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1672年5月30日-1725年2月8日,双子座)。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依靠铁血和高压政策,在征战和改革中将俄国的落后面貌改变,使其成为一个可以左右欧洲发展的大帝国。
人物档案
姓名: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罗曼诺夫
生卒年:1672年5月30日-1725年2月8日
出生地:莫斯科
国籍:俄国
身份:沙皇
时代背景
在彼得大帝出生之前,俄国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很大关系。当欧洲文明已获得相当成就的时候,东斯拉夫人才在公元9世纪末形成后来俄国的前身:罗斯国家。此后数百年,俄罗斯一直处于分裂、动乱、大小公国混战的状态。公元1223年,蒙古军入侵俄罗斯,开始了对俄罗斯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这期间,俄罗斯还不断受到瑞典军队和日耳曼骑士团的侵袭。直至伊凡三世(1462年至1505年)执政,俄罗斯才于16世纪初实现统一。新统一的俄罗斯由于积贫积弱,在彼得大帝执政前的百余年,强邻压境、外敌入侵,大片领土被瑞典等国侵占。彼得大帝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生平纪事
彼得大帝出生在莫斯科城内的克里姆林宫里。在他还不满4岁时,他的父亲沙皇阿列克谢因病突然去世。异母哥哥费多尔继承了皇位,但在1682年仅20岁的费多尔就因病去世了。为了争夺皇位,各派贵族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年,10岁的彼得和他20岁的异母兄弟伊万同时被拥立为沙皇。
彼得即位不久,他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娅借助射击军兵变,血洗了王宫,拥立其同母兄弟伊凡即位。但不久索菲娅便认为伊凡太迟钝而将其废掉,自己上台执政。少年的彼得目睹了这场残酷的宫廷政变,他幼小的心灵便埋下“权势”的种子。
在索菲娅的排挤下,彼得被迫和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距克里姆林宫约7千米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村。后来索菲娅意识到,这个羽翼渐丰的彼得是个危险的对手。1689年8月,索菲娅再次发动兵变,企图废掉彼得,最后失败,彼得将索菲娅送进修道院。彼得开始亲自执政。
彼得单独执政后决心改变俄罗斯落后的现状。为此,他匿名乔装周游西欧各国,寻访新观念、新技术,从治国之道到造船技术无所不包。正当彼得在国外考察之际,索菲娅再次发动兵变,欲自立为沙皇。彼得迅速赶回国内,以强硬的手段残酷地镇压了叛乱,5个月内处死近1000人。
彼得强迫索菲娅当修女,让她放弃谋求政权的野心。
平息叛乱后,彼得效法西欧发达国家,在国内积极进行全面欧化的改革。在经过长达3 0年的俄国西化改革之后,俄国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俄国的军队尤其是海军的军力提升到世界最强者之列。改革之后,俄国稍有强大之势,彼得即开始为俄国寻求出海口。彼得审时度势,认为南方土耳其实力太大,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进攻目标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欧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欧洲强国之一,它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彼得鉴于俄国的实力做出和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政策。为此从1700年至1721年,彼得发动了长达2 1年之久的俄瑞 “北方战争”。
1700年秋天,彼得率3万大军进攻瑞典的城堡纳尔瓦。俄军全线崩溃,后彼得利用瑞典进攻波兰的有利时机,重建军队。结果,瑞典发动反击。彼得命令每三个教堂交出一口铜钟来铸炮。一年之后,俄国铸出了 300门大炮。1703年,俄军再次进攻瑞典,占领了纳尔瓦,迅速控制了通向波罗的海的水路。1709年,俄国和瑞典在波尔塔瓦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激战。彼得亲临前线指挥,身先士卒多次在波罗的海打败瑞典。1721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这些地区成为俄国通向欧洲的商贸口。
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1712年,彼得在涅瓦河两岸的荒地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为圣彼得堡,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
