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教育、学术、文化全面向近代转化的组织者、领导者,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依然有重大指导意义。
人物档案
姓名:蔡元培
生卒年:1868年~1940年
出生地:浙江绍兴
身份:近代教育家、民主革命家
时代背景
清朝末年,自誉为“天朝上国”的满清大厦,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震荡与摇撼中。洋人东进,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鄙夷贪婪的目光窥视着中国。先是输鸦片,后是开口岸、办工厂、瓜分土地。华夏古国拼命抵抗,先是虎门销烟,后是太平天国运动。但这些努力都未能改变中国的尴尬境地。特别是1898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亡国危机震撼了中国,“救国图强”成了有志之士的奋斗目标。怎样“救国”,如何“图强”,当时有多种思路,一是以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目标集中于夺取政权,实行政治改革;一是以张謇为代表,着眼于发展经济,振兴实业,以促进国家富强;还有一种,则是试图提倡新的文化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提升国民的素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来改变社会,这个重任就历史性地压在了蔡元培身上。
生平纪事
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年轻的他走的也是读书应考的老路子。12岁学做八股文,17岁中秀才,随后在家乡设馆教了两年书。1889年,蔡元培参加浙江乡试,中举人。第二年会试中贡士。 189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一时名震公卿,深受帝师翁同和的赏识,成为 “声闻当代,朝野相结纳”的士大夫,此时他年仅24岁。
就在蔡元培仕途春风得意的时候,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外国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在这种情况下,蔡元培开始走出传统思想的象牙塔,学习西学,并对变法产生了兴趣。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认为此次运动失败,很大原因就在于没有先培养出革新人才。基于这一认识,他决定从培养革新人才入手,改变中国的现状。 1898年9月,蔡元培毅然辞官,开始了教育救国的生涯。
蔡元培弃官后,先任绍兴中西学堂校长,因倡言新学遭压制而辞职。1902年,他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暗中鼓吹革命。不久,他又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对学生进行爱国和革命宣传教育。1903年,他参与领导了上海的拒俄运动,办报纸宣传革命。蔡元培的卓越表现使他成为上海倡导反清革命的知名人士。1904年,江浙爱国志士在上海建立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他被推为会长。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他应邀入会,并被任命为上海分会会长。当时,反清革命的宣传中心有两个,一是日本东京,二是上海。因此,蔡元培的革命宣传活动对反清革命起了重要的作用。1906年,上海革命形势处于低潮,蔡元培回家乡担任浙江学务公所总理。1907年,蔡元培赴德国留学,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实验心理学、美学、人类学等,并深受康德哲学和美学的影响。在德国,他用民主主义新观点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是中国第一本用新体裁编著的伦理思想史,后被列为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正在德国留学的蔡元培回国。1912年1月,中华民国诞生,以教育救国闻名于世的蔡元培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开始了他生命历程的新阶段。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后,在文化教育领域首倡反对尊孔读经,小学废止读经,大学取消经科。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破天荒的壮举,堪称“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斗争的先导。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后,蔡元培在力辞不果的情况下继续留任教育总长。但为时不久,他就再度留学法国。在法国三年,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是:他与李石曾、吴稚晖等人组织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鼓励国内无力出国求学的青年以半工半读的方法赴法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周恩来、陈毅、聂荣臻、邓小平等都是当时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
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蔡元培应邀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教员多为官僚,学生多为京官,时人称之为“官僚养成所”。辛亥革命后,北大依旧腐败不堪,学术空气稀薄,官僚习气十足。蔡元培抱着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毅然赴任,对北大进行整顿改革,揭开了北大历史的新篇章。1917年1月,蔡元培走马上任。为将北大造就成学术空气浓厚而又生机勃勃的高等学府,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蔡元培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他聘用进步学者,整顿教师队伍,延聘有真才实学的名家,如胡适、李四光、马寅初等都是当时北大的教授。他大力鼓励学术研究,提倡社团活动等。经过这番整顿改革,北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和中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源地,为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以及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而蔡元培造就新北大,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不朽的篇章。
蔡元培在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同时,仍积极参加反对卖国独裁、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中,他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热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并多方奔走营救被捕学生。“五四”运动前后,蔡元培提倡平民教育,设立平民夜校。同时,他还提倡女权,实行男女同校。1920年,北大招收女学生,为大学男女同校开创了先河。1927年春,主持创立中央研究院是蔡元培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上的又一辉煌业绩。1932年底,他与宋庆龄等人发起成立了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加了营救共产国际牛兰夫妇、廖承志、陈赓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活动,与蒋介石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他多次发表谈话和文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蔡元培移居香港。1940年 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溘然长逝,一颗巨星陨落了。国民政府颁布了褒扬令,蒋介石亲自参加公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也从延安发了唁电,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生活剪影
