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计 趁火打劫

题解

趁火打劫。趁:乘机。劫:强行抢夺。原意是趁别人家里发生火灾,正处于一片混乱时,抢夺人家的东西。比喻当别人处于危难时,从中捞一把或乘机害人。兵法中意为乘敌人有危机而加以攻击的策略。

原文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注释

敌之害大:害,这里是指遇到严重灾难,处于困难、危险的境地。刚决柔也:决,冲开、去掉,这里引申为摈弃、战胜。王夫之《周易内传》卷三说:“夫之为言决也,绝而摈之于外,如决水者不停贮之。决而任其所往。”全句意为:乘刚强的优势,坚决果断地战胜柔弱的敌人。

译文

敌人的处境艰难,我方正好乘此有利时机出兵,坚决果断地打击敌人,以取得胜利。这是从《周易》卦彖辞“刚决柔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之,大获全胜。

注释

蟹稻不遗种:蟹,螃蟹。种,种子。全句意为:螃蟹和稻谷连种子都没有留下,说明发生大旱灾,处于危急之中。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黄池,中原地名。吴,这里指吴王夫差。全句意为:趁吴王夫差于黄池与诸侯会盟的机会。因而之:因,凭借。,即捣,引申为打击。全句意为:趁此有利时机,打击敌人。

译文

敌人国内处境艰难,就乘机占领其土地;敌人受到邻国的侵略,就乘机掠夺其民众;敌人内外交害,就乘机占领其国家。例如:越王勾践乘吴国发生大旱灾,田里的螃蟹和稻谷连种子都没有留下的机会,策划进攻吴国。后来终于等到吴王夫差率精锐部队到黄池与诸侯会盟,国内空虚的机会,乘势发起大规模进攻,很快灭亡了吴国,取得大胜。

传世典故

《西游记》中有个故事,是说唐僧——唐玄奘离开大唐国,前往西天去取《大乘真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唐僧等入内后,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得知唐僧有一大唐宝物——袈裟。方丈欲开开眼,请唐僧拿出一见。唐僧恐惹事端,执意不肯拿。孙悟空看不过,耐不住方丈的苦苦恳求,于是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向僧人炫耀。就在解包袱时,万道霞光透过两层包袈裟的油纸迸射而出。当悟空抖开袈裟时,只见红光满室,彩气盈庭,瑞气千条,真是件世所罕见的宝贝袈裟呀方丈一见,顿生歹念,他当即跪倒在地,眼中含泪,苦苦哀告唐僧说:“我年老体弱,老眼昏花,实在无法欣赏宝物,可否拿到后房仔细观赏?”唐僧一时心软,便允了老方丈的请求。老方丈将袈裟拿到后房后,越看越爱,越看越想据为己有,于是就和手下的僧人商议怎样才能将袈裟夺取过来。一个名叫广谋的和尚说:“何不放一把火,将禅堂烧掉,好将他们师徒两人烧死。”方丈觉得此计甚妙,于是就将众僧唤来,用柴草把禅堂围了个密不透风。悟空此时尚未睡着,听见门外声响,便变成一只小蜜蜂飞出禅堂。只见禅堂四周大火突起,放火的和尚还在手执火把得意地狂笑。悟空一怒之下,一个斤头翻到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了“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马,然后又念了个咒语,一口气吹过去,刹时间狂风大作,火势向四周蔓延开来,愈烧愈旺,把个观音堂烧得通红,惟有唐僧和白马所在的禅堂得以幸免。在反转扑来的大火面前,众僧侣抱头乱窜,哭天嚎地,现在他们引火烧身,自食其果了。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场大火惊动了附近山上的一只熊怪。那熊怪与方丈素有交情,见到庙中起火,急忙前去相救,赶到庙中,见到那方丈屋里的璀灿袈裟,认得是佛门之宝,顿时起了贪念,于是偷走那袈裟,趁火打劫,驾起黑云,径直返回了它的山洞。“趁火打劫”一词即由此而来。

用计锦囊

在敌人方面发生严重危难,因而穷于应付,自顾不暇的时候,也正是其防卫能力最弱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这个由敌人自己为我们提供的可乘之机,向敌人发起突然进攻,夺取胜利,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如果自己遇到了危难,损失是很难免的,但要尽量减少大的损失。要根据敌人的特点,敌人可能来打劫的方向等情况,事先进行重点防卫,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方法。

