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英国戏剧家和诗人,世界戏剧艺术中的泰斗,古往今来少数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众多作品到现在仍深刻地影响着世人。

人物档案

姓名:威廉·莎士比亚

生卒年:1564年~1616年

出生地:斯特拉福镇

国籍:英国

身份:戏剧作家

时代背景

16世纪中期的英国是一个位于文艺复兴新文化边缘的破败落后的岛国。由于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出色的勇气和才能使国家逐步繁荣起来。莎士比亚生活下的英国正处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鼎盛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极其迅速,政治上相对安定,民族文化尤其是戏剧艺术 17世纪时的英国,戏剧演出非常普遍。开始走向繁荣。作为英国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伦敦,很快就有了一批正式的剧院。莎士比亚正是在这太平盛世时期,以社会历史为题材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生平纪事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的莎士比亚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受过基础教育。7岁时,进入当地圣十字文法学校,学习拉丁语、文学和修辞学,并有机会接触戏剧和许多剧团。莎士比亚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外地剧团、马戏班到镇上巡回演出时,每场他都是热情的观众。有时,他甚至徒步到外乡观看演出。莎士比亚十五六岁时,由于家道中落,他只得辍学在家。18岁时,他便结了婚。几年后,他便有了3个孩子。他们本不富裕的生活更加举步维艰。但莎士比亚“对童年时代家庭幸福生活的向往”时时促使自己重振家业。

1587年,年仅20岁的莎士比亚,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只身到伦敦谋生。当时的伦敦,已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才荟萃的大都市,有居民二十余万。政府苦于初兴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难以吸纳这些闲散人员,屡屡颁布一系列惩治“流浪汉”的“血腥立法”,但收效甚微,这使“流浪汉”的生活处境更加艰难。这一切,对人地生疏、从外乡农村初涉伦敦谋生的莎士比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莎士比亚硬是靠他的坚强、勤奋刻苦、聪明和才智,在这荆棘丛生的险恶生活道路上,开辟了一条自己的成功之道。

初到伦敦的莎士比亚,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常常是饥寒交迫,百无聊赖,只好到剧院门口当马夫,靠伺候那些骑马前来看戏的富人挣得一点收入。由于莎士比亚做事勤快,人缘也好,加上自己对戏剧产生的深厚兴趣,他终于寻得机会结识更多的剧院人士。他慢慢由勤杂工变成了临时替身演员,在个别演员缺席或因故迟到时,客串一些小角色,到最后,他开始担任导演,并尝试改编与创作新剧本。慢慢地,他成了剧团离不了的大红人。

1588年前后,莎士比亚创作出了自己最早的历史剧《亨利六世》。该剧热情歌颂了英勇殉国的英军将领。

1592年,伦敦鼠疫流行,莎士比亚在此期间读了很多书,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他还同各阶层的人士交往,丰富自己的社会活动经验;勤奋写作,对戏剧的各种体裁都进行尝试。

1595年到1599年,莎士比亚的创作才能得以发展,《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早期的一部悲剧作品,该剧被称为是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后来他陆续创作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第十二夜》、《裘力斯·恺撒》、《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 《暴风雨》等剧作,成功地塑造了像哈姆雷特、夏洛克、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朱丽叶、福斯塔夫等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

1610年,莎士比亚功成名就,荣归故里,他仍坚持给剧团写剧本。1616年 4月23日,莎士比亚不幸病逝,葬于圣三一教堂。

生活剪影

莎士比亚出生时,默默无闻;他去世时,却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笔耕不辍,勤于创作,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1卷十四行诗和2部叙事长诗。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来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与戏剧结缘

莎士比亚15岁时,因家道衰落,离开了斯特拉福文法贵族学校,回家帮助父亲做手套,打理生意。到16岁时,莎士比亚就自谋生路了。传说他曾到屠宰场当学徒,宰杀牛羊;到乡村小学当教员,教最小的学生学字母;还做过书童和律师小吏;参加过远征军,到过荷兰和意大利。

为了生存,莎士比亚到处奔波。在伦敦,他遇到了同乡菲尔德,他是一家印刷所的老板。在他的引荐下,莎士比亚在剧团找到了工作,开始在剧院打杂、看门、扫地,为看戏的绅士照管马匹,不久,做了提词员的助手,职责是按时呼唤出场、观察音响效果等。由于他头脑灵活,聪明伶俐,口齿清晰,行动敏捷,有些演员就让他帮助自己在后台提台词,以至于后来上台跑龙套、做配角。直到他胜任了一些重要角色后,开始了导演生涯,得到了改编旧剧本、创作新剧本的机会。

