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白羊座)。英国出生的美国电影演员和导演。他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在剧中塑造了一个个哀婉动人、幽默风趣的流浪汉角色,是公认的喜剧大师和电影大师。
人物档案
姓名:查尔斯·卓别林
生卒年: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
出生地:伦敦
国籍:瑞士
身份:电影演员、导演
生活剪影
头戴圆顶礼帽、反穿大皮靴、手持一根文明杖、走路摇摇晃晃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已经成为卓别林喜剧电影的标志性形象。从1919年独立制片开始,卓别林一生共拍摄了80余部喜剧,人们这样评论他出演的影片:“既让人笑得浑身颤抖,又忍不住泪水直往上涌。”他的一生也同样充满了亦喜亦悲的坎坷经历。
贫苦少年
1889年4月16日,卓别林诞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贫民区。他的父母都是当地杂剧场的喜剧演员。他1岁时,父母便离了婚。此后,他和哥哥同母亲生活在一起。
小卓别林长得聪明伶俐,并且非常喜欢唱歌跳舞。母亲每次演出都要把他带到剧院,让他站在舞台边观看演出。卓别林3岁那年的一天,母亲正在台上演唱时,嗓子突然哑了,唱不出声来。不幸的是,她再也没能恢复,不久,她便失业了。自从母亲失业后,家境越来越贫困,他们一再搬迁,最后,他们不得不住进了贫民收容所。没多久,兄弟俩又被送入汉威尔贫民孤儿院。此后,母子3人更是难得一聚。一年后,母亲患上了精神病,被送进疯人院。病愈后的母亲靠给人做针线活儿赚些钱,供卓别林上学。
卓别林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他总是有一种冲动,要把自己的才能向同学们展示出来。可是好景不长,迫于生计,卓别林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喜爱的学校。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卓别林做过报童、佣人,干过吹玻璃工、印刷工,他甚至跟人学会了制作玩具船,并沿街叫卖。不久,他母亲因旧病复发被再次送入疯人院,而那时,当水手的哥哥随船去了非洲。11岁的卓别林不得不一个人孤苦无依地流落街头。
卓别林一心向往当一名演员,并积极为此寻找机会。终于,他在一个巡回剧团找到了工作,这是他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2岁的卓别林正式成了一名演员。长久以来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从此,他跟随戏班,过着漂泊不定、闯荡江湖的生活。随后,他又在一个叫凯西的马戏团里做事。由于对所刻画人物的深刻理解与表演技巧的日益成熟,他很快赢得了老板与观众的赞赏。在剧团工作期间,他刻苦训练、精益求精,不断汲取古典幽默剧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哑剧风格。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在这里卓别林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表演的最高行列。卡尔诺的教导为卓别林电影喜剧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卓别林经常随团到各地演出,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
初涉好莱坞
1 9 1 3年夏天,美国喜剧电影制片商、“启斯东”公司的董事亚当·凯寒尔,偶然看到卡尔诺剧团在美国的巡回演出。当时正在上演哑剧《伦敦俱乐部之夜》,卓别林在剧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醉汉。他那些夸张的、但清晰而异常准确的手势,那控制自如的面部肌肉,表演上设计精确的重复和强调情绪上出乎意外的交替,穿插于动作之间的顿歇,以及不断变化的速度和节奏,赋于情绪变化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已足代表英国登峰造极的喜剧力量。看了卓别林的精彩表演,这个电影制片商对这位天才的英国喜剧演员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出相当优厚的条件,欲聘请卓别林为 “启斯东”公司拍喜剧片。在凯寒尔的再三邀请下,卓别林离开了卡尔诺剧团,来到了美国好莱坞塞纳特的电影制片厂。
制片厂没有卓别林所熟悉的、那尘土飞扬的舞台气氛,没有从容不迫的排练,没有全神贯注的观众,没有充满了马戏团野兽气味的暖和空气,为此他感到非常孤独,更加怀念祖国。幸而他对电影的浓厚兴趣和热爱逐渐变成了一种废寝忘食的真正热情,这才使他克制住情绪,在好莱坞开始独立摸索拍摄电影。尽管他主演的第一部喜剧片《二十分钟的爱情》还很不成熟,但是他那种精湛的演技却在观众中赢得了喝彩。美国的观众,从对他一无所知,到愈来愈喜欢他的表演了。
天才的喜剧大师
1908年至1914年是美国电影的转变时期,这时美国已濒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所有这些情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国家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电影领域。卓别林此时不再忽视现实而是揭露现实,不单力图惹人发笑,而是对现实加以嘲笑。他把人作为自己创作的中心,在似乎带偶然性的情节后面,揭示出典型的、合乎规律的现象。在他自编自导的影片里,现实主义图画已慢慢转变成哲理性的、经过思考的形象。
在卓别林对现实进行的讽刺影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在1918年拍摄的 《狗的生涯》。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忧郁代替了嘲弄。通过这部影片,他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而以发人深省的嬉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影片中“不朽的流浪者”夏尔洛,露宿街头,处处受辱,当他从职业介绍所中狼狈地走出来时,茫然地看见门口的几只狗正在争夺一块骨头。这辛酸的一笔正是残酷人生的真实写照。
卓别林的《查利从军记》揭露了战争的丑陋和恐怖,表达了自1917年起震撼交战国前、后方的反抗行动,成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反战的艺术片。
