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借刀杀人。原指不用自己的刀而借用别人的刀去杀人,这样自己既可以不被发现,又可以在危急的时候,嫁祸于人。引申为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利用矛盾,巧妙借用第三方力量击破敌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 《损》推演。
注释
敌已明,友未定:指打击的敌对目标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却一时尚未确定。引友杀敌:引,引诱。引友杀敌,即引诱盟友的力量,去消灭敌人。以《损》推演:根据《损卦》“损下益上”、“损阳益阴”的逻辑去推演。损上益下:人民的财富损减,君主的财富增益。
译文
敌人已经明确,盟友的态度尚在犹豫之中,这时应(竭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而无须自己出力。这是从《损卦》卦义的逻辑推演出来的。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与“举”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曹从之,羽遂见擒。
注释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敌象,攻击的对象。张:伸展。全句意为:打击对象已经明确,而另一种势力正在扩张。郐:周朝国名,在今河南密县东北。衅之以鸡,若盟状:衅,杀牲以血涂于器皿上祭祀。盟:在血祭前发誓缔约。全句意为:用公鸡、公猪等牺牲品举行血祭,好像发誓缔约结盟一样。内难:内乱。蹑其后:蹑,跟踪。蹑其后,在后而跟踪。
译文
打击的目标已经显露出来,而另一种势力又有所扩张,且将有所行动,这时便应借此势力,摧毁敌人。比如,郑桓公将要攻打郐国,先列了郐国的豪杰、良臣、辩智、英勇果敢之士的名单,公开张贴布告,说要选择郐国的良田赠送给他们,封给他们各种名称的官爵,并在城郊设起祭坛,把名单埋在地下,用公鸡、公猪做祭品,装做盟誓的样子。郐国国君以为国内这些豪杰、良臣要勾结郑国作乱,便按照以上公布的名单把他们一个个杀掉了。桓公看到郐国豪杰、良臣都已除尽,便马上攻打郐国,并占领了郐国。诸葛亮与吴国结盟,抗拒魏国。当关羽围攻魏地襄阳、樊城时,曹操想迁都,司马懿及蒋济劝说曹操。曹操听从此计,关羽终于兵败麦城,束手被擒了。
传世典故
春秋末期,齐简公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得到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做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就有了攻齐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国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用计锦囊
《兵经百字·借字》中说:“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借他人之手除掉对手,自己却不抛头露面,这种间接杀人的计谋,就叫“借刀杀人”。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 《损》卦推演而得。彖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两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在环境受到限制,自身没有能力,或不愿直接抛头露面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利用自己以外的人和事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在成功时,自己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失败时,自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其中的 “杀人”不能仅理解为损人利己之事,而应从广义上理解为达到某种目的。
含义
借刀杀人有三个含义:
一、不自出力。善于假手于人,巧妙借用外力,自己不用动手不用出力,不花任何代价,同样达到目的。
二、杀人不见血。借刀杀人,杀人不见血,也就是可以不露任何痕迹,不抛头露面,也就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既实现了目标,又落得两手干净。
三、拉人下水。借人之刀去杀人,刀之主人,必然也就被诱迫入伙,即使不是心甘情愿地入伙,也必然逃不脱杀人的干系,自然也就被拉下了水。尤其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谁能争取到第三力量,谁就能取得胜利。通过本计可以增加自己的力量。
对策
对借刀杀人之计,可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一、遇事不盲从。如果没有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人利用当枪使。
二、比较利害。某件事,如果对别人利多害少,对自己利少害多,而别人又极力诱使自己去干,那就有被当 “刀”使的可能。所以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
三、“杀人”要有理由。我们在“杀人”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是否有“杀人”的理由。若找不出“杀人”的理由,千万不要妄开杀机。
四、修好自己的篱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时时警惕来自各方面的攻击。
