻苦学习,学而不厌”。陈毅元帅则称赞说:“苦学入梦寐,劳生历艰难”。就连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感慨地称:“刘伯承廉洁虚心,不断求知,与国民党将领比较,诚不谛鹤立鸡群。”刘伯承元帅的这种刻苦精神、军事作风影响着学院的学员、干部,也是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