1 9 2 3年,卓别林拍摄《巴黎一妇人》。在片中,卓别林力图避免某种道德上的说教,甚至避免表达自己的好恶。此片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骇人听闻的、极不公正的、寡廉鲜耻的行为,其披露现实的份量可以与批判现实主义最优秀的典范作品匹敌。在卓别林看来,创作一部喜剧,其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种反抗,否则人就会发疯,人类正是从悲剧出发,创造了自己的喜剧体系。因此,卓别林的喜剧笑中有泪,笑中有恨,笑中有愤。这一特点体现在他所有的讽刺喜剧中。
1931年,卓别林的力作《城市之光》问世,影片深刻揭露了那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中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
卓别林的另一部力作《摩登时代》描写了一名流水线上的作业工人查利的形象。现代资本主义企业高度机械化,传送带把工人变成了机器的简单附属品,单调的机械化劳动使查利神经失常,他的行为使人发笑,可他行为的原因却值得人们深思。卓别林的这部力作不仅表现了美国工人阶级奴隶般的劳动,而且刻画出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情绪的增长,是罢工、游行、反饥饿暴动的缩影。《摩登时代》比其他任何一部影片都更加鲜明地描写了战前时期人们惊魂不定的心理状态。这部影片的广度、深度和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力度,不仅在卓别林本人的创作中,而且在整个西方艺术电影中,都是没有先例的。
英勇的战士
卓别林还是一个为民主、为自由而斗争的战士。20世纪30年代,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欧洲,纳粹分子正在加快行动的步伐,阿道夫·希特勒气焰万丈地煽动起战火。当他使欧洲那些尸位素餐的执政者都仓惶失措、但求自保的时候,卓别林这位艺术家毅然以天下安危为己任,肩负起道义的重担。他写战争,写希特勒的故事,并以此来反映现实,讽刺嘲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他怀着满腔愤怒,写了《大独裁者》这部电影故事。
在《大独裁者》拍了一半的时候,卓别林就收到联美影片公司发来的警告;反动报刊也展开了迫害艺术的新攻势;美国的亲法西斯组织给他寄来许多匿名信,并威胁说,如果他不放弃拍摄,他们将以流血的手段对付他。连英国办事处也为放映反希特勒的影片担心,怀疑它是否能在英国上映,都要求卓别林别拍摄这部电影。然而,怀着对纳粹制度的仇恨和鄙视,卓别林下决心一定要把影片拍出来,即使是自己租剧院放映也在所不计。
面对美国当局的恫吓和反动派报刊的迫害,卓别林始终威武不屈,坚持拍摄完了他那部后来轰动全世界的《大独裁者》。影片淋漓尽致地嘲笑了这个狂妄嚣张、不可一世的希特勒,申张了正义,鼓舞了人心,受到了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工人日报》于首映后不久写道:“查尔斯·卓别林是最伟大的电影巨匠,而期待已久的他的影片《大独裁者》是一部战斗性的讽刺杰作,就它的技巧和机智程度而言,无疑超过了所有的讽刺片。卓别林有生以来第一次直接地向人民说话,在他的话里充满着激情……美国人民将会从这部影片中吸取新的力量来投入今后的斗争。”
在影片《大独裁者》里,卓别林勇气百倍地痛斥了帝国主义奉为神圣的那些东西—战争、压迫与贪婪、黑暗的势力;他号召士兵调转枪口去对准法西斯—世界上一切普通人的共同敌人。 《大独裁者》的片尾演说词,还道出了一切争取民主者、热爱自由者的心底话: “你们是人,因此你们完全有权力去创造自由和美好的生活,争取充满着乐观情绪的喜悦生活。为了民主,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权力。我们大家要团结起来……为了要解放世界,我们将要战斗到底……我们要为公平的世界、文明的世界而斗争,要为使我们大家得到幸福而斗争。为了民主—让我们团结起来。”这些话说得多么透彻,多么雄伟。它充满了人民对法西斯制度的仇恨,它使敌人胆战心惊。他的这篇演说词已成为宣扬民主自由和宣传真理的号角卓别林的这部电影也使他被人们列入到若干世纪以来,用讽刺作为匕首,同黑暗势力做斗争的,最伟大的大师们的行列之中。
大师的归宿
二战前后富有正义和社会责任感的卓别林通过多部影片大胆揭露了资本家和军火商等剥削者的罪行。不久,他便因此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为此,他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诉他所遭遇的迫害。1952年,美国政府决定对正在法国旅行的卓别林实行限制入境。随后,卓别林决定定居瑞士。
1954年5月,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鉴于卓别林“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和平事业及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的特殊贡献”,决定颁发给他国际和平奖金。
1977年12月25日,这位世界上杰出的、88岁高龄的喜剧大师与世长辞。
历史回声
“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查尔斯·卓别林那样,成为让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当他笑时,许多民族和国家跟他一道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全世界都回响起悲伤的哭泣。他小小的手势也会那样轻易激起人们的感情。确实可以称他为‘魔术大师’”。1939年,美国电影史家路易斯·约可布斯曾这样评论道。
卓别林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光荣地高举着为人类光辉的理想和社会的正义、为普通人争取幸福生活的权利而斗争的旗帜。无论是在社会的压力下,还是在美国当局的恫吓下,他都威武不屈,以笑声这个强有力的武器无情地打击敌人。他以鲜明的银幕形象、深刻的社会批判价值和独特的电影喜剧观念,战胜了他的所有对手,成为全世界人们所爱戴的喜剧大师。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电影艺术,晚年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赞美。
卓别林是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观众的电影艺术家,同时他对电影美学观念的发展进行了探索与实验。这正如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所称赞的那样:卓别林 “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影片曾经是这一世纪的光明,是整个世界,也是时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