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

毕加索(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天蝎座)。二十世纪在视觉艺术方面最有独创性、最全面、最强有力的人物。他以”现代艺术魔术师”的身份横空出世,以绚烂的画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

人物档案

姓名:帕勃洛·毕加索

生卒年: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

出生地:马拉加

国籍:西班牙

身份:画家

生平纪事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诞生于西班牙马拉加一位图画教师的家庭。毕加索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在纸上画一些纠缠不清的螺旋形。父亲看到儿子对画画很有兴趣,就对他进行正规绘画训练,先教他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让他练习基本功。毕加索常常坐在父亲的画室,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认真画画。他的画在父亲的指导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下进步很大。

毕加索6岁时,被父亲送进马拉加最好的一所公立学校读书。但毕加索对普通教育十分反感,学校安排的课程他总是打不起精神去学。父亲对此忧心忡忡,生怕儿子的前途毁在这里,于是想方设法又把他转学到一家管理较严格的私立学校去,可毕加索依然如故,没有任何改观。后来,毕加索终于考进拉科鲁尼亚的达古阿达工艺学校,就读于人物绘画班。在这儿的4年里,毕加索开始接触正规的美术教育并尝试了一些严肃的创作。

1895年,毕加索随父母迁居到巴塞罗那。之后,他考进了巴塞罗那的美术学院。在学院里毕加索轻松地从初级班跳到高级班。1896年,毕加索完成了3幅作品《第一次圣餐》、《唱诗班的男孩》和 《科学与仁慈》,其中《科学与仁慈》在当年的全国美展上获得好评,并在马拉加全省美展上捧得金奖。后来毕加索在叔叔的资助下,来到了首都马德里,顺利地考上了圣费尔纳多皇家学院 。由于毕加索受不了学校空洞、教条和死气沉沉的氛围,就卷起行李,回到了巴塞罗纳的父母身边。思想正统的父亲看不惯毕加索的行为,开始冷落他,但母亲鼓励和支持他,使他又重新燃起了对艺术追求的信心。为了感激母亲,他把自己创作的作品的署名改为母亲的姓——毕加索。 1 9岁的毕加索十分向往当时世界艺术的中心—巴黎,再加上他与家庭之间出现了一道裂痕,他感到心灰意冷,决定到巴黎去闯世界。

1900年至1904年间,毕加索在巴黎接触了各种艺术流派,在艺术上汲取到许多营养,虽然他的生活非常的艰辛,但他并没被困难所吓倒,在艺术上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1904年,毕加索在他称为”洗衣舫”的巴黎的拉维格南街13号连续住了5年。 “洗衣舫”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可是,在这里毕加索第一次堕入情网,穷困潦倒的生活从此充满阳光。好在后来终于有人主动来买他的画,他的生活才得以改观。随着毕加索名气的与日俱增,他渐渐富裕起来了。

1944年,巴黎解放后,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在这一政治信仰鼓舞下,他积极参加和平运动。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因患肺气肿逝世,终年93岁。

生活剪影

毕加索认为艺术与创作才是他生命中最最重要,也是唯一值得留恋的东西。他不能被苦难所扼杀,他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在曲折的历程中,他能磨练伟大的艺术所需要的一切。他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废物”中,发现了新的生命,发掘了新的世界。

创意非凡的雕塑

毕加索养了一只非常好看的山羊。它有一身光亮如水的皮毛,一个玲珑精致的头,4只小腿瘦伶伶的,显得特别精神。它常常抬起两只前蹄,快活地享受着画家喂给它的食物。毕加索很喜欢它,常琢磨着怎样把它描绘出来。一次,他突发奇想:我的这只山羊既不用画笔,也不用泥土,我要用最普通的材料来塑造它。这样一来,我的山羊就更真实,更自然啦。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便积极地行动起来。一次,他在半路上拾到一个旧柳筐,他自言自语地说: “嗯,这个东西正好做我的山羊的肚子和肋骨。”两天之后,他又在陶瓷厂发现了两个没烧好的奶罐,他的眼睛一亮: “对,把它们的手把去掉,翻过来,给我的山羊做大乳房正合适。”之后,他又想起两年前在海滨拾来的一根棕榈叶,便找出来,截下一段,做了山羊的脸,还在上面细心地刻画上鼻子和嘴。接着,他又用剩下的那一段棕榈叶,做了山羊脊骨。后来,山羊的犄角用的是两根葡萄藤,耳朵是两片灌了石膏的卡片纸板,腿用的是一个很形象的树枝——大小腿之间有一定的弯曲,并有结节,看上去特别像膝盖骨。他又从废料堆里找出一些粗细不等的铁丝,用来做臀部,并固定住两条腿,使人一看就觉得是真正的骨骼。毕加索的这只山羊就是这么“东拼西凑”出来的。

