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处女座)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使他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人物档案

姓名:列夫·托尔斯泰

生卒年: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

出生地:图拉省克皮县

国籍:俄国

身份:作家

时代背景

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艺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它所延续的时间在欧洲可称之为最长。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针对俄国的封建农奴制,也涉及俄国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它表现的社会生活比较广阔,多方面地展示了俄国的社会状况,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具有相当的深度,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俄国人民反对农奴制的运动和革命思想的传播,列夫·托尔斯泰把一个贵族看问题的视角转向俄国下层人民,写出了一批具有深刻批判性的作品,提出了俄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一系列鲜明而富于哲理的文学形象。

生平纪事

1828年9月9日,列夫·托尔斯泰出生在位于莫斯科以南的图拉省克皮县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为世袭伯爵,在列夫·托尔斯泰9岁时去世;母亲在列夫·托尔斯泰不到两岁时候去世。后列夫·托尔斯泰在姑母的监护下长大,全家迁往喀山。早年他接受了当时俄国典型的贵族式启蒙教育。

1844年,列夫·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学习土耳其语言,立志当一名外交官,因考试不及格后转入法律系。在这里他接受了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别是卢梭的思想,开始对俄国沙皇专制制度深感不满。1847年,他自动退学,回到自己的世袭庄园。

1851年,列夫·托尔斯泰进入高加索的沙俄军队服军役,曾参加了在克里木保卫瓦斯托波尔的战争,任炮兵连长。在战事中,他的思想开始倾向于平民,深为他们美好的品质性情而感动。这一时期,他在大量阅读历史文献和著作的同时,开始文学创作的历程。著名的《童年》、《少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开始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他这些年的从军生活为后来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的描绘,以及对战争的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5年,列夫·托尔斯泰回到彼得堡,以新进作家的身份进入俄国文学圈。1856年,他以中尉军衔退伍,后回到庄园从事农事改革。1859年,他因其 “怪异”的文学观,如不喜欢荷马、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家,忠实于“优美艺术”的倾向,反对“教诲艺术”的观点,与俄国当时的革命民主派不和,最后导致决裂。1859年到1862年,他在自己的领地为农民子弟办起了20多所学校,并开始研究教育问题。自传性的短篇小说 《一个地主的早晨》表现了他对农民问题的探索。

1860年以后,列夫·托尔斯泰两度来到欧洲大陆的德、意、比利时以及英国,进行教育方面的实地考察,并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作了一篇日记体小说《琉森》。回国后,在调停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时由于同情农民,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在他外出时家中遭到了宪兵的搜查。

1862年,列夫·托尔斯泰与莫斯科御医的女儿索菲娅·安德列耶夫娜结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他则基本上脱离了社交生活,在自己的庄园中开始集中精力创作旷世巨著《战争与和平》。经过6年的时间,这部巨著得以完成。

1868年,列夫·托尔斯泰开始对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大家叔本华的学说感兴趣。70年代以后,面对强大的社会运动,他开始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并认为自己的贵族寄生生活是可怕和可耻的;同时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读了各类宗教和哲学书籍,但最终还是难以能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最后,他把宗法制农民的信仰当作改造社会人心的归宿,而把官办教会的价值给完全否定了。七八十年代,他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完成了《忏悔录》、《我的信仰是什么?》等论文。1873年至1877年,经过12次精心修改,托尔斯泰完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后来,列夫·托尔斯泰弃绝了自己的贵族式的生活,吃住简单素净,丝毫没有奢华,并积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耕地、缝补衣物、盖房子等等。1881年,他移居莫斯科,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开始积极从事社会活动。

1899年,列夫·托尔斯泰完成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由于在《复活》中表达了与东正教教会不相容的观念,最后他的教籍被革除。后来,他对自己的宗教观念也有所怀疑,开始关注社会政治斗争,曾撰文反对日俄战争。

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曾反对沙皇政府当局屠杀革命者,并写有《我不能沉默》一文。他最后的时间仍在致力于 “平民化”工作,他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结果造成夫妻不和。他在极度的苦闷与矛盾中,于1910年11月10日秘密离家出走。途中他身患肺炎,在 11月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享年82岁。

生活剪影

他才华横溢,享誉世界。他身为贵族,财源丰厚。他独居庄园,宛若桃源。他的妻子温柔贤淑,治家有方。但是他对这一切难以忍受,力图摆脱。家庭危机,夫妻决裂。老来孤独,离家出走。旷贵族特权,结果造成夫妻不和。他在极度的苦闷与矛盾中,于1910年11月10日秘密离家出走。途中他身患肺炎,在 11月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享年82岁。世奇才,客死异乡。理想现实,相距千里。这就是俄国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形象写照。

与屠格涅夫交友

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同是19世纪俄国文坛的巨匠,在他们辉煌的一生中,两人曾相识相知,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因为他们性格气质的差异和思想观念的不同而有过很大的波折和起伏。

1852年,当列夫·托尔斯泰早期作品《少年》在《现代人》杂志刊出以后,屠格涅夫就盛赞过他的才华,他称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等的天才”,并预言他很快就会在文坛上独占鳌头。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出版后,屠格涅夫把它称为“无价之宝”。他还写信鼓励列夫·托尔斯泰:“你的天职是成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和语言的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对屠格涅夫的鼓励很是感激和仰慕,从塞瓦斯托波尔一回到彼得堡,就去拜访了他。在屠格涅夫的热情邀请下,他还搬进了屠格涅夫的住所。