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终身为教育救国的理想而奋斗。作为新思想的代表,为改革社会风气,冲破封建陋俗,提倡男女平等,竟然“以身试法”,发出了令人震惊的“征婚启事”。
独特的征婚启事
蔡元培从小接受的是旧式文人教育,第一次婚姻也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1900年夏,他的原配夫人王昭病逝,那时蔡元培才3 3岁,为他提亲的人多得踏破了门槛。不过,这一次面对婚姻,他有了新的主张,他要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生方向,鼓起了冲决一切罗网的勇气。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蔡元培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的择偶条件为:(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不缠足”、“再嫁”、“离婚”,这些惊世骇俗的字眼竟出自翰林之手,吓得媒人个个退避三舍。消息传了开来,一时间沸沸扬扬,这种“离经叛道”、“混淆纲常”的做法无异于在向封建陋俗开战。后经人介绍,蔡元培与黄世振女士结为夫妻。黄世振不但不缠足、识字,而且“工书画,孝于亲”。1921年,蔡元培由巴黎到瑞士日内瓦及伯尔尼考察时,夫人黄世振不幸病逝,蔡元培不得不续娶。这一次,他提出的条件是:(一)原有相当认识;(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而能为研究助手者。后来,周峻成了他的第三位夫人。蔡元培作为声名显赫之人,在婚姻问题上坚持破除旧俗,树立新风,不愧为“欲教人先正己”的高尚人物
思想成就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积极领导和具体参与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教育改革活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新体制的创建者,为发展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其丰富完整的教育思想也成为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
蔡元培在其《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他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种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其目标是强兵自卫。他曾再三强调体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不但可以强兵,对付“强邻交逼”和军阀专制的局面,而且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蔡元培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对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学生才有“狮子样的体力”,“才能使今日的学生成为明日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柱石。”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其目的在于富国强民。蔡元培阐述了智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慧的作用,他说:“智育属精神方面,精神愈用愈发达。”所以他认为通过智育教育,学生在研究各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科学所必须的,而且不管处理什么事务,都能使之善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核心。蔡元培认为,只有体育与智育而无道德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因为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所以“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世界观教育在教育方针中给予一定的地位,是蔡元培的首创,是比公民道德教育更高一层次的观念教育。他说,世界观教育就是一种哲理的教育,意在培养人们具有远大眼光和高深见解,在学校课程中,则应包括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等,“以打破两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
美感教育即美育。蔡元培认为,它是实施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手段。进行美感教育可以陶冶性情,使之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感情。美育还可以丰富科学知识,充实人生意义,使人学习科学时增添一种勇敢活泼的精神等。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改革封建教育、建设民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他改革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蔡元培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发展科学,必须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他的这个思想具体体现在改造北京大学上。为了培养出真正的科学人才,在聘请教员上,他主张要“以造诣为主”,“兼容并包”,主张破除“独尊孔学”的学术专制,换之以“思想自由”的原则,允许各种流派并存。按照这个原则,在他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办成了一座网罗众家的学府,无论聘请什么教员,都采取人才主义。一时,北大人才济济,面貌焕然一新。
在教育方法上,蔡元培着力提倡自由主义的教育。他认为,中国旧式教育束缚了儿童个性,违反了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而新教育应该是发展儿童个性,尊重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他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他说:“普通教育则像一所房子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为了贯彻“尚自然、展个性”的原则,蔡元培要求教育者“视儿童心神发达之程度,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
在教学方法上,蔡元培强调学生学习中的“自动”、“自学”和“自觉”。他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掌握基本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搞注入式,而采用启发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特点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影响评述
蔡元培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全面向近代转化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对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无人能望其项背,民国教育史上的一切重大事情无不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培养教育了一代人,他的思想和实践至今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蔡元培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造诣很深的思想家和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一生发表了大量文章、演讲,多次为他人著作做序,涵容教育、哲学、美学、语言、科学技术及政治时事各方面,均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蔡元培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先驱。虽然他也有过彷徨,走过弯路,但他始终追求民主自由,反对独裁专制,反对外国侵略。他为人平易和蔼,恬淡廉洁,择善固执,不屈不挠,是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他的崇高思想和嘉言懿行深受时人及后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