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唐代书法家,其书法草楷俱佳,尤长草书,被后人称为“草圣”。他又擅诗文,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可谓多才多艺。

人物档案

姓名:张旭

生卒年:生卒年不详

出生地:吴郡(江苏苏州)

身份:唐代书法家

生平纪事

张旭,字伯高,吴郡人,生卒年月不详。他少年时即好书法,出仕后初为常熟县尉,后官至金吾长史,故人称”张长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交情甚密,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他的书法得之于“二王(即王羲之与王献之)”,而又能独创新意。

张旭的仕途史料记载不多,只有唐人张国《幽闲鼓吹》中记述过一则关于他任常熟县尉时的故事。据记载,张旭到任常熟县尉不久,一名老翁为了一件小事到县衙告状,张旭给他写了判书。不料过了数日,这个老翁又来求判,张旭责备老翁道:“你怎么为了这样一件细小闲事屡次前来求判,吵扰衙门!”老翁答道:“我实在不是为了再来求判,而是因为看到您的书法笔迹奇妙,想多得一些作为墨宝珍藏。”当张旭在谈话间得知这位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遗墨精品时,就要他拿来观览。张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迹时,惊呼“天下工书者也”,并从中受益匪浅。这则故事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所编的《新唐书》及北宋朱长文所撰 《吴郡图经续记》中都有记述,可见在唐宋时代,张旭与常熟老翁的故事已广泛流传。

生活剪影

书法家张旭生性放逸潇洒,与当时诸多文人豪士皆有交往。他嗜酒如命,而且往往在酒醉之后泼墨挥毫,这一习惯在其死后也常被挚友怀念。

酒仙张旭

据载,张旭嗜酒成性,每次大醉后,都号呼狂走,然后提笔挥洒,似有神助,草体字也写得尽善尽美,时人呼其为 “张颠”。据李肇《国史补》载,张旭饮酒后,还常常把头发浸在墨汁里,沾饱墨后用头发书写。他的“发书”飘逸奇妙,异趣横生。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三杯”是指饮酒,并非实指喝了三杯酒。“脱帽”一句描绘他在书写时的狂态,而“挥毫”则是形容他的草书之精妙。张旭死后,大家都很怀念他。杜甫后来见到张旭的遗墨伤感万分,写了一首《殿中杨监见蚕张旭草书图》,诗中说:“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高适在《醉后赠张旭》中说:“兴来书自圣,醉后语犹颠。”可见大家对张旭的敬爱之深。

艺术成就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自东汉张芝的“一笔书”仿草大行于世以后,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到唐代,草书艺术的发展一直以今草形式为主体。唐代草书,初唐有孙过庭,草书精绝,但终未完全摆脱二王法规。张旭继承和发扬了“二王”和张芝的草书之法,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的情感都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真实写照。后人每论及唐人书法,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乃至颜真卿、柳公权诸大家均有褒贬,唯独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非常罕见的。

张旭的楷书端正严谨,规矩至极,黄庭坚誉之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高度的艺术境界。其字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

张旭书法的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唐文宗曾下诏,将李白诗歌、裴舞剑、张旭草书并称为“三绝”。 《草书古诗四首》是张旭狂草代表作之一,极为珍贵。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是草书中的颠峰之作。

影响评述

张旭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将草书艺术发挥到了极至,更重要的是他将继承与发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楷书为承,工正严谨;草书为扬,又潇洒不羁,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天地。尤其是张旭在草书艺术上的成就,更为后人所景仰。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成为笔法放纵,字形繁多变化的“狂草”体,做到笔未落而意在先,书虽尽而心相连,成为中国狂草书体的奠基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曾向他请教楷书,怀素和尚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草书,而以狂草得名,被称为“以狂继颠”或“颠张狂素”。草书艺术一脉,自张旭而得以发扬光大,甚至我国伟大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也曾研习张旭、怀素的草书艺术,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张旭留传下来的书法,正书有碑刻 《郎官石记》,草书散见于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