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最杰出的医学家。他历经二十七载,著就《本草纲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人物档案
姓名:李时珍
生卒年:1518年~1593年
出生地:蕲州(今湖北蕲春)
身份:明代医药学家
生平纪事
李时珍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祖上几代都以行医为生,父亲李言闻在家乡一带颇有名望,很受乡人的爱戴。李时珍受家庭环境影响,从小就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八股取士的明代,整个社会都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医学更被认为是末学杂流,所以父亲希望他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进入仕途,摆脱行医的命运。可是,李时珍先后三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举人。从此,他彻底放弃了八股科举,开始专心钻研医药学。
李时珍天资聪颖,又非常刻苦勤奋,曾“读书十年,不出户庭”。除了研读医学名著,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外,还用心钻研古代的本草名著,诸如陶弘景的 《神农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等。在父亲的指导下,他进步神速,并于25岁时开始悬壶济世,正式行医。李时珍开始行医不久,蕲州就发生了严重的瘟疫,许多贫病交加的穷苦百姓来向李时珍父子求医。李家父子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不分贫富,一律精心诊治。遇见贫苦的病人,经常分文不取,甚至还贴上药钱。李家父子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博得了远近人民的交口称赞。
李时珍行医多年后,医学造诣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李言闻。镇守武昌的明朝宗室楚王听闻李时珍医术高超,就将他请到府中,负责掌管“良医所”。大约在1556年,礼部命令各地举选医学人才集中北京,以补充太医院的缺额。楚王便推荐了李时珍。
李时珍到北京后,虽然没有得到重用,但太医院丰富的藏书,来自海内外的各种珍奇药物也使他获益匪浅。太医院的寿药房、御药库也是李时珍经常光顾的地方。在那里,他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各种药物一一加以比较研究,积累了辨识药物的丰富经验。
李时珍在太医院时,几次向朝廷申奏,请求支持他编修《本草纲目》一书,但都如泥牛沉海,毫无反应。于是,他托病辞去了太医院的职务,踏上了南归的道路,决心自己独立完成《本草纲目》的编纂工作。
《本草纲目》的编写,从1552年开始,到1578年完成,前后历时二十七年。李时珍先用了十五六年的时间,广泛搜集资料。他先后查阅了医药学文献八百余种,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李时珍尊敬古人,但又不盲目崇信古人。对史料记载有争议的问题和自己不理解或有怀疑的地方,他都要亲自求证。除了从古代典籍中获取知识外,李时珍还非常重视实际的调查研究。十几年间,他头戴竹笠,身背药囊,踏遍两湖、两广、安徽、河北、江西、江苏等地,亲自采集了许多珍贵的药物标本,向农民、猎户、樵夫、药农,甚至贩夫走卒请教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李时珍的故乡出产一种蕲蛇,又叫白花蛇,毒性很强,是一种珍贵的药材。这种蛇虽然两湖和四川一带都有,但是只有蕲州产的最负盛名,且产量也不多。李时珍对这种蛇不太了解,要了解真正的蕲蛇,就必须到它的原产地龙峰山去。于是,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几次爬上龙峰山,在捕蛇人的帮助下,仔细观察了蕲蛇的生活习性,并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详细地记述了蕲蛇的形态特点,以及蕲蛇与别的地方所产白花蛇的不同。此后,李时珍又用了十一二年的时间,分析整理,厘定纲目,进行写作,三易其稿,终于在1578年完成了这部详实而完备的医药巨典—《本草纲目》。当时,李时珍已是61岁的老人了。
为了《本草纲目》的出版发行,李时珍奔走呼号,寻找出版者,均未能如愿以偿,最后只得怅然回乡。直到1596年,《本草纲目》才在南京刊行,史称金陵版。但那时李时珍已与世长辞三年了。
生活剪影
《本草纲目》是中华医学史上的瑰宝,这样一部宏篇伟著的出世,凝聚了作者李时珍无数的心血。李时珍具有严谨的科研精神和无畏的献身精神。为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药形、药效,他经常深入险境,探究真相,甚至以身试药,不顾生命危险,有好几次差点中毒身亡。正是这种精神铸就了《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也赢得世人无比的景仰。
探究蕲蛇的奥秘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入药后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能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的蕲蛇又是什么样呢?他请教一位捕蛇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会中毒死亡。但在治疗上述诸病中有特效,因此非常贵重。
蕲州地域广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进行过深入调查,后来他在《本草纲目》中谈到白花蛇时写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肋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他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的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鲮鲤的捕食方法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常用的一种贵重中药。大药学家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行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正确,李时珍亲自上山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确实是吃蚂蚁的。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挖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茶叶解毒
