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

莫扎特(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水瓶座)。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用短暂的一生创作了70余部作品,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人物档案

姓名:沃尔夫冈·阿马德斯·莫扎特

生卒年: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

出生地:萨尔斯堡

国籍:奥地利

身份:音乐家

生平纪事

莫扎特于1756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一个叫萨尔斯堡的小城,父亲奥波德是萨尔斯堡大主教乐队的小提琴手。幼年时的莫扎特就显露出超人的音乐才华,被誉为世界上少有的“音乐神童”。

据说莫扎特3岁时便能在父亲教姐姐弹琴时在旁边指点,表现出了他对音乐的浓厚兴趣。4岁时,莫扎特开始跟父亲学钢琴,他还经常向家人或来客主动地弹奏一曲。5岁时他就弹得一手好钢琴,看着乐谱他能将6支三重奏曲演奏下来。6岁以后他的音乐作品就已独具风格。优美高雅、信心十足、生气勃勃、结构严谨,是这位“音乐神童”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

莫扎特的父亲发现儿子在音乐方面极具天赋,为了让孩子开阔眼界,便带着莫扎特和他姐姐周游德、奥、法、英、意等各国,开始了长达10年的旅行演出活动。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尤其是莫扎特的表演常常让观众听得入迷。莫扎特8岁时在英国演奏,遇到了音乐大师巴赫。巴赫非常喜欢这位小音乐天才,于是亲自指导他演奏和作曲。这一年,莫扎特写出了3首交响乐和几首奏鸣曲。

12岁时,莫扎特就为维也纳歌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4岁时,他为意大利米兰歌剧院写了歌剧,并亲自指挥演出,连演20场,场场爆满。这轰动欧洲的出色成绩,使得莫扎特14岁就获得了意大利音乐中心——鲍伦亚学院院士的称号。

莫扎特在各国游历演出,广泛接触各国作曲家和演奏家,从他们身上以及作品中,吸收新的作曲风格和各种音乐形式。这10年的旅行演奏,让莫扎特闻名遐迩,并在作曲上日臻成熟。莫扎特将各国的音乐风格消化吸收,加以整合,逐渐形成个人的风格。

17岁之后,莫扎特必须开始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贫穷的困扰。莫扎特先是受雇于新任的大主教柯罗瑞多,履行宫廷乐队队长的义务,然而保守封闭的小镇生活,加上不识英才的苛刻雇主,都让莫扎特无法忍受。他只好请求离职,希望能另谋新职,然而未能如愿。25岁时,莫扎特不顾父亲的反对与当时的歌唱家康丝坦采结婚,从此开始在维也纳定居,也开始了独立自由的艺术家的生活。

独立生活后的莫扎特境况十分落魄,他甚至买不起木炭来温暖他居住的破屋。在寒冷的冬天里,他只能把手插进穿在脚上的毛袜里取暖片刻,然后再继续工作。莫扎特生命中异常艰辛的阶段,恰恰是他在作曲上达到最成熟的阶段,他的几部最重要的作品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女人心》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都创作于此时。

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面是艺术的辉煌成就,另一面是生活的失望和穷困潦倒。在维也纳的最后10年,是他作为自由音乐家进行创作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他用对艺术、对自由的执着信念向社会抗争的10年。自由对莫扎特来说同时意味着贫困,但他不怕贫困,能坚韧地忍受着贫困的煎熬。然而贫困却过早的夺去了他的生命, 1791年12月,莫扎特病逝于维也纳,年仅35岁。在他临死前,他仍默吟着自己心爱的歌剧《魔笛》的旋律,在音乐的庇护下他默默闭上眼睛。

这位伟大音乐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把最动听、最甜美的旋律奉献给人们,正如他本人所说的:“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要让全世界感到快乐!”

生活剪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功。原因在于他们或者没有毅力,或者缺乏天赋。莫扎特二者都有,可是他一生的道路却坎坷不平,尽管如此,他生命中还是拥有一段欢快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童年。

“音乐神童”

小时候,莫扎特对学什么都有兴趣,而且是过目不忘,并且表现出有强烈的乐感和悟性。当他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教姐姐兰涅尔学琴,父亲为此还专门编了一套以兰涅尔命名的《兰涅尔谱本》。每当父亲教姐姐弹琴时,小莫扎特总是站在一旁,竖起耳朵听得入神。

一天,父亲听姐姐弹完练习曲后,回到房间休息,兰涅尔则跑到外面玩耍去了。小莫扎特凑到钢琴前用小手敲击着琴键。叮叮咚咚的琴声惊醒了父亲。 “莫扎特,怎么,这是你在弹琴吗?”父亲吃惊地问道。莫扎特没有回答父亲,他继续弹下去。父亲听着,听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莫扎特能完整的弹出姐姐的练习曲。

兰涅尔比莫扎特大5岁,按年龄来说兰涅尔的琴弹得已经很出色了,但不足4岁的弟弟竟可以同姐姐比高低。自那天以后,父亲传授技艺的对象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了。没过多久,莫扎特便能和姐姐一起弹二重奏了。莫扎特在音乐上所表现出来的天赋,对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来说,十分欣慰。他不断地教给孩子们一些高难度的曲谱,让他们练习弹奏。仅有几岁的孩子,凭借生来灵敏的双手,再难再复杂的乐曲,也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在莫扎特刚满5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弹奏父亲指给他的练习曲,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即兴弹奏,当时他还不会记谱,由父亲在一旁仔细地记录下他弹出的曲调。

