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计 调虎离山

题解

调虎离山。调:调动,设法使老虎离开它所占据的深山,以便于捕获。比喻用计谋使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势,以便乘机进攻。在军事中,指引诱敌人远离其作战的据点,在其没有任何凭藉的不利条件下,与之进行决战。

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注释

待天以困之:天,指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困,作使动词用,使困扰、困乏。全句意为:期待不利的客观条件去困扰它。往蹇来返:语出《易·蹇》九三爻辞。原文为“往蹇,来返”。蹇卦的卦象为艮下坎上。艮象山,坎象水。王弼注曰:“山上有水,蹇难之象。”故在此处,“蹇”,有难的意思。返,李镜池《周易通义》注:返,犹反,广大美好貌。往蹇来返,意为去时艰难,来时美好。

译文

利用不利的天时、地理条件困扰敌人,用人为的方法诱惑敌人。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仓崤谷。诩军不进,宣言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

注释

若:假如、如果。主:主动。有主,处于主动地位。遮:阻挡、围困。宣言:扬言。请兵,向朝廷请求援兵。须到乃发:一定要等候援兵来到后,方可进军。进道:赶路。兼行:兼程,以加倍的速度赶路。日倍增之:每日以翻倍的数目增加。

译文

《孙子兵法》说:“攻城是最下策。”如果去强攻坚城,就可能自招失败或灭亡。敌人既已占据有利地形,就不能去同他争夺这块地盘;况且敌人还居于主动地位,而力量又占优势。敌人既是居于主动地位,如果不是对他有利,是不会离开驻地来向我进攻的;敌人既是在力量上占优势,我方又不能够综合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就难以取胜。东汉末年,羌人首领统率数千兵马,将虞诩的部队围困在陈仓崤谷中。虞诩便让部队停止前进,同时扬言要请求朝廷派援兵来,而且一定要等援兵到来后再进军。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将部众分散到近旁各县去抢掠财物。虞诩便乘羌兵分散之机,日夜进军,每昼夜以加倍的速度行军百余里,又令军士在驻军做饭时,同时做两个灶,并使灶的数目每天增加一倍。羌人误以为援军已陆续到达,便不敢追逼攻击,结果虞诩大破羌兵。

传世典故

“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之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畏惧它们。君王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它们所居的深山幽谷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威风。做君王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一九九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威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用计锦囊

调虎离山之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之所以要“调虎离山”,是因为“山”是猛虎据以兴风作浪的地盘;在平原,老虎是无法施展其雄风的,甚至是连狗也敢欺负它。俗语“虎落平原被犬欺”,说的正是这种情况。“调虎离山”的关键在于要善于调动敌人,使强敌离开其赖以强大的有利环境或其充分控制的领域,我方在对敌不利的环境或其力量薄弱的领域里将其制服。

含义

调虎离山之计包含以下三种含义:

一、调虎落平原。虎的威风一是来自于它自身的凶猛,二是来自于它所盘踞的山势。而山势是它赖以生存和施展威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俗话说: “虎落平原被犬欺。”在深山里,犬当然不是虎的对手,但平原则是犬的天下。在犬的势力范围内,虎失去了凭藉,只得被犬欺负。所以调虎离山,要将其从最有利的环境中,诱入到最不利的环境中。

二、调虎分其势。虎为百兽之王,亦是最强大的敌人。如果不顾条件地与之强攻,是会遭受失败的。如果把老虎诱离深山,使其成为孤单力量,就可大大分散减弱虎势。这时再来降虎,就容易多了。

三、调虎占其山。如果我们为了占领虎山,但虎山又有虎守护,我们一时攻打不下,可设法把虎引开,使山空虚,我们便可乘虚而入,一举拿下虎山。待虎发觉之后,我们已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对策

对调虎离山之计,应采取以下防范对策:

一、利用条件,但不要过分依赖。不能充分巧妙利用客观条件,就等于拱手把胜利让给敌人;但是过分依赖客观条件,把希望全部都维系于某一客观条件上,也会危如累卵,经不起风险,一旦离开这一条件,将必败无疑。

二、先得地利,不要轻易放弃。如果我们已经抢先占有地利,而使敌人处于不利的地位时,就不要轻易放弃这一优势,而应千方百计诱使敌人来我们这里决战,而不能性急浮躁,轻易离开。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里,经得住诱惑是关键。

三、留有归路,不要离山太远。如果需要出击时,要事先规划好归山之路,不要出得去,回不来。另外离开山林不要太远,万一有问题也可及时回救。总之,要把根据地、大本营保护好。