含义

此计有四个含义:

一、乘危取利。选择敌人发生危难之时,向敌人发起主动进攻,夺取利益,往往很容易获得成功,也可称为乘间取利,乘人之隙取利。

二、落井下石。当敌人已遇到危难时,我们乘机再给他制造更多的困难,这样就可以轻易地把敌人置于死地,也可称为雪上加霜。

三、明助暗夺。对方后院“起火”,我方装出“救火”的姿态前去凑热闹。这样既不会被对方拒绝,也不会引起对方的注意。在“救火”过程中,我方便暗中捞取好处,或在暗角再点“新火”。

四、入伙分利。火是别人放的,别人在趁火打劫,这时我方乘机插手,助上一臂之力,事成之后,论功分肥。

对策

对趁火打劫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一、防患于未然。敌人可乘之机就是我们“家里着火”。根除了“失火的”火源,使我们这里不发生火灾,那么,敌人就无可乘之机了,这是最根本的防范措施。

二、团结一致。如果敌人乘我们内乱之时来进攻的话,那么,自己内部发生矛盾的双方要清醒地认识到“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道理。立即捐弃前嫌,一致对外,这样大家都能得以保存。

三、关好门户。趁火打劫一般都是乘隙取利,乘乱取利。如果我们关好门户,防止外人乘机进入,那样敌人也就找不到可乘之“隙”了;如果我们虽遇危难,仍然临危不乱,井然有序,敌人也就无可乘之 “乱”了。

用计范例

勾践趁火打劫灭吴国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兴倾国之兵,取水道伐越。吴、越两军在夫椒(今太湖椒山)会战,吴国一举打败越国军队。勾践带领五千余残兵败将逃于会稽山上,遂被夫差以重兵围困。在万般无奈之际,勾践只好接受文仲“卑辞厚礼”向吴求和的建议,演出了一场韬略的戏剧。为了取信于吴王,勾践先派文仲携带美女宝器,贿赂了夫差的宠臣伯,让伯在夫差面前进言,允许越国求和;随后带上妻子和重臣范蠡等人,作为人质,来到吴国首都会稽,在夫差先父阖闾大墓房的石屋里,为夫差当马夫。勾践精心侍奉夫差:夫差每次外出,都由勾践牵马;夫差病了,勾践不但送茶送饭,端屎端尿,而且口尝夫差屙下的粪便,以确诊其病情的阴阳寒热。勾践的行动,终于赢得了夫差的信任,于公元前 491年将他释放回越国。勾践当着夫差的面,忠心耿耿,忍屈受辱,但骨子里却雄心未泯,时刻不忘复仇大业。他返回越国后没有回到王宫,而是到平民中间询问疾苦,与有才之士共商大计。为了鞭策自己,他卧薪尝胆,过着百姓的生活,励精图治,为富国强民煞费心机。同时他还向吴国年年进贡,还挑选、训练了西施等绝色佳人送给夫差,以麻痹吴国对越国的戒备。就这样,勾践双管齐下,不但使本国日渐振兴,也麻痹了吴王对其的警戒。后来,吴国大臣伍子胥被杀害,国内又遭严重旱灾,田里连螃蟹、水稻都干死了,国内一片混乱的景象,百姓怨声四起。恰在这时,吴王夫差又北上和中原各国诸侯在黄池会盟,国内空虚。越王勾践趁火打劫,亲自率兵数万,彻底打败了吴国。吴王夫差被困在阳山,最后掩面自杀。

越王勾践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忍辱负重二十年,又能在夫差得意忘形之际,在适当的时间里抓住机会趁火打劫,一举消灭了吴国。此举是趁火打劫之计,也堪称多计并用。虽然这场“火”让勾践等了二十年!