但是,年轻的列夫·托尔斯泰极有主见和个性,他对精神探索的执著和对文坛陋习锋芒毕露的批判与屠格涅夫温和敦厚的脾性相去甚远,两人经常因意见不和而发生争执。

两人矛盾的导火线发生在1861年,屠格涅夫刚出版了新作《父与子》。他激动不已,大声地对着托尔斯泰朗读,结果列夫·托尔斯泰睡着了,这大大激怒了屠格涅夫,他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是在轻视他,于是爆发了所有意见不同的不满情绪。列夫·托尔斯泰嘲笑屠格涅夫的某些行为虚伪,屠格涅夫则认为列夫·托尔斯泰对他出言不逊。屠格涅夫一再警告列夫·托尔斯泰闭嘴,列夫·托尔斯泰却寸步不让,屠格涅夫勃然大怒,两人为此差点决斗,最后虽然决斗未成,却从此中断交往长达17年。

尽管两人的友谊中断了,但是屠格涅夫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才气还是表示由衷地赞赏。当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问世后,远在法国的屠格涅夫对之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并真诚地评价列夫·托尔斯泰:“像他那样的作者我们还没有第二个。”

列夫·托尔斯泰对自己当年的出言不恭非常内疚,通过反省,他首先给屠格涅夫去了封信,表达了愿同屠格涅夫重归于好的愿望。屠格涅夫收到信后无比激动,并于当年夏天回国的时候拜访了列夫·托尔斯泰,实现了两人之间的第二次握手。从那以后,他们之间的友谊再也没有中断过。

大转变

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记载了自己的思想变化:“一个人要经历3个阶段,现在我正经历第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活着只为自己的种种欲望,诸如吃喝、作乐、打猎、女人、虚荣、骄傲,生命被占得满满的。我30岁前,到头发花白的时候为止(许多人还要早得多) ,情况就是如此。接着我开始注意人们的,所有人的,全人类的幸福(从办学校起,这一点变得突出起来,而在此以前我个人生活中也有过这种倾向的表现) 。在我建立家庭以后,起初这种兴趣淡下去,后来却又在我意识到个人的生命空虚的时候重新抬头,而且极其强烈。我的全部宗教思想都集中在追求人们的幸福,集中在为实现天国而进行的活动上。这种追求像个人幸福的追求一样强烈,一样占满了我的全部生命。现在我感觉到这种追求不那么强烈了,它没有占满我的全部生命。对我没有直接吸引力了……”

思想上的变化引发列夫·托尔斯泰的行为转变。除对艺术的探索之外,他还从事过社会改革实践,农事改革、创办学校都卓有成效,他甚至亲自编撰了几百种儿童课本。在现实中他目睹了俄国贵族的堕落,被广大农民的悲惨命运深深震撼,为此他亲自到各地考察,并和农民一起劳动来体验生活。画家列宾跟托尔斯泰有过很深的交情,他亲眼看到托尔斯泰为寡妇耕地,感动和钦佩之余,挥笔画就一幅《托尔斯泰耕耘图》。触目惊心的贫富悬殊使托尔斯泰寝食难安,他已无法忍受贵族生活了,对妻子儿女挥霍无度的日子深感痛恨,多次打算离家出走,终于在80多岁高龄时他同贵族家庭决裂,独自出走。

文学成就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他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采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洗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涯长达约 60年,创作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 3个时期。

早期从1851年到1862年,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早期的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如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以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袭击》、《伐林》和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军事小说。此外,还有一些是以心灵探索和精神面貌发展为线索来创作的,如《一个地主的早晨》、《家庭幸福》、《哥萨克》、《阿尔别特》、《琉森》、《三死》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因同农民接近,他写了《田园诗》、《吉洪和玛兰尼娅》、《波里库什卡》等描写农民的作品。

中期从1863年到1880年,这一时期是列夫·托尔斯泰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创作的作品有耗时6年完成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启蒙读本》等。《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作品描述了1805年至1814年这一时期的5个贵族之家的历史,对这些家庭成员的描绘是以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的俄国社会生活和两军大战的生动画面作为背景,共涉及559个人物。该书打破了当时欧洲通行的传统形式,熔铸了史诗、历史长篇小说和编年史的特色。《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巅峰之作。这是一部以婚姻家庭为题材的社会心理小说,作品以贵族妇女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姻爱情悲剧和贵族地主列文的社会改革及人生探索为线索,反映了俄国传统价值观念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有所动摇,探索着俄国社会的未来出路。

晚期从1881年到1910年,这一时期列夫·托尔斯泰的倾向是:一方面揭露当代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新认识,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这一期的主要作品有:《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光在黑暗中发亮》、《复活》等。《复活》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品。《复活》以深刻感人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喀秋莎·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专制政体和农奴制度的全部罪恶,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作了空前尖锐的批判。

影响评述

列夫·托尔斯泰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个顶峰。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等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其中《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使他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的文学发展起了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