此外,毕加索还有一些作品,比如《白鹤》、《跳绳的小姑娘》等等,同样是用一些被人视为废料的东西组合而成的。

毕加索以自己敏锐的感觉,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刺激。任何微不足道的东西,到了他手里,便有了新的契机、新的生命。他常常在随手拈来的小东西身上画上几笔,或者将俯身可拾的小玩意重新摆弄、组合,一件件可以称得上艺术品的东西,便在他手中活生生地诞生了。这正是毕加索与众不同的地方。

小制作

毕加索的创造力真是无边无际。他常常会出其不意地向亲人朋友展示他近期的小制作。他送给亲朋的小礼品,往往都是自己设计的。有一次,他为自己的亲人设计了几条漂亮可爱的项链,那上面的图案都很别致。有的是一个太阳,有的是女人的头像与鸽子,有的是一个森林之神,有时干脆将亲人的肖像镶嵌上去。在设计时,他往往是先构思好图案,画出纸样,再请专门的匠人依图制作。他还常常用石膏或红色的陶土做一些供欣赏的小工艺品。就是在这些小东西身上,也闪烁着毕加索创作的独具异彩。

毕加索是个闲不住手的人。即使是在饭厅用餐,他也会搞些小制作,与家人朋友逗乐。他会用烧黑的火柴和鲜花挤出的汁液在桌布上画画;或者用酒瓶的软木塞和铁丝做成牛、马、小人,让它们漫步在杯盏刀叉之中;再就是用餐巾纸叠成各种小动物或小矮人,逗孩子们玩乐。有的时候,他还会用芥末和咖啡在餐巾上涂抹出一个人像或其他的什么图案,再用手指沾上酒,在它的四周勾勒出清晰的边线。毕加索的画笔,仿佛一支施了魔力的万能笔,无所不至,无所不能。它自由自在地运行在画纸上,画布上,画板上,它还无拘无束地运行在陶土瓷器上,小制作上……毕加索的每时每刻,一举一动,都与艺术创作水乳般交融在一起了。

艺术成就

近100年来的西方艺术,众多流派除了野兽主义之外,几乎都肇始于毕加索。毕加索可以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他从19世纪末开始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为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

1901年至1904年人们称之为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当时的毕加索以“忧郁”来创造艺术——当他用忧郁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表现这个世界的时候,作品中充盈着的是孤寂、荒凉和悲怆之情。画面里的人物充满绝望的情绪,面部和四肢细长,颜色是阴暗冰冷的深蓝色。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 《弹吉他的老人》、《被遗弃的人》、《人生》、《两姐妹》、 《吻》、《喝苦艾酒者》、《塞纳斯蒂纳》和《悲剧》等。毕加索以传统的写实技巧来表现现实生活,描绘孤寂、悲怆的贫困者、残疾人、江湖艺人,表达了地位卑贱的人的痛苦和失意,传达了属于他们的淳朴和善良。这些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具有20世纪初西班牙时代的气息,含有浓重的悲剧成分和民族特色,带有独创性。