李兑困杀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为赵国一代英主,通过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起来;但在其晚年,因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犯下错误,而终至惨死。少子何是赵武灵王宠妃所生之子,爱屋及乌,他把原已立为太子的长公子章废掉,而改立少子何。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正式传位给少子何,就是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己改称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在传位三年后,赵武灵王把东安阳封给公子章,称为代安阳君,并派田不礼为辅佐,准备征服代地而封公子章为代王。本来公子章就不服其弟为王,此时有实力在手,便有了夺取太子之位的心。这时在赵国还有一大政治势力,就是公子成,他手下有一位谋士李兑。李兑清楚地看到赵武灵王的内忧,便与公子成谋划事变。公元前295年,赵主父与赵惠文王出游至沙丘时,公子章与田不礼诈称赵主父之令召赵惠文王,准备借此时机杀掉赵惠文王。不想相国肥义先来,他们便先杀掉肥义。因没有除掉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的部下便与公子章混战起来。公子章在初败时,逃到沙丘宫去投靠主父,主父开门纳之。公子成和李兑就趁机派兵围困沙丘宫。等公子章被杀死之后,公子成和李兑就想:“借围攻公子章的机会除掉赵主父!如果现在解除包围,那么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于是便围住主父不放。赵主父被围困在沙丘宫内三个多月,最后饿死在宫中。这时赵惠文王年少,公子成和李兑专权,尔后李兑又为相,长期专断国政。在赵主父因继承人问题上发生困惑而犹豫不决时,公子成和李兑抓住赵主父的内忧,不失时机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使用了趁火打劫之计的“敌有内忧”,趁其难以自全而攻之的手法。如果公子成和李兑在攻杀公子章以后,就此罢手,则是劫而不全,难免失去已经得到的利益。他们坚持围杀主父,最终才得到全胜。亦可见使用这种手法的变化,非善于掌握时机是难以获全胜的。

苏峻趁火打劫夺政权

东晋明帝死后,成帝继位。成帝年幼,外戚庾亮秉政。庾亮觉得苏峻在历阳终究是一个祸根,主张把他征调进京,剥夺他的兵权。此议一出,举朝皆以为不可,但大多不敢吭声,唯有王导、卞壶等数人表示反对。苏峻指挥苏、祖联军两万余人从横江渡口抢渡长江,进抵陵口。晋中军抵挡不住,连战败北。有人建议在小丹杨打伏击战,庾亮不予采纳。而苏峻果真绕道小丹杨,却因夜里行军而迷了路。这样一个歼灭苏峻、扭转危局的大好机会又被庾亮贻误了。苏峻攻陷宫城后,放纵士兵奸淫掳掠,残忍无道。一时间,引得人民怨声载道。苏峻自任骠骑领军将军,录尚书事,任用祖约为太尉、尚书令。同时,他分兵攻占义兴、晋陵等地。陶侃督东晋水军驶向石头城讨伐他。苏峻统领八千人迎战,其子苏硕与将领匡孝分兵冲击东晋赵胤军,将赵胤打败。苏峻见赵胤军溃逃,大叫:“匡孝能破贼,我还不如他吗?”只带领数骑急急追赶,没有赶上。在回马白木陂时,他的马突然被绊倒,又被陶侃部下门将彭世、李千投过的长矛击中。苏峻坠落下马,立刻被斩首、割肉、焚骨,三军齐呼万岁。苏峻之乱平定后,东晋进入相对安定时期,事后七十年无战乱,社会经济逐渐得以恢复。从苏峻、祖约之乱来看,他们事起仓促,只是想拼死一争。庾亮是西忧陶侃,北忧苏峻,外患缠身,正好给苏、祖趁火打劫的机会,被苏峻一举攻下京城,并控制天子,获得胜利。但苏峻没有利用这有利的形势,拉拢东晋兵权在握的陶侃,而是大肆屠杀,竟将陶侃之子也杀掉,与陶侃结下了冤仇,使原本为庾亮忧患的陶侃变成为自己之患。这种力量的转化,决定了苏峻必然要失败。由此可见,使用趁火打劫之计的“敌有外患”,应该清醒看到对方的外患能否对自己有帮助;即使没有帮助,也不能让对方的外患成为对方的外力。

王羲之巧设妙计断案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临沂做太守时,他巧用妙计断案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事情是这样的,唐家湖村的唐兴从小丧母,全靠父亲把他抚养长大。一次,他父亲死了,唐兴想好好安葬父亲以报答养育之恩,无奈穷得连块地都没有。乡亲们就出主意:“财主牛鲁正好有一块空地,你不妨找他去说说,也许他会施舍给你。”唐兴只好厚着脸皮去求牛鲁。没想到牛鲁答应了,但条件是要唐兴送给他一壶好酒。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唐兴安葬了父亲,还给牛鲁买了一壶好酒。