有一次在野外,李时珍品尝药物时中毒,全身浮肿,不能行动,便躺在地上仰望蓝天白云,慢慢地等死。突然一阵风吹来,身旁一棵小树飘下许多叶片,有几片正好落在他嘴边。他索性咀嚼起来。没想到不久中毒的症状就消失了。他仔细研究那棵小树,得知那是棵茶树。为了再次验证茶叶是否能解毒,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再次品尝有毒药物,又再次咀嚼茶叶。果然,毒又被解了。从这里,他得出了茶叶能解毒的结论。
揭开“麻沸散”的秘密
一天下午,李时珍走进一个山谷,看到漫山遍野开着一种黄色的山花。他忙向路边的樵夫询问,得知此花叫“曼陀罗花”,俗称“洋金花”。樵夫还告诉他,有人曾把它的种子用酒冲服,结果那个人在很长的时间里狂笑不止。又据服用过这种种子的人说,吞服之后,精神恍惚,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自己笑了也不知道,还觉得挺舒服的。李时珍听了之后,心中一动:莫非失传多年、由东汉名医华佗配制的“麻沸散”就是用洋金花做的原料吗?他马上采了一捆,带回寓所。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这种花的确具有麻醉作用,失传多年的“麻沸散”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后来,李时珍在他编撰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洋金花主治“诸风及寒温脚气,煎汤洗之。又主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
科技贡献
李时珍集毕生心血,历经二十余载,编写了中国科技史上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他也被后世尊奉为“医圣”。
《本草纲目》全书共五十二卷,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还附有一千一百六十多幅插图,以及一万一千多个药方。它改进了我国传统的本草学,系统地总结整理了医药学发展的新成就,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本草学著作。
李时珍把收录的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分成十六部,六十类。他所创造的药物分类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本草纲目》收录的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中,新增药物就达到三百七十四种。这些新增药物中,有许多已经成为今天的常用药,诸如土茯苓、番红花、丝瓜、三七、紫花地丁、樟脑、曼陀罗、淡叶竹等。《本草纲目》中所收的大部分药物,都配有精细准确的插图,这对人们识别药物、防止混淆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李时珍对收录的每种药物都从释名、集解、修冶、气味、主治、发明、正误、附方等8个方面加以解说,他还在书中每一种药物的后面开辟附方一栏,附有一万一千多个药方,其中的八千一百多个药方都是李时珍亲自收集的。这些药方可谓集历代药方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其中既有古代医学典籍中收录的“经方”,又有金元以后的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时方”;既有临床效果极佳的“验方”,又有民间广泛流传的“单方”。至今,仍有一些中成药是根据这些药方制造的。
《本草纲目》一书的科学贡献远远超过了医药学的范围。李时珍在进行药物分类时,把草本的药材按照生长环境分为山草类、水草类、湿草类、石草类等,还按照植物的形态特点和所含的化学成分来进行分类,这比西方早了近一百年。《本草纲目》在化学和矿物学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它收录了矿物药材一百多种。李时珍还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黑辰砂中含汞较多,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影响评述
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英国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这样评价他: “李时珍在药物学方面的成就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同样高的水平。”《本草纲目》就是他留给后人的最珍贵的遗产。在它的影响下,明清两代,我国的本草学和方剂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清代,产生了很多本草学的专著,使中国传统的本草学更趋科学化,成为成熟而独立的学科。
《本草纲目》对世界其他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607年,《本草纲目》就已经传到了日本。日本科技史学家矢岛佑利曾经说:“它(《本草纲目》)支配了我国江户时代的本草、博物学界,其影响更远及19世纪末。”日本江户时代,因为研究《本草纲目》,甚至出现了不同的本草学派。日本的本草巨著《大和本草》也是在它的影响下写成的。在朝鲜,《本草纲目》成为许多医家的重要参考书,许多医药学著作受到它的影响。在西方,《本草纲目》则成为一部矿物学、植物学和生物学的百科全书。法国传教士曾把《本草纲目》金石部的部分内容带回了法国,交给巴黎自然史博物馆,后来出版的 《中华帝国全志》第三卷,就是节录《本草纲目》。此后, 《本草纲目》在欧洲引起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它曾经被达尔文引用作为进化论的依据,还被他誉为 “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