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在河南安阳小屯附近,是商朝最后(自公元前十三世纪末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初)的都城的废墟。
商朝都殷的时期也可以称为“殷”。
殷墟在洹河两岸,范围颇大。自一八九九年发现甲骨文后,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间,前中央研究院进行过十五次发掘,解放后一九五○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又进行了多次发掘,五十年来,获得了关于商代后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丰富史料。
安阳小屯作为古代文化遗址受到重视是因对甲骨文的认识而开始的。一八九九年,对古代器物和文字有研究的学者王懿荣,首先注意到一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不复被当作是一种药材,而成为考古学的重要资料。第一个研究甲骨文的是古文字学家孙诒让。继王、孙二人之后,对于甲骨文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罗振玉和王国维都做了很多工作。罗振玉并且亲自去安阳小屯考察,他也注意到甲骨以外的其他殷代遗物:玉石和骨、象牙的制品,而且他肯定了安阳小屯是“殷”的废堀。王国维对于甲骨文字的研究贡献很大。他不仅把甲骨文当作古代的一种字体进行研究,而且从文字的内容上窥出了商代的历史、宗教、地理等各方面情况。并用甲骨文证实了古代典籍:《史记》、《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对于古代历史记载的可靠性。王国维奠定了利用古代文字(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研究古代历史的科学基础。
一九二八年,前中央研究院派人去安阳试掘,采用的方法和过去相同。一九二九年以后才开始比较科学地发掘,至一九三七年,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在方法上日益精密科学。发掘地点,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扩大到后冈、和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冈、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发掘的对象,除了甲骨以外。还有铜器、陶器等各种工艺品,以及这些工艺品制作的原料和器皿等也都发现了。而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当时人们居住储藏的穴窖,宫室遗址和规模大小不一的众多墓葬,以及与之有关各种殉葬奠祭的制度。除了商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及遗物以外,安阳也发现彩陶和黑陶文化层和隋唐以后的墓葬。安阳发现的彩陶和黑陶说明了已知彩陶之最早的类型存在于河南,而且在河南北部地区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
殷墟的十五次发掘,收获是非常丰富的。这些考古材料经过充分研究,古代历史、社会、文化和美术各方面都会因而得到重要的知识。
郭沫若在很困难的条件下独立地研究了甲骨文中记载的商殷历史社会状况,利用铜器铭文对于周代历史进行了科学研究,获得了空前的重要成果。
安阳以外地区发现的商殷文化遗址,还有河南辉县琉璃阁(一九五○年发掘)和郑州二里冈(一九五二年开始发掘)。这些地点除了发现与安阳殷墟同期的殷代文化以外,还发现较早的文化层。其中发现的青铜器,有特殊的形制。郑州二里冈的考古工作,开始了对于商殷文化研究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