这件事本来就算完了,可是,五年后却又起了风波。唐兴在这五年里靠买苦力挣了一些钱,买了几亩地,盖了几间房,还娶妻生子,过上了好一些的生活。牛鲁一见唐兴有油水可榨,就想要把唐兴的几亩地给夺过来。于是他就在五年前施舍坟地的事情上做起了文章。一天,牛鲁带着家丁来到唐兴的家,对唐兴说:“你这几年发财了,我可穷死了,现在你把我五年前给的地还给我吧!”唐兴回答说: “不错,五年前我父亲是葬在你家的荒地里,但当时你说只要我送你一壶好酒,你就把地给我的啊!我已经把酒给你了。”牛鲁说:“你错了,我要的是一 ‘湖’酒,而不是一壶酒,你欠我的还多着呢!”唐兴想与牛鲁讲理,结果被牛鲁的家丁痛打了一顿。

唐兴只好向太守王羲之申冤,王羲之知道牛鲁是地方恶霸,于是想出来一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办法。一天,王羲之专门来到牛鲁家,对牛鲁说:“我听说员外家养了许多鹅,本官生性喜欢鹅,想用我手书的《乐毅论》来换员外的一活鹅,不知员外是否愿意?”牛鲁知道王羲之的字是一字千金,如果用一只鹅换来一幅字,岂不是飞来横财。他高兴了一夜,第二天清早,就带上一只鹅去见王羲之。王羲之见了鹅后,说道:“鹅是好鹅,可是,本官要的是一河‘鹅’,难道本官亲笔书写的《乐毅论》只值一只鹅吗?大胆牛鲁,竟敢诓骗本官,该当何罪?”牛鲁很不服气,分辩道:“大人,鹅是按‘只’和‘个’买卖的,哪有是按‘河’的?”王羲之见牛鲁说出这样的话,就乘机让唐兴上堂,说道:“你说鹅不能论‘河’,那么酒岂可论‘湖’?”牛鲁这才知道中了王羲之的圈套,只能坦白交代他对唐兴的讹诈企图。王羲之判决道:“唐兴不仅不需赔偿牛鲁五年前施舍给他的坟地,同时牛鲁还应赔偿唐兴五百两白银。本官清正廉明,从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贿赂,所以牛鲁必须将本官的《乐毅论》归还,领回自己的白鹅。”

王羲之的办法,正和牛鲁敲诈唐兴的手法一样,都是趁火打劫。所不同的是,牛鲁是趁唐兴有难打劫,王羲之则是利用了牛鲁的贪婪和自己太守的地位。

多尔衮趁乱入主中原

明朝末期,国势衰微,政治颓弊。而此时,居住在北部的满族游牧民族女真部逐渐强大起来。他们的首领努尔哈赤及其子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病逝,幼子福临嗣位,年号顺治,是为清世祖,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顺治帝即位时,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上。多尔衮对中原早就有攻取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以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明崇祯皇帝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大将袁崇焕。崇祯帝的周围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溃大局已定。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但随着军事上的迅速胜利,大顺政权领导者们产生了骄傲、麻痹思想。起义军刚进北京城时,军纪相当严明,但后来逐渐松懈。有些军官甚至受贿纳妾,包庇明朝官吏;有些士兵腰缠金银珠宝,打算富贵还乡。大顺领导者陶醉于眼前胜利,以为明朝覆灭,天下从此太平,对于屯兵山海关的吴三桂更是抱有幻想,只派降将唐通持吴三桂父吴襄的信,以及金银绢帛和侯爵封号前去招抚。而盘踞在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则暗中勾结满州贵族,准备举兵反扑。吴三桂本是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本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投靠满清,希望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多尔衮闻讯欣喜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部战火纷飞,李自成江山未定,于是多尔衮迅速联合吴三桂的部队,进入山海关,并长驱直入,攻陷京城。农民起义军不得不退出北京。多尔衮把握时机,乘明政府与起义军对抗之际,趁火打劫,一举攻占了中原。

灵感家首页灵感家经典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