1 7 2 2年至1 7 2 3年,彼得发动了侵略波斯的战争。1723年,俄国夺得了包括杰尔宾特和巴库在内的里海西岸地区和包括阿斯托巴德在内的里海南岸地区。在中亚,彼得为了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在1716年至1717年北方战争期间,派遣军队远征。在西伯利亚南部,彼得派军队占领了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全部土地。彼得直到晚年都对中国的黑龙江流域有侵吞之意,一再表示要亲征到万里长城之下。这些都显示了他作为俄国沙皇的一贯野心。1724年秋,彼得一世患病,至1725年1月,在圣彼得堡逝世。
生活剪影
他仪表堂堂,身材高大、强壮,精力充沛。他个性既急躁,又显冷静;既粗暴生硬,同时又温存体贴;既小心谨慎,又莽撞轻率。他时而挥金如土,时而锱铢必较;时而残忍成性,时而又以慈悲为怀;既好吹毛求疵,又能事事迁就。这个野蛮粗暴而又意志坚强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他锐意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不惧各种阻力,坚决实行改革,使落后的俄国步入了强盛之路。
乔装出访
为同土耳其进行争夺黑海的战争,彼得一世决定派“大使团”到欧洲各国去游说,扩大反对土耳其的军事同盟,同时招募水手、技工,定购大炮,为发动战争做准备。
1697年3月,大使团从莫斯科出发,由费·亚·列福尔特等人率领,共约250人,彼得一世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装成一个下士随大使团同行。彼得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既能满足自己故弄玄虚的癖好,又可借此掩饰自己天生腼腆不习惯官场应酬的弱点,而且混杂在人群中,指挥和观察一切活动,暗中学习,不会被别人识破。彼得来到里加时,遭到瑞典当局的冷遇。同年夏,大使团来到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同勃兰登堡腓特烈三世会谈,口头上允诺援助勃兰登堡反对瑞典。
1 697年7月,大使团来到荷兰,受到热烈欢迎。彼得先在荷兰萨尔丹的一家造船厂当木匠,后来又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造船厂当学徒。第二年初,大使团来到英国伦敦。彼得一世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造船学,并参观伦敦的各个企业,访问科学中心英国皇家协会,参观牛津大学,会见著名的科学家,研究当地的政治制度。
1698年4月,大使团从英国返回,6月,彼得一世访问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奥皇正积极准备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争夺之战,而急于同土耳其媾和。7月15日,彼得正要动身去威尼斯,接到了国内射击军发生兵变的奏闻,便结束了这次出访西欧的行程,于8月25日悄然回到莫斯科。
喜剧式的习俗改革
彼得大帝的改革,首先是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俗开始的。为了改革,他先出国留学考察一年多,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剪胡子,下令全国城乡的男子都不许留胡子。本来,胡子在俄罗斯人的观念里是“上帝赐与的装饰品”,浓密的胡子和肥胖的身子一样,是仪表威严、品德端庄的象征。但是现在不行!彼得大帝认为,它已经成为与世界文化交往的障碍,实在丢人。后来因为阻力太大,彼得大帝也做了些让步,一时想不通的人也不会砍头,但是得出钱购买留须权。这个钱可不少,一个富商每年要缴100卢布。就是缴了钱,事情还没有完,还要把政府发的、上面刻着“钱收讫”的小铜牌挂在脖子上,以备随时查验。
彼得大帝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革除传统的宽袖长袍。他认为这种服装华而无当,有碍工作,必须禁止。他在宴会上自己动手,把客人的大袖袍剪得干干净净,一边剪还一边说:“大袖子太碍事,到处惹祸;不是把玻璃杯子拂下来,就是沾汤沾水,撒人一身。剪下来的这一段,你还可以拿去做一双靴子。”他下令规定:“莫斯科及各城市居民所穿的衣服,其外衣之长以衔接吊袜带为度,内衣则应短于外衣。”于是,新的服装很快就出现了。
彼得大帝在国外出访时,曾见过勃兰登选帝侯的夫人和岳母。两位女士认为他“优点甚多,天资极高”,但也觉得其“趣味颇不风雅,殊堪惋惜”,尤其是看到他在进餐时不会用餐巾,便留下了不他讲卫生的印象。这损害了他的自尊心,为此他采取的补救措施在改革中也明显地体现出来。他专门出版了一本生活教科书《青春宝典》,其中从品德的培养一直到青年人应该如何做客、工作和居家的行为方式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甚至还提到用餐时一定要使用餐巾,不能发出“吧哒吧哒”的响声。