用计范例

伍子胥调虎离山除强敌

春秋后期,吴国的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早就想除掉吴王僚,由自己取而代之,实现霸业。但是因吴王僚有三个骁勇剽悍的儿子时刻在身边保驾,作为左膀右臂,使刺客难以下手,所以他只能暗自着急。由楚国亡命吴国的伍子胥,“其状伟,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一位足智多谋,善用计策的勇士。他不但看出了公子光的心思,而且暗中活动,打算帮助他。这时正赶上楚国的楚平王因为内外交困而死去,楚国更加动乱不安,正是吴国乘乱取利,实现霸主之业的最佳时机,是分离吴王僚及其诸子的最好借口。于是伍子胥便对公子光说:“如果你向吴王僚建议,乘楚国发生混乱危机的时候,向他们发动进攻,吴王僚一定会同意的。同时你借口自己的脚被扭伤了,再建议吴王僚派他的儿子掩余和烛庸带兵前往。他的两个儿子依恃骁勇气盛,决不会轻易放弃这样的良机,就会远远离开他。再建议派他的另一个儿子庆忌出使郑国和卫国,游说说服郑卫一起参加伐楚。这样一条计策,就可以去掉吴王僚赖以护身的三个羽翼。架空他,剩下一个吴王僚无论多么精明过人,足智多谋,但毕竟丧失依托之助,就很容易对付了。”吴王僚听信了公子光的建议,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把三个儿子全都委以重任派遣出去。公子光认准这个机会,在伍子胥精心的策划布置下,请勇士专诸刺杀吴王僚成功。自己瞬时登基为王。吴王僚的三个儿子知道了这种情况不敢回来,只好亡命他国。伍子胥认为,吴王僚同他的三个儿子在一起时,人多势众,就好像是四条猛虎,仅凭公子光个人拥有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只能分其势,才有战胜敌手的可能性。所以他用“调虎离山”计,以“伐楚”之名为由。将三只“老虎”调走,不但达到群虎“分其势”的目的,而且使“虎王”势力大减,由强变弱,最终使公子光顺利登上王位。

鲁仲连一信取聊城

战国后期,燕将乐毅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由于燕王中了齐国田单的反间计,乐毅被夺兵权,燕国反被齐国打败。当时,田单打败燕军,收复了齐国丢失的七十多座城,只有一座聊城没有收回。田单无计可施,就请鲁仲连出谋划策。鲁仲连了解到死守聊城的燕将乃是因为怕燕王杀头才坚守聊城的。于是鲁仲连写了封信用箭射入聊城,守城的士兵就把信交给燕国守将。信中大意道:“聪明人应见机行事。如今你只是行一时之愤,不顾燕王得不到你的为臣之利,你这样做并不是对你的国君忠。你死了,聊城丢了(被齐国占领),你的威望也得不到齐国的认可,你这样做并不是勇的表现。当今生死荣辱之事你可要慎重选择啊我听说齐国报仇正不惜代价地打聊城,而燕国正在大乱,燕君正受到天下人的耻笑。而聊城内,已无军需,将士们却无叛变之心。这样的军队是好样的,能无敌于天下的!你不如收兵,离开聊城,回国见燕王。燕王见到你保全的军队与战车,一定十分高兴。百姓会感念你,朋友们会尊敬您。你这样做,可以上辅君王,下抚百姓。有名又有利,何必死守聊城呢?”燕将看完信后,权衡利弊,觉得鲁仲连讲得有理,连夜撤兵离开了聊城。鲁仲连以“调虎离山”之计,一封信使燕将撤兵,不费一兵一卒取下聊城,这是“调虎离山”计得到的最佳结果。

诸葛棋高一着败司马

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兵三十四万伐魏,分五路进军。诸葛亮在粮草供给问题上作文章、设诱饵,以引司马懿这只“虎”离山。措施之一是分兵屯田,与当地老百姓结合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摆出一副作持久战的架势。诸葛亮的另一个措施,是自绘图样,令工匠造木牛流马,长途运粮,蜀营粮草由木牛流马源源不断从剑阁运抵祁山大寨。诸葛亮看出了司马懿急于破坏蜀军屯田、运粮、屯粮计划的心情,于是进一步利用这一点引他上钩。办法是:一方面在大营外造木栅,营内掘深坑,堆干柴,而在营外周围的山上虚搭窝铺草营造成蜀兵分散结营,与百姓共同屯田屯粮,而大营空虚的假象,引诱魏军前来劫营;另一方面在上方谷内两边的山坡上虚置许多屯粮草屋,内设伏兵,同时让军士驱动木牛流马,伪装往来谷口运粮。而诸葛亮自己则离开大营,引一支军马在上方谷附近安营,以引诱司马懿亲领精兵来上方谷烧粮。而司马懿呢?他虽烧粮心切,却又极为谨慎小心,深恐中了诸葛亮调虎离山的诡计。于是便也使了个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计来应战。他亲领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营,但却一反过去每战必让主攻部队走在前面的惯例,让手下的部将冲锋在前,直扑蜀营,自己反而在后引援军接应。他这样做,一则是担心蜀营有准备,怕中了埋伏;二是他指挥魏军劫蜀军大营本属佯攻,目的是调动蜀军各营主力,甚至诸葛亮本人领军前来营救,而他却自领精兵奇袭上方谷,烧掉蜀方的粮草。然而,司马懿的这个调虎离山计,却未能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诸葛亮早料到司马懿这一着。因而当魏军直扑蜀军大营时,诸葛亮只是事先安排蜀军四处奔走呐喊,虚张声势,装作各路兵马都齐来援救的态势,而诸葛亮却趁司马懿这只“虎”已离山之机,另派一支精兵去夺了渭水南岸的魏营,而自己却在上方谷等待司马懿来“烧粮”,以便“瓮中捉鳖”。司马懿果然中计,一时山谷两旁火箭齐发,地雷突起,草房内干柴全都着火,烈焰冲天。司马氏父子眼看就将葬身火海。亏得突来一场倾盆大雨,才救了司马氏父子三人及少数亲兵的性命。司马懿这只“虎”原本拿定了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的主意,结果还是中了诸葛亮的“调虎离山”计!

