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也称《道德经》)一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因为能够“修道”和“养寿”,所以活了160多岁,甚至200多岁;并说老子晚年弃官出走,途经函谷关,在那里“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此说过于含糊。有认为此书作于春秋末年,但书中有后人附加的部分。也有人认为从书中思想内容、文体风格及用词等,可以断定此书成于战国中期或者末期。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据考证为战国时期作品。这一考古发现验证了清代学者汪中、近代学者梁启超的论点,即《老子》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叫太史儋的人,也即老子。这又与《史记》中的“或言二百余岁”相合,但把老子和太史儋说成是同一人在历史上也有不同认识。还有一种说法,老子确是春秋时人。他的学说思想流传到战国时,为太史儋所采纳写成《老子》。此说把太史儋和老子说成两个人。无论《老子》一书成于何时,著者是谁,如要探讨老子学说,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