五、及时揭露。一旦发现自己成为被杀之人,要及时对“借刀”之人进行揭露,指出他的阴险用心,使“被借刀”之人醒悟,不再受骗上当,不再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用计范例
曹操借刀杀狂士
曹操招安张绣之后,听从贾诩的建议,打算找人去招安刘表。孔融推荐祢衡。谁知祢衡恃才自傲,将曹操的手下贬损一番。当时张辽在一旁,抽剑要杀祢衡。曹操制止说:“我正缺少一个鼓吏,早晚朝贺享宴,你可担任这个职责。”祢衡也不推辞,应声而去。张辽说: “此人出言不逊,为何不杀了他?”曹操说:“此人素有虚名,远近皆知。今天杀了他,天下人必然说我不能容人。他自以为有能耐,所以令他为鼓吏来羞辱他。”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令鼓吏击鼓。祢衡一身旧衣而入,击《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深沉辽远,如金石之声。座上人听着,莫不慷慨流涕。左右人喝道:“为何不更衣?”祢衡当着他们的面脱下旧衣服,裸体而立,全身尽露,客人皆掩面。祢衡慢慢穿上裤子,脸色不变。曹操叱道:“庙堂之上,为何这般无礼?”祢衡说:“欺君罔上才叫无礼。我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而已。”曹操指着祢衡说:“令你去荆州作说客,如果刘表来降,就封你做公卿。”祢衡不肯去,曹操便命备三匹马,令二人挟持着他而去,并教文武官员在东门外为之置酒送行。祢衡到荆州,见刘表之后,表面上颂扬刘表的功德,可实际上尽是讥讽。刘表不高兴,叫他去见黄祖。有人问刘表:“祢衡戏谑主公,为何不杀了他?”刘表说:“祢衡多次羞辱曹操,曹操不杀他,是因为怕因此失去人望,所以叫他当说使到我这里来,要借我的手杀他,使我蒙受害贤的恶名。我如今让他去见黄祖,让曹操知道我刘表有见识。”众人皆说好。祢衡至黄祖处,共饮,皆醉。黄祖问祢衡:“你在许都有什么人?”祢衡说:“大儿孔融,小儿杨修。”黄祖说:“我像什么呢?”祢衡说:“你像庙中的神,虽然受祭祀,遗憾的是不灵验”于是杀了祢衡。祢衡至死骂不绝口。曹操得知祢衡受害,笑着说:“腐儒舌剑,反自杀了”曹操老谋深算,他要既杀祢衡,又不担害贤之名,不让自己招贤纳士的大计因之受半点损害。所以他便派祢衡出使刘表,企图以刘表无谋无量杀死祢衡,使自己毫无损失地解除心头之恨。刘表不仅识破了曹操的如意算盘,而且也容忍了祢衡的讥讽,但他令祢衡去见黄祖,将祢衡放到黄祖的刀下。不过曹操也没有失算,不管将祢衡转置谁的刀下杀戮,都应该说没有跳出曹操的谋算。
史思明诡诈通官运
唐代“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史思明也曾用借刀杀人计得交官运。史思明是突厥人,本名宰干。史书记载他天生瘦弱,头发早秃,弯腰耸肩,其貌不扬。他是安禄山的同乡,比安禄山早一天出生;长大之后,以作战勇猛、足智多谋而闻名遐迩,曾得幽州节度史张守圭器重。公元736年,史思明因欠官债而走投无路,逃到北方奚人地区。奚人想杀死他。他一本正经地说:“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奚王和亲的使者。你们杀了我,可要惹下大祸。”奚王一看史思明气度非凡,还当他真是大唐使者呢,于是以贵宾礼接待他。奚王畏惧唐王朝势力,便决定派一百人随史思明去朝拜大唐皇帝。史思明对奚王说:“你派去人不少,只是没有高人。我听说你有一个才华横溢的琐高,何不派他去呢?”奚王就派了琐高为首的三百人随史思明朝拜大唐皇帝。他们一行人快走到平卢时,史思明派人欺骗平卢守将裴休子说:“奚人派琐高与精兵来了。他们嘴上说朝拜天子,其实是偷袭平卢,你要赶快备战。”裴休子信以为真,在奚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杀了三百人,单留下琐高一个。史思明把琐高绑好押往幽州,送到节度史张守圭那里。张守圭一看,史思明把奚人中最有威名的大将军琐高捉住了,非同小可,认为他为唐朝立了大功,因此,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大大赞赏他。唐玄宗因此而召见他,给他赐座,认为他是世间奇才,授予他大将军、北平太守的职务。史思明因此而官运亨通。史思明与奚人的斗争是急中生智。他沉着冷静地把奚王戏弄了一番,而且巧妙地把奚人的高级将领捉住。在此过程中,他顺手牵羊,借裴休子之力,达到了个人目的,因而受到张守圭的器重,这个例子是“借刀杀人”克敌制胜的成功典范。
赵匡胤借刀斩将
“借刀斩将”是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南唐的战争中所采用的弱敌谋略。北宋王朝建立后,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宋太祖赵匡胤采取北守南攻,先南后北的方针,平西蜀,平南汉,声势大振。963年,宋军乘胜进攻南唐。南唐后主李煜虽感势孤难敌,但大将林仁肇智勇兼备,极力主战,率军拒敌。宋太祖也素闻林仁肇骁勇善战,未敢轻进,于是双方夹江自守。赵匡胤根据南唐内部战和不定,后主李煜狐疑游移等情况,决定施以“借刀斩将”之谋,先除掉林仁肇,然后再进军南唐。于是,他采取一系列谋略行动:首先,他派遣画师为亲善使臣过江拜见敌守将林仁肇,私下绘制了林的画像;在朝廷修建离宫别馆,装修内部,把林仁肇的画像悬挂其间;准备领南唐的“客卿”入室,以制造林仁肇已答应归宋的假象。一切布置就绪,恰于此时,南唐后主李煜遣其弟李从善以上表请降为名,入朝探听虚实。赵匡胤有意将其留住,授职为泰宁节度使。此后,李煜常派使臣到从善处探听消息,赵匡胤任其出入,从不盘查。一天,赵匡胤令廷臣引李从善入新建离馆。李从善见室内挂林仁肇画像,惊诧不已,询问廷臣。廷臣故作神秘,含糊应语,被逼无奈才透露:皇上因怜林将军之才,诏谕归降,林将军已应允,这是为林将军修建的官宅。李从善迅速将此消息转告李煜。李煜十分恼怒,遂设宴毒死了林仁肇。赵匡胤运用“借刀斩将”之计,借敌之刃,使其自残,从而削弱了敌人的力量,为平定南唐创造了条件。在战争中,迷惑敌人,造成敌人左右、上下之间的错觉,使其互误为敌,自相残杀,以借敌刃弱敌,已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军事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