好水川之战

好水川之战是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景宗发动的第二次对宋战争。西夏景宗元昊率兵十万由折姜进发,经天都寨、西吉、将台,沿瓦亭川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宋军在怀远南与夏军相遇。元昊决定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沟壑纵横的好水川、姚家川两侧谷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一带将宋军主力调虎离山,诱其进入包围圈,以求歼灭宋军于运动之中。宋将韩琦闻夏军进攻,急忙集结数万兵力,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统率出击。临出发之前,韩琦安排战略部署,令任福等伺机破敌。任福、桑怿率轻骑数千从新壕出发,朱观、武英等为后继部队。宋军进至捺龙川时接到战报,说镇戎军西路都巡检常鼎等与夏军在张义堡南交战,遂转道南进,急忙赶去增援。夏军佯装败退,把牛、马、驼等丢弃在路边。宋军乘胜追击,任福、桑怿等离开辎重,轻装尾随并在好水川屯扎下来。任福、桑怿率领大军循川西行,正中夏军的调虎离山之计。至羊牧隆城东五里处,发现夏军结阵以待。桑怿欲前接战,见道旁放置数个银泥盒,内有动跃声。任福至将盒打开,百余只带哨家鸽自盒中飞起,这正是夏军发出的合击信号。宋军顿时阵列大乱,即遭夏骑冲击。夏军于山上居高临下,四面突击宋军。经过激战,任福与一万余名宋军将士战死,仅有一千余人逃脱。好水川之战对宋震动很大,从此采取守势,不敢轻易与西夏交战。这场战役元昊部署周密,选择便于隐蔽的山地,预先设伏,诱宋军就范;又以带哨的家鸽为夏军发出合击信号,突然袭击,一举获胜,成功地运用了“调虎离山”之计,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马燧智调田悦

唐德宗建中二年,河东节度使马燧打败了叛变的藩镇田悦。正好田悦的援兵赶到了,田悦势力再次振作。马燧和田悦分别驻军在洹河的两岸,田悦知道马燧的军粮不足,就坚守在军营中不出战。马燧命令军队造了三座可以横跨洹河的桥,每天前往田悦营前挑战,田悦怎么也不出战,只是埋伏了上万名将士,想偷袭马燧。马燧想出一个办法把田悦“调”出坚固的阵地。马燧下令军队半夜敲起战鼓,吹响号角,做出要进攻田悦的样子。然后大队人马却秘密出发,沿着洹河,直奔魏州。他对部下说:“等自己的敌人到来时,停下来布阵。”又命令留在原营中的一百名骑兵:“等自己的大队人马走后,偃旗息鼓,带着柴禾和火种,躲藏在三座桥下,等田悦的军队全部渡过洹河后,就烧掉这三座桥。”田悦看到马燧撤军,果然带着军队过河烧了马燧的营垒,同时敲着鼓呐喊着追赶马燧。马燧接到消息后,立即停止前进,先砍除前边的杂草树丛,开辟出一块一百步宽的空地,作为战场,又挑选五千名勇士在前边布阵。田悦的军队赶了十几里路到达阵地,他们手中的火把也灭了,士气也减弱了。马燧就发动猛烈的攻击,大败田悦的军队。田悦想回身逃跑,然而横跨洹河的三座桥都已被烧掉了,后退无路,溃不成军。士兵们为了逃生,争着往河里跳,淹死的人无法计算。马燧的成功不仅是调虎离山的应用,也有上屋抽梯的意思:引诱田悦过河,烧掉三座桥,等于引田悦上屋后抽去梯子。因此在军事谋略运用中,“调虎离山”与“上屋抽梯”是相互关联的战术。

灵感家首页灵感家经典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