幸福的婚姻生活使得毕加索迅速进入到“玫瑰红时期”(1904年至1906年,作画时的基调为粉红色)。作品中的人物已不像“蓝色时期”那样凄凉和绝望了。人物也强壮了一些,成组的家庭人物代替了单个的妓女和乞丐。此时的代表作有《沙蒂姆邦克一家》、《站在球上的少女》、《拿扇子的女人》和《拿烟斗的男孩》等。毕加索保持了与社会下层的接触,经常出入马戏场,接触到了杂技演员的生活,描绘了马戏班和流浪艺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家庭的欢乐与忧伤。这类作品有:《养猴子的杂技演员之家》、《丑角之死》、《丑角》等。这些作品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的痛苦与哀愁,艺术感染力更强,感情更为丰富,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1906年夏天,毕加索开始在《格特鲁特·斯坦因像》和《自画像》中,尝试探索艺术的形式问题。这两件作品中,毕加索尝试着把人物的整个内心世界用一种纯雕塑的方法表现了出来。毕加索的一张未完成的名作《亚威农的少女》,是20世纪西方重要美术作品之一。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环境,没有历来关于“形”的正统观念——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正面、侧面和斜切面,追求一种所谓结构的美。《亚威农少女》被艺术史家视为立体主义的开端。

接下来,毕加索迷恋于“立体主义”的探索,1908年至1910年被称为“分解的立体主义阶段”,1911年至1912年称为“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奥尔塔的工厂》、《安·伏拉尔像》、《丹尼尔·亨利·康惠勒像》、《有藤椅的静物》、《少女肖像》和《扶手椅中的妇人》。

1915年以后,毕加索在创作上转向古典画风,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时期”。 20年代初期,毕加索在模仿希腊罗马艺术和安格尔的绘画风格,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的气势。毕加索这些有明显古典风格特征、雕塑感很强的新古典主义作品中,人物看起来比较肥胖硕大,仿佛古代雕刻和壁画,有时他还在颜料中加进沙子,使画面有粗糙、厚实的效果。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有 《泉边三浴女》、《海滩上奔跑的妇女》等。

毕加索与超现实主义创始人布勒东相识后,又开始迷恋于超现实主义的创作。1925年,毕加索以大幅油画《三个舞蹈者》参加首届超现实主义画展。之后,毕加索创造了新的抽象形式,重新唤起了对体积和块面的兴趣,代表作有《舞蹈》、《女帽作坊》、《坐着的女人》等。毕加索不但画了很多具有抽象形式的绘画,还从事雕塑创作。代表作有:用铁片焊的《园中妇人》、《人物》,用竖起来的木画框组织起来的《苗条的妇女》,巨大的青铜雕塑《妇女头像》和《拿苹果的女人》。

1937年4月26日,拥有7000多居民的西班牙巴斯达克省文化中心格尔尼卡遭受到佛朗哥指使的德国法西斯空军的突然袭击。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狂轰滥炸中,小镇被夷为平地,有2800余人惨遭杀害。毕加索在巴黎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立即决定以这个事件为题材,创作大型壁画。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毕加索创作出了巨作《格尔尼卡》,纵长349.3厘米,横宽776.6厘米。全画由黑、白、灰3色画成,运用了各种绘画风格和手法,画面的造型结构诡谲多变,但还可以读解出其中蕴含的情感的力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毕加索在1944年巴黎解放后,应在巴黎举行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的要求,选了画着一只鸽子的石版画送给大会——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和平鸽》。

50年代初,毕加索创作了 《朝鲜的屠杀》和《战争》与 《和平》3幅反对侵略战争的作品。1958年,毕加索为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大厦创作了象征正义与邪恶进行斗争的大型壁画。

影响评述

毕加索是时代的天才,他使艺术发生了令人惊奇的变化,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以此改变了艺术体系。毕加索的一生表现出狂热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才能,他总是能把一种情感或者思想变成一件艺术品,他的艺术生涯反映出这个持续的艺术探索过程。

在转向传统主义的长期过程中,毕加索独自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艺术风格。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他既是一个大胆的开拓者,又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实践家。他丰富多彩的创作,反映出他对现代艺术方法的执著探索,追求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实际上毕加索对所有的艺术流派都曾有过开拓和尝试,所以根本不能简单地把毕加索归到哪个派别,然而他的作品却对西方艺术流派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应当说,毕加索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