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强盛的大帝国。明朝至公元一六四四年为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所推翻,前后共二七六年,其间中国社会经历着重要的变化。
明朝初年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奖励开垦、兴修水利、推广种棉、免租减税和发给种籽等,收到很好的效果,到公元一三九三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八五○万顷。明朝并且丈量全国田亩,普查人口,清查了豪富们隐瞒的大量土地,打击了豪富的势力。在明初七十余年中人民生活比较安定。
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结果,使城市更加繁荣。北京、南京以外全国有三十多个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和长江下游。对外贸易也发展了,永乐时郑和率领舰队七次下南洋,远达非洲东岸,促进了中国和南洋群岛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奠定了华侨会同当地居民开发这些地区的基础。明朝中期以后,中国不仅和南洋有经常的贸易,并且和欧洲也有了直接的海上来往,欧洲的商人和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把欧洲的文化带来中国,和中国学者建立了友谊。
明朝为了加强北边的防御,用砖石改建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五千多里的长城,成为世界上著名伟大的建筑工程。此外,并且修筑了沿边各州镇的砖城。明朝在东南沿海一带也受到日本海盗的侵扰,但是中日商业上和文化上的交往也还是很频繁的。
十六世纪时,大明帝国急剧地趋于崩溃。除了东南和西北的边患以外,由于中央的军政大权落入皇帝亲信的宦官之手,政治黑暗,官吏贪污,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皇帝派到各大城市勒索敲诈的宦官,危害人民,破坏城市工商业的正常活动。在十七世纪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农民起义军从陕北迅速发展到全国,并提出“贫富均田”的口号,公元一六四四年李自成进入北京,推翻明朝的统治。
十七世纪初,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女真族的满洲人在杰出的领袖努尔哈赤的统率下,组织成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并逐渐扩大占领到整个东北和内蒙古一带,公元一六三六年自称为“清”,并乘公元一六四四年李自成进入北京时,在明朗大将吴三桂的勾结下进入山海关,占领了北京,开始征服了全中国的行动。
汉族人民英勇地坚持抵抗清兵,其中有史可法、郑成功和保卫西南达十三年之久的李定国等英雄人物,李自成部下的农民军和扬州、江阴、嘉定等地的人民群众的壮烈牺牲是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清朝的统治,大体上承袭了明朝的旧制。中央集权比明朝更甚。对于被征服的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采取严格的高压政策。在全国各地驻扎着八旗军队,同时又屡兴文字狱,钳制汉人的反清思想,对于土地则放手掠夺。但是在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的政治命运使中国境内各族人民的关系更密切了。中国境内各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乾隆间,王伦起义于山东,甘肃的回民、湖南的苗民相继起义。嘉庆年间白莲教、天理教的起义蔓延川陕鄂诸省,各种教徒的起义相继不断,到道光帝的末年终于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革命。
在清朝初年,农业得到恢复,手工业和商业的继续发展,鼓励了农业上经济作物种植,十八世纪出现全国普遍的繁荣,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全国人口有四亿多。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金、银、铜、铁、锡、铅、水银、丹砂、雄黄的开采都有相当数量。广西的矿厂之大者劳力不下万人,广东的制茶厂使用工人也多到五百人,道光年间广东有二千五百个纺织厂,共拥有工人五万。江南是丝织业的中心。南京一地织锦缎机就有五万张,大的工场可以有织机五六百张。此外,四川的织锦,山西的绢布,山东、河南的棉布都是当时有名的手工业出品。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比明朝有进一步的发展。
欧洲的资本主义在十八世纪开始侵入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和欧洲各国的商业贸易引起清朝统治者的恐惧,清朝采取了闭关政策,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只许通过指定的公行,所谓广东十三行才能进行交易。思想落后的清朝统治者用这种闭关政治压制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同时在外国侵略者的武装面前又无力保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公元一八四○年爆发了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开始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
明清时代在文化上也有一些新的成就。
哲学思想中的程朱派理学到明朝中叶已非常腐朽,而为提倡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学派。王阳明的学派影响很大,但在明末清初,无论是赞成程朱的顾炎武或者赞成陆王的黄宗羲都一致重视经世致用,并亲自参加了人民的抗清斗争,他们的学说在根本精神上带有进步的民主倾向,而和空谈内心修养的理学已大不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带有初期资产阶级学说的色彩。
同样也是反映了唯物主义思想的是当时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例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系统地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及手工业品的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广泛地研究了农业生产的各种问题,以及养蚕和饲养家畜的技术。在这一类科学技术著作中最有价值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给我国历代的药物研究作了一次总结,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著作。此外,中国学者热心地和外国传教士合作介绍西洋的天文、数学、历法、器械,地理、生理等。这些文化上的新风气和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成长有关。但顾、黄、王等人的带进步而民主的倾向的哲学思想在清朝初年受到压制。加以清初的帝王大力提倡有助于其统治秩序的理学,思想界出现了人为的逆流。学者们被迫避开现实问题而从事古代典籍的整理与考据,对于历史资料的订正有很大贡献。
明清文学方面成绩最为突出的是戏曲小说和其他各种文学。适应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的需要促成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长篇小说和“三言”“两拍”等短篇小说集,《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戏曲以及各种民间曲调、地方戏曲中的不少优秀作品,都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和人民群众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明清美术一方面恢复南宋时代画院的画风,被称为院派和浙派的画家处于最显著的地位。但由于社会的原因,以苏州为中心地区的画家逐渐博得士大夫的更大的重视,元代画家的影响因而取得了支配的地位,同时也出现了形式主义的绘画理论,清朝初年还产生了与这种理论所支配的画风相对立的崇尚个人性格表现的画风,这种新的画风进一步开辟了花鸟画的领域。在十九世纪初叶花鸟画更汇合了书法上反对台阁体提倡碑学的新风气,而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新风格。
民间的绘画艺术,如版画插图、木版年画等都有重要的发展,在人民生活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明代的雕塑艺术也有一定成就,除了佛像有恢复唐代作风的倾向外,罗汉像和神仙像更接近生活,明代的雕塑艺术尚待进行全面研究。清代的喇嘛教雕塑是独立的学派,有非常优秀的作品。明清的工艺雕刻发挥了中国工艺家的最大的想象。
明清的工艺美术,陶瓷、丝织、漆器等都在技术上有不断的创造。民间工艺和宫廷工艺形成明显的对比。
明清建筑仍保持宏伟的气魄,北京故宫和其他皇家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建筑艺术方面的丰富经验。风格优美的民间建筑也还保存了众多的研究资料。
在美术史的研究中,清代学者在整理纂集及校订考据历史资料等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康熙年间编纂的《佩文斋书画谱》和《古今图书集成》中有关绘画、建筑和工艺的部分都有丰富的文献材料。明清以来书画著录的书籍是今天研究绘画史的重要依据。乾嘉年间及其以后的考据学,特别是金石学如青铜器、汉画像、历代石刻的研究具有很高成就。在美术史研究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