收入的增加,使莎士比亚获得了贵族称号,他的家庭成为世袭乡绅。晚年他在家乡购置房产和127英亩地产,与女儿住在一起,生活舒适幸福,但他仍然给剧院编写剧本。

改变生活的小事件

据说有一年夏天,莎士比亚正在地里干活,由于中暑晕倒在地,他的爱犬向路经此地的哈瑟维狂吠不已,目的在于寻求帮助。哈瑟维把莎士比亚背回家中,用凉毛巾贴着他的额头给他去暑,并不停地为他扇风。莎士比亚苏醒后,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不久,两人又在湖上相遇,对歌传情,其乐融融。突然湖面上刮起一阵狂风,掀翻了莎士比亚划的小船,莎士比亚落入湖中。哈瑟维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救起了莎士比亚。从此以后,莎士比亚深深地爱上了哈瑟维,并向她求婚。当时的莎士比亚只有18岁,而哈瑟维已经26岁。哈瑟维考虑到年龄悬殊太大,多次婉言谢绝,最后在长辈的撮合下,他们才喜结百年之好。

传说莎士比亚结婚后,结交了一些不好的朋友,其中有些人经常去偷鹿,不止一次地拉他到路西公爵的园子里偷鹿。一次不小心被抓住后,公爵私设公堂,把莎士比亚狠狠地打了一顿,并告到官府,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莎士比亚认为他的做法太严厉了,于是写了一首歌谣讽刺路西公爵,贴在公爵庄园的墙上。公爵十分气愤,要求官府追捕他。莎士比亚那时只是一个小人物,无力抗争,怕公爵对家里人施加报复,就把妻子儿女妥善地交给了父母,自己跟着一个戏剧班子去伦敦流浪了。

文学成就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创作大师。他的戏剧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平民大众而创作,其中著名的代表作有《哈姆雷特》、《亨利四世》、 《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捕风捉影》、 《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李尔王》、《第十二夜》、《无事生非》、《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编年史》、《希腊罗马名人传》、《裘力斯·恺撒》、《奥赛罗》等。

莎士比亚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传统戏剧等已有的材料,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出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历史剧主要有《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五世》、《约翰王》等9部。这些历史剧大多取材于英国 13世纪初至15世纪末近三百年的历史史实,再现了英国的历史,体现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制度的思想。莎士比亚在从政治的角度肯定王权的同时,也从人文主义思想角度,从道德和人性的角度,来要求君主个人的品行,所以他希望开明并且深得人心的君主执政,以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莎士比亚把庄重典雅的宫廷生活和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与色彩纷呈的市民生活事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史诗般宏伟的气势。

除了历史剧,莎士比亚还创作了一批成就很高的喜剧:《无事生非》、《驯悍记》、《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其中《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被评为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这些作品描写纯洁的爱情,嘲讽了封建伦理观念和教会禁欲主义。莎士比亚的第一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描写青年情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反映了理想爱情与封建势力的冲突,赞美了纯洁的爱情,表现莎士比亚“爱情至上”的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其风格接近喜剧。

莎士比亚写的悲剧是他对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深入思考的成果,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形象再现。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的诞生,标志着西方悲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作品着重描绘处于特殊情境下的悲剧主人公同敌对势力的冲突以及内心的折磨或斗争,借以展示人生价值和现实本质,反映莎士比亚对时代的深刻感悟和思索。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也是他一生创作中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描述了一个发生在12世纪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亲复仇的故事。这部悲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的故事,真实地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新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呼唤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中的场景 《哈姆雷特》场景画注。其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奥赛罗》写于1604年,叙述了威尼斯城邦的军事统帅,摩尔人奥赛罗同其爱妻苔丝德蒙娜的悲剧。《李尔王》通过古代不列颠王李尔王被两个女儿遗弃的故事,写出了社会的动荡和灾难。莎士比亚悲剧中最阴暗恐怖的是《麦克白》。这部悲剧描写了苏格兰大将麦克白由于野心的驱使走上犯罪道路的悲剧,表现作者反对暴政、反对个人野心,希望国家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

在1609年到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了《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传奇剧。其中《暴风雨》是莎士比亚传奇剧中的代表作,剧中描写了流落荒岛的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运用魔法与篡夺其位的弟弟安东尼奥及帮凶展开斗争,并最终使安东尼奥改过自新。该剧被称为是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因为在这部剧作中,莎士比亚诉说了自己的苦闷,他让行善者得到帮助,让作恶者得到惩罚,最后再让作恶者经过忏悔得到宽恕。

历史剧《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个剧本。这部历史剧描写了暴君亨利八世为了娶他看中的宫中侍女而把妻子送上了断头台。《亨利八世》在演出时,一场大火毁灭了剧场,莎士比亚从此再没有写过一部剧本。

影响评述

在英国民族文艺复兴的过程中,莎士比亚标志着文化的成熟。从17世纪到 19世纪,莎士比亚戏剧传入了德、法、意、俄和北欧等国家和地区,引起了重视以至强烈的反响。然后相继传入美国和世界各国。各种文学的译本,演出实践和评价,不同派别的莎学理论,以莎剧为依据的音乐、美术、舞蹈、歌剧、电影等作品的创作大量涌现,形成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中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正如法国大文豪雨果所言,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照到那一个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