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白羊座)。德国古典作曲家、风琴演奏家,欧洲巴洛克时期音乐界的代表人物。其音乐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人物档案
姓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生卒年: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
出生地:爱森纳
国籍:德国
身份:音乐家
生平纪事
1685年3月21日,巴赫诞生于德国爱森纳。巴赫家族是一个著名的音乐世家,一共沿续了7代,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其中第五代,巴赫家族近 300年中出现过52位音乐家。由此可见巴赫家族的人所具备的音乐天赋。
巴赫10岁时父母双亡,他来到奥尔德卢夫与其兄约翰·克里斯托夫共同生活,并在那里学习了键盘乐与管风琴。1700年,他转入吕内堡的圣迈可教堂附设的特别学校就读。从这一年起他在吕内堡圣米夏埃尔教堂任唱诗班歌手3年,后担任圣包尼法斯教堂、圣布勒修斯教堂的管风琴师。
1707年,巴赫与远房堂妹巴巴拉结婚。他们有3个儿子,其中两人后来成为杰出的作曲家。后巴巴拉去世,巴赫再婚,共育有20多个孩子。
1708年至1717年,巴赫在萨克斯·魏玛公爵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和室内音乐家,1717年前往安哈尔特·克藤宫廷任乐正。由于克藤亲王的兴趣在于器乐曲,巴赫这一时期创作的器乐曲基本是为满足亲王的各种需要。他还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键盘乐曲,许多是他为自己的儿子而创作的练习曲。在此时期他创作了许多的管风琴曲如《C小调幻想与赋格》、《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等名曲。他在这一段时间里还接触到新意大利音乐,汲取了其中优美的形式和曲调。
1722年,巴赫申请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合唱队队长的职务,未被选中。后因被选中的人撤回申请,巴赫得以在托马斯教堂指挥他创作的《圣约翰受难曲》,此举充分证明他能胜任此职。
1723年至1750年,巴赫到莱比锡教堂担任乐长。巴赫的余生在托巴斯教堂度过,专门为教堂各种仪式创作受难曲、弥撒曲、康塔塔与经文歌。巴赫在这个阶段创作了200多首清唱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风琴曲和奏鸣曲。这个时期巴赫最重要的作品是《马太受难曲》、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第二集》。
1740年,巴赫患病,此后身体状况日渐衰弱。1750年,巴赫因眼科手术失败,不幸导致病情加剧。同年7月,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去世。
艺术成就
巴赫的音乐作品集文艺复兴音乐发展之大成,承前启后,以丰厚的音乐创作而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的鼻祖。在巴赫流传下来的500多部作品中,绝大部分以宗教为题材,反映觉醒的平民精神和虔诚质朴的宗教情感。巴赫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令他的作品明显突破了教会音乐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巴赫的音乐作品除歌剧外,还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中以声乐作品最多。他的器乐作品有管风琴音乐、古钢琴音乐、部分《勃兰登堡协奏曲》、四部管弦乐组曲,以及为一架或数架钢琴而创作的钢琴协奏曲、由乐队伴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长笛奏鸣曲等。
巴赫的声乐作品中主要包括大量的宗教康塔塔和一些世俗康塔塔,以及受难乐、清唱剧和弥撒曲等。
康塔塔是在念福音书之后演唱,它采用音乐的形式对福音书的内容加以评论。巴赫的很多康塔塔包括以众赞歌的歌词和旋律为基础的乐章。在1723年到 1729年期间,巴赫为莱比锡几个主要教堂的路德教仪式创作了4套可供整个教会使用的康塔塔,每套有大约60首,共 200多首保存至今。此外,巴赫还创作了少量的世俗康塔塔,其中最著名的有 《太阳神和牧神的争吵》、《咖啡康塔塔》和《农民康塔塔》。在这些作品中,巴赫运用了一些属于华丽风格的新手法。
巴赫的受难曲以《马太受难乐》和 《约翰受难乐》为代表。这两首曲子用音乐表现了《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描述。乐曲中一个独唱男高音担任福音书叙述者的角色;故事中的人物分配给其余的独唱者,他们演唱时采用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表达群众的情绪,对情节加以评论,并演唱全曲首尾的两个大型乐章以及用四部和声谱写的众赞歌。这些作品超越了宗教仪式音乐的局限,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体现了巴赫作品中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由多个作品汇集而成的《B小调弥撒》创作过程横跨了20多年,作品包括了传统的常规弥撒曲中的5个段落,体现了巴赫在拉丁文复调音乐方面的理想。巴赫在这部作品中也混合了一些新的风格,其中汇总了适合宗教音乐创作的各种手法。
巴赫作为一名管风琴演奏大师同样享有盛誉,事实上当时人们只承认巴赫是一个演奏家、乐器鉴定家。作为作曲家,这一身份在巴赫生前没有得到肯定,他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也没有出版,同时这些作品也不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可。巴赫的音乐在他死后的多年,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才逐渐激发了人们的兴趣,复兴巴赫的运动也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影响评述
巴赫作品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奠定了交响乐发展的形式基础,还在于他植根于德国现实生活的民族风格。他的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敛,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16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地音乐之大成,达到了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巴赫使用了中世纪以来的各种音乐形式为自己心目中崇高的宗教理想服务。同时,他又赋予这些音乐形式以新的感情,以及汲取别的音乐元素而带来的结构变革特征,对宗教又有所背离。由此,他被认为是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人物。
巴赫的音乐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他的许多作品仍受世人的喜爱。有的音乐演奏家认为,巴赫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在他那里没有浅薄,没有居无定所的情感心绪,没有愤怒和狂喜,有的是深沉和静谧。巴赫的才华及其音乐形式的多样、思想的深刻犹如大海,博大精深,变幻莫测,充满了哲思之美,令人肃然起敬。今天,巴赫的作品已被列为典范的学习曲目和比赛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