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唐代诗坛上一颗光辉夺目的明星。他创作的诗歌不仅数量浩繁,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被后人誉为“诗圣”。

人物档案

姓名:杜甫

生卒年:712年~770年

出生地: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

身份:唐代诗人

生平纪事

杜甫,字子美。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他接受了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把贵德行、重名节视为基本的人生准则。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正是武则天朝最著名的诗人。杜甫自幼聪明颖慧,7岁便开始作诗,曾作《吟凤凰》一首。9岁时,他已经有了一定的书法基础。到十四五岁时,杜甫就已“出游输墨场”。他出众的才华受到人们的敬重,当时的文人将他与两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扬雄、班固相比。

2 0岁以后,杜甫开始过着漫游生活。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4岁时,杜甫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又浪游齐、赵,度过一段狂放的生活。33岁时,杜甫与李白相识于洛阳,又在梁宋一带做豪侠之游。他们纵酒放歌,慷慨怀古,驰逐射猎,很有几分任侠之气。李白当时已是名震天下的诗人,他的特殊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吸引了杜甫。

35岁时,杜甫结束了读书和漫游生活,满怀信心地来到长安求取功名,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不久,父亲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窘困起来。为了生存和求官,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这使得杜甫感到十分屈辱。此外,他还多次向玄宗皇帝献赋,指望玄宗对他的文才投以青睐。

755年11月,安史之乱起,杜甫被抛入了流离的生活中。当叛军攻下洛阳后,他把家人安置在州,只身北上,想为国效力。不料半途被叛军俘虏,押往长安。后来,杜甫逃离长安,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年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人,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于是在759年,他丢弃官职,带着家眷到了成都。

到成都不久,杜甫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来到蜀中的最初两年多,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765年,严武去世,蜀中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依靠,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出川,过起流浪的生活。路途中因疾病和战乱等缘故,滞留了很久。到57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 770年,杜甫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终年59岁。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文学成就

杜甫的成就和贡献主要在诗歌方面。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杜甫比李白小1 1岁,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时期,既经历了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流血川原丹”、生灵涂炭的全过程,他和那个盛极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

杜甫一生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思想的主导方面是“仁民爱物”的民本思想。因此,他写了大量深入反映人民苦难的诗篇,对农民、士兵、织妇、船夫、背柴的女子、无靠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人、提前当兵的儿童等等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感染力。他一生忧国忧民,希望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在诗歌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同时,他也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唐朝统治者荒淫腐朽的生活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对权贵、宦官、军阀以及贪官污吏进行无情地鞭挞。即使在那些描写日常生活和写景抒怀、咏物怀古、赠友怀人、论诗题画等作品中,也表现出忧时伤世、爱国爱民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他一千四百多首作品中。

杜诗以格律精严著称,千锤百炼, “语不惊人死不休”,基本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主要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和蕴藉,而顿挫除了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外,还有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等,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后代诗人莫不受他的影响。

杜甫是诗歌的集大成者。他对诗歌中的各种体裁都能轻松驾驭,运用自如,而且多有创造。在歌行体诗中,他继承了汉乐府的优良传统。但他并不简单地沿袭古乐府的旧题,而是根据需要,为了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拟新题,像“三吏”、“三别”以及《兵车行》、《丽人行》等,都是杰出的篇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杜甫也写了不少五言七言古诗,有的比较长,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以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巧妙地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构思缜密,规模宏大,具有巨刃摩天的气势,是诗歌史上的丰碑。

在律诗方面,他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杜甫大量写作七律,用来反映现实政治,抒写忧国忧民的情怀,内容上有新的拓展,形式上更加成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还把七律组成连章体,像 《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都是非常成熟的代表作,这是杜甫创造性的贡献。在绝句方面,他或以议论入诗,或以通俗语言写作,或通篇全用对仗,在唐人的绝句中独标一格。

影响评述

杜甫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杜甫其实并非有意于史,他的那些具有历史纪实性的诗篇,以及那些记述自身经历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乃是他的生命与历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浸透着他个人的辛酸血泪。他本身的遭遇是与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对于生活在动乱时代的人们,这类诗具有格外深的感染力。正是因为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以儒者的广阔胸怀从一己的悲愁中解脱出来,将一己的命运化入更广阔的社会人生。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这种深入社会、关心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