彼得大帝的这些做法在当时看来古怪甚至很可笑,然而彼得大帝却让人们明白他不是在开玩笑。为此而送命的人,据说占了当时国家人口的三分之一。马克思评论彼得大帝说:“他用野蛮制服了俄罗斯的野蛮”。
政治韬略
彼得大帝在亲政的3 0多年间对俄国的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经济方面,彼得通过贷款和提供劳动力等优惠办法,大力发展工业,为俄国奠定了工业基础。 1725年,俄国手工工场由原来的21个发展到近240个。冶金、纺织和造船业等部门发展最快。仅在乌拉尔就开办了11个炼铁厂和炼钢厂,建起了俄国的第一个冶金工业基地。1700年,生铁产量只有15万普特,到1725年增加到81.5万普特,不仅能够满足本国需要,还能向国外输出。另外还建有呢绒厂和毛织厂 15个,亚麻布厂15个,丝绸厂15个,皮革厂11个,造纸厂5个等等。
在发展国内贸易方面,彼得首先着力扩大国内市场,征召大量农奴开凿运河,建设一些通商口岸以发展集市贸易。在对外贸易方面,彼得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奖励输出,限制输入。1714年,为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彼得发布指示:“凡国内能够生产的产品,一律提高关税率。”
在军事方面,彼得通过征兵、造船、造炮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支由步、骑、炮、工兵组成的20万人的正规陆军,一支由48艘战舰、大批快艇和28000名水兵组成的海军舰队。彼得尤其发展了俄国的海军力量,因为他试图建立的俄罗斯帝国,是一个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北冰洋到印度洋的大帝国,所以他很快意识到建立俄罗斯帝国的重要步骤是夺取领海权,为此俄国海军的军力在他的革新下迅速强大,并一举跃入世界强者行列。
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建立了算术学校、造船学校、航海学校、炮兵学校、医护学校、工程技术学校、矿业学校以及海军学院等;选派大批留学生到西欧强国去学习先进技术,以培养俄国的专门人才;规定贵族子弟必须上学,必须学会算术和一门外语,否则,剥夺贵族的全部特权,甚至规定不毕业者,不准结婚;着手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印刷所、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1703年,彼得创办了第一份俄文报纸—《新闻报》,并亲任主编 。彼得在统治期间聘请多方人才,开始筹建俄国的科学院。
在政治改革方面,彼得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彼得把对他日益不满的领主杜马罢职;废除衙门制度,建立了作为国家最高政权机构的9人枢密院和9个中央机关委员会,人员统一由他来指定;把全国划分为8个州和50个省;取消了大教长的职务,建立了宗教院,牢牢地把宗教控制在国家和君主的手中。
此外,彼得还于1722年发布《官阶表》,废除了贵族世袭官位的传统,以政绩表现选拔官员。在改革过程中,彼得打破了过去一贯按出身门第、论资排辈的贵族世袭传统制度,把文武官员分成 14级。根据每个官员的知识水平、才能高低、贡献大小来选拔和任用各级官员。这样,一批饱食终日、无才无能的旧贵族丢掉了官职,而一批出身贫贱、精明能干的人受到了提拔和重用。例如童年时代放过猪的雅古任斯基出任了彼得政府的第一任总检察长;曾做过店员的犹太人沙菲洛夫出任副外交大臣。由此可以看出彼得改革的力度。这些人在彼得所进行的改革以及对外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影响评述
彼得一世的改革巩固了其专制统治,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使俄国一跃而为欧洲强国,为俄国的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俄国在彼得一世改革的基础上,最终从一个落后的内陆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甚至一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这一切,大大改变了俄国和世界历史的面貌。在发展国内贸易方面,彼得首先着力扩大国内市场,征召大量农奴开凿运河,建设一些通商口岸以发展集市贸易。在对外贸易方面,彼得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奖励输出,限制输入。1714年,为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彼得发布指示:“凡国内能够生产的产品,一律提高关税率。”穿着西欧化的俄国上层人士正在圣彼得堡皇宫前观看阅兵队伍。彼得一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