没过多久,莫扎特就能亲手把自己的即兴曲记录下来了。它们离纯熟的作品差距尚远,但却蕴含着可贵的童心和稚气,这里跳动着的旋律无比奇妙,流露出来的真情也无比动人。

莫扎特作为一个“音乐神童”,有着与众不同的天赋和非凡的才能,但他也不乏孩童的稚气和天真。他生性活泼,性格开朗,不论走到哪里,不论是在男孩子或女孩子中间,都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朋友,同他们尽情地嬉戏玩耍。后来他逐渐长大,人在外地的时候,在给家里写信时,最后总要附上一句,向家里养的小狗或小鸟问好。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和爱心的人,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在朋友中间纵情欢笑。

与海顿的忘年之交

海顿是一位享有“交响乐之父”誉称的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比海顿小24岁。莫扎特17岁时,曾在维也纳见过海顿的演出。而海顿也发现莫扎特是个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他对莫扎特的父亲说:“我真诚地在上帝面前发誓,你的儿子将是我见到过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他不但爱好音乐,而且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作曲的技巧!”

此后,海顿就不断地将自己的作品以及分析指点莫扎特作品的文字寄给莫扎特。莫扎特也很感激海顿的指点, 1783年6月他写出了献给海顿的6首四重奏中的第二首《D小调》,他把最好的曲子献给海顿。莫扎特学习了海顿,又开拓了海顿未开拓的领地。而海顿指导了莫扎特,当莫扎特有了惊人的创作时,他又来研究学习莫扎特的作品。

莫扎特与海顿的友谊,使莫扎特大受裨益,而海顿与莫扎特切磋技艺,也从中受到莫扎特的影响。人们从海顿8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创作风格既保持了他所特有的作品内容的严肃性和深刻性,又重新恢复了自己明朗、幽默的艺术个性,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抒情、细腻的艺术色彩,从中不难看出莫扎特对他的影响。

海顿移居维也纳之后,依然倾心地关注着莫扎特所取得的每一成就。1788年5月,莫扎特将修改后的《唐·璜》在维也纳上演。歌剧公演以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它说得一无是处。为此曾有过一场不小的争论。当有人征求海顿的看法时,他回答道说:“我无法对争论下最后的断语,但是据我所知,现在活在世上的作曲家中,莫扎特是首屈一指的。”海顿当时是闻名于欧洲乐坛的音乐大师,他的话,可谓一句重千金。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海顿以自己非凡的胆识和见地,以及他那坦诚、博大的胸怀,支持了他的后继者。海顿的这种高尚的艺德和人格,确实是令人十分感动的。

艺术成就

莫扎特在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75部作品,创作的领域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他的作品洋溢着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迸发出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其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乐《降E调第39号交响曲》、《G小调第40号交响曲》、《C大调第41号交响曲》;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4号》、《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5号》、《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弦乐四重奏《狩猎》。 《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国家剧院举行公演,莫扎特亲自指挥,演出大获成功。全剧有以下4个最著名的唱段:费加罗的咏叹调—再不要去做情郎;男仆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罗西娜的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罗西娜与苏珊娜的二重唱—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

《唐·璜》这部歌剧是闹剧与悲剧的综合体,是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唐·璜》初演于1787年。剧中的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专爱寻花问柳、胆大妄为的典型人物。他既厚颜无耻,但又勇敢、机智、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了许多妇女和小姐,但他最终被鬼魂拉进了地狱。《唐·璜》的著名唱段有:唐·璜小夜曲—打开你的窗户,心爱的人!《唐·璜》被称为“最完美的歌剧”,尽管这是一部悲剧,但莫扎特在歌剧中没有倾诉悲伤,而是赋予它甜美的效果。

《魔笛》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这是一部充满精彩旋律的童话歌剧,当这部歌剧被搬上舞台之后,竟使一个面临破产的剧院重新焕发了生机。《魔笛》最著名的唱段有以下3个:夜后咏叹调—快去解救可爱的姑娘;帕米娜咏叹调—欢乐的时刻永不再来;帕帕盖诺之歌—我捕捉小鸟的本领高。

《降E调第39号交响曲》被人们尊称为“天鹅之歌”,作品充满了天真无邪的欢乐以及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曲子自始至终贯穿着舞蹈性的节奏与旋律,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主义精神。

《G小调第40交响曲》是莫扎特的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全曲富于戏剧性冲突,并流露出一抹淡淡的的伤感。

《C大调第4 1号交响曲》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这篇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全曲规模宏大,壮丽灿烂,犹如一部壮丽的颂歌,被人们称作众神之主“朱庇特”。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可以看出人们对莫扎特的仰慕。

《安魂曲》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它以起伏跌宕的音乐力量唱出了悲哀的、震撼人心的忏悔,探索了人类追求永恒的终极愿望。

影响评述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成员之一。他的创作堪当18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他为德国民族歌剧奠定了基础,创造出一种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体裁;他扩充并革新了器乐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谨。

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18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的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歌剧领域,莫扎特、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并称为“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在交响乐领域,莫扎特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音乐史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对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莫扎特这个西洋音乐家中的天才,后人称颂他为”不朽的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