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徐悲鸿学兼中西、博采诸长,为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相结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还献身于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培养了一代美术艺术家。

人物档案

姓名:徐悲鸿

生卒年:1895年~1953年

出生地:江苏宜兴屺亭桥镇

身份: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生平纪事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1895年7月 19日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徐悲鸿少时便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岁时,他开始从父习画。1908年,徐悲鸿家乡连降暴雨,庄稼颗粒无收。无奈之下,年仅13岁的徐悲鸿便跟着父亲到邻近的县镇卖画谋生。

不久,徐达章染病去世。为了养家,徐悲鸿来到上海,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为中华图书馆出版的一套《谭腿图说》画体育挂图。后徐悲鸿报考震旦大学攻读法文。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仓圣明智大学的许多教授,其中有两位对他人生影响很大。一位是康有为,另一位是蒋梅笙。由于徐悲鸿和蒋梅笙是同乡,便常到蒋先生家拜访,结识了他的女儿蒋棠珍,即蒋碧微。两人相互爱慕,终结连理。 1917年12月,徐悲鸿来到北京,等待公派留法的机会。在此期间,徐悲鸿经人介绍结识了蔡元培。

蔡元培于1918年2月 22日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聘请徐悲鸿为画法研究会的导师。1919年 3月,徐悲鸿公派留法。1920年初结识法国著名写实主义大师达仰,并向他学画。 1921年夏,由于国内政局动荡,留学生津贴中断,徐悲鸿在法国的生活日益艰难,于是徐悲鸿夫妇迁居柏林。在柏林,徐悲鸿经常问学于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先生。1923年初春,徐悲鸿重返巴黎,次年5月举行了中国美术展览。

1927年8月,徐悲鸿结束了长达8年的留学生涯,回到上海。

1928年1月,徐悲鸿与田汉、欧阳予倩在上海组织“南国社”,并成立南国艺术学院,任绘画科主任。1935年初,田汉不幸被捕。为营救田汉,徐悲鸿四处奔走,后来与宗白华一起终于将重病中的田汉保释出狱。出狱后,田汉全家都住在徐悲鸿家。此时,徐悲鸿与蒋碧微的关系开始不断恶化。南京的国民党政府腐败不堪,徐悲鸿对此深恶痛绝。当蒋介石提出请徐悲鸿画一幅肖像时,徐悲鸿断然拒绝。1935年春节,徐悲鸿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上,上联是“中立不倚”,下联是“隐居放言”,鲜明地表白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1 9 3 7年抗战爆发后,徐悲鸿在南洋、云南、贵州等地多次举办筹赈画展,将卖画所得全部捐献给国家以支持抗日。1945年底,徐悲鸿与蒋碧微离婚,次年与廖静文结合。

1946年,徐悲鸿接掌北平艺专。此后几年,他除进行艺术创作和教学外,还一直为爱国运动贡献力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激动不已,作奔马图,题画诗也一扫郁闷之气,“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是光明”,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徐悲鸿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1年5月,徐悲鸿抱病来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写生作画,为期两个月,画了大批工地速写和素描肖像。回京后,他暂时将创作一半的《鲁迅与瞿秋白》放下,全身心投入到导沭整沂水利工程的巨幅油画创作中。但此年7月,徐悲鸿突发脑溢血住院,1 1月才出院回家,但病仍未痊愈。1953年春,徐悲鸿刚刚能够下床活动,便迫不及待地回到中央美术学院,带病指导教学。9月23日,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他任执行主席。一整天的会议结束后,徐悲鸿疲劳过度,当晚脑溢血复发,于9月26日凌晨逝世。

艺术成就

在绘画上,徐悲鸿主张现实主义美术,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尽精微、 《愚公移山》致广大”,反对因循守旧,注重兼蓄并收。

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在人物画方面,他第一个将表现充分的人体引入中国绘画艺术,从而大大加强了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度,灵活多变的线条与虚柔曼妙的渲染完美结合,使中国画对于体积、空间的表现力空前丰富。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练、准确,注重线与面的结合;油画长于人物、风景,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徐悲鸿的动物画也驰名中外。他运用熟练的解剖、透视和记忆形象能力,捕捉动物最为传神的瞬间,把各种动物的独特姿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还极大地拓宽了中国画特有的寄情、托兴领域,在风雨中高鸣的雄鸡,与逆风拼搏的麻雀,虽负伤而保持尊严的狮王,都浸透着画家不可遏制的激情和对民族振兴的渴望。他的奔马图为世人所尽知,更是“一洗万古凡马空”,作为中国绘画的象征,出现在世界各地,代表着中国艺术的又一高峰。他的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愚公移山》、《泰戈尔像》、《奔马》等,有多种画集、研究文集出版,著有 《徐悲鸿艺术文集》等。

徐悲鸿还长期从事于美术教育,教学上主张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

影响评述

徐悲鸿学兼中西、博采诸长,在艺术实践中阐述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成为“多管齐下”的一代宗师。他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在当时的画坛上堪称振聋发聩,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叹不已。徐悲鸿一方面尖锐地批判中国画创作在思想内容上的封建性和局限性,一方面积极弘扬中国画艺术传统。在经历了从中而西、由西而中的艺术道路后,他走上了融写实于水墨的艺术道路。他的作品既体现出造型上的严谨,又不失民族绘画特有的气韵与境界,笔墨质朴苍劲,卓成一家。特别是他的人物画,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神形兼备的形象开拓了中国画创作的新领域,为后来许多艺术家的继续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推进中国画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徐悲鸿毕生以复兴中国绘画为己任,为发展美术教育呕心沥血。他竭力扶助、推崇有才之士,荟萃群贤,培养了作为今天中国美术教育骨干力量的大批优秀画家,被世人誉为“画坛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