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指桑骂槐。桑:桑树。槐:槐树。表面上指着桑树,实际上在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却骂另一个人。在军事中指用警告诱迫等暗示手段达到统领部下和树立威严的一种谋略。
原文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注释
大凌小:大,强大。小,弱小。凌,凌驾、控制。全句意为:势力强大的控制势力弱小的。警以诱之:警,警戒。这里是指使用警戒的方法。诱,诱导。全句意为:用警戒的方法进行诱导。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易·师·彖》:“师,众也;贞,正也。能从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专又何咎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军队是由为数众多的人组成的。人数众多,必是良莠不齐,必须以正道使之统一,方可称王于天下。以险毒之举使全军将士归之于正,乐于顺从,其结果必将是有利的而不会有过错。
译文
凭借强大的实力去控制弱小者,需要用警戒的方法去进行诱导。这就像师卦所说的:适当地运用刚猛阴毒的办法,可以赢得人们的归顺,获得最后的成功。
按语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注释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率,率领。数,一些,一批。未服者,还没有信服的人。全句意为:率领一批还没有信服你的人去与敌人作战。若策之不行:若,如果,假如。策,鞭策,可引伸为管制。全句意为:如果管制他们不住。暗警之:暗示地警戒他们。反诱:从反面进行诱导。以刚险驱之:刚险,刚猛险毒。驱,驱使,驱赶。全句意为:用刚猛险毒的手段去驱使他们。
译文
率领一批还没有信服你的人去与敌人作战,如果管制他们不住,用金钱财物去利诱他们,又反而引起他们的疑心,这时,你就应该故意造成一些失误,并以之去责备别人,借以暗示性地警戒那些不服管制的人。这种警戒是一种从反面进行诱导的方式。这是一种以刚猛险毒的手段驱使人们服从管制的谋略。有人说:这是一种调遣部将的方法。
传世典故
指桑骂槐,此计的比喻意义应从两方面广为理解。一是要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做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答,只说什么亲戚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负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不以为然。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斩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使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穰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用计锦囊
此计由一“指”一“骂”两个部分组成,按对象可以把“指”和“骂”分为四种:
一、实指实骂。所指的“桑”和“槐”都很具体,并且对它们采取了实实在在的惩治措施。
二、实指虚骂。所指的“桑”很具体,但所骂的“槐”并不具体。
三、虚指实骂。表面上所指的“桑”不具体,但暗里所要骂的“槐”却很具体。
四、虚指虚骂。何为“桑”,何为 “槐”,都不具体指明,只是抓一件事借题发挥。目的在于警戒众人。在面对众多下属的时候,为了统一组织内部的意志和行动,防止兵不服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出现,或在面对弱小敌人的时候,为了能不经直接的武力攻击就使其慑服,防止其伺机反抗,我们可在暗中借故对有关的人进行警告或采取适当强硬的态度加以诱迫。这是一种暗传信息,树立威信,统驭众人的心理策略。
含义
本计有以下三种含义:
一、杀鸡儆猴。这是通过惩罚一个人来吓唬其他人,以使其顺从的计策,这是通过处理小的来警戒大的。有时在 “士难诛尽”法不责众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处理一个来警戒众人,这就是杀一儆百的方法。杀鸡儆猴和杀一儆百都是间接警告,使其慑服的策略,其中一个杀其异类,一个杀其同类,而对要警戒的真正对象却不直接动手。
二、敲山震虎。用敲击山梁的办法来显示威风,进而震慑老虎,在这里敲山只是一种姿态,是在向老虎表示自己的强硬态度。敲山震虎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惩戒对象,但也暗示了有关的信息。这是一种不战而胜的策略,也同样起到间接警告的作用。
三、旁敲侧击。就是不直接了当地指明问题,而是绕个弯子,迂回地表达自己的责难或不满。之所以不直接对其发难,是因为某种条件限制,不能或者不便于公开“骂”,这时就使用这种隐蔽曲折,但又比较激烈的责骂方式。
对策
对付指桑骂槐之计,应注意以下防范对策:
一、认清虚实。了解对方的虚实,要通过详细的观察和研究,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绝不能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
二、联合众小。在对方的力量确实很强大,而自己一时无法与之对抗的情况下,摆脱困境的积极办法之一就是联合众小以抗一强。众多弱小者联合起来,如果进攻则会形成“好虎抵不住群狼”之势;如果防守,则会形成“法不治众”之势。
三、不为天下先。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指的是那些敢于第一个以身试法的人,要被当作“鸡”来“杀”。所以“不为天下先”乃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
四、支援“桑”树。“桑”树被骂时,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应千方百计地给予支援,使他能顶住对方的气势,不致产生更大的突破口。
用计范例
齐桓公问鼎中原
公元前679年,齐国大会诸侯于幽(今北京城西南),参加会盟的有:宋、鲁、陈、卫、郑、许诸国,齐的霸业初步奠定。这时,齐国称霸的主要对手就是楚国了。因而齐桓公与管仲商议争霸中原的对策。桓公想以“方伯”(即一方之长)的名义,号召诸侯起兵,共同伐楚。管仲说:“楚为南方大国,江汉一带以至南海,为它所有,因能励精图治,所以国富民安,僭号称王。周天子尚不能控制,如用诸侯的军队讨伐他,不是好的计谋。今天许多小国刚刚慑服于齐国,应当广积威德,不可动辄兴兵,使诸侯不为我用。等待楚国内乱,再借故讨伐,方为上策。”齐桓公一心想以军威提高霸主的地位,只是见管仲提出的意见有理,方才作罢。他沉思良久,又生一念:不如先讨伐齐国西南方的鄣国(在今山东平阴)。鄣国为姜太公的子孙,齐国亦是姜太公的后代,故管仲说:“鄣是小国,且又是太公的子孙,灭同姓,是为不义。”管仲想了一会又说:“鄣国与纪国毗邻,鄣是纪的附庸国。纪国在齐襄公时,已被攻灭,今可派王子成父率大军巡视纪城,表示将要加兵于鄣国的样子,鄣必畏惧而来降齐。是无灭亲之名,而有得地之实”齐桓公闻之大喜,于是按计行事。纪国与齐国九世有仇,两国交兵,由来已久。这次齐桓公因欲扩张土地,即命王子成父率三百乘战车,向纪城开进,目的在于:大军巡视纪国,降服鄣国。在纪城时,王子成父扬言:“今我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周天子对他尚且畏惧三分,言无不从。有些小国,还是一个同姓之国,处在齐的眼皮底下,竟敢目无桓公,如再不醒悟,大军到境,将要被踏成齑粉。”鄣国国君闻此言,忙召大臣商议对策: “今齐将王子成父,兵巡纪城,扬言灭鄣,如之奈何?”众大臣都是只顾家小,不管国亡的小人,就众口同声说道:“齐桓公创建霸业,中原大国尚且岁岁朝贡,我鄣国小城,若与它抗争,无异鸡蛋碰石头,不如请降,尚可保存宗庙,否则国灭人亡,望主公决策。”鄣侯无奈,只好叫人将国中地图绘就,土地、人口清册整理,一并送给桓公,表示愿意投降。齐桓公当然大喜,对众大臣说:“相国谋略,百无一失,真乃寡人之肱股,他的功劳可不小啊 25px; text-indent: 32px">先灭韩震慑六国
战国晚期,诸侯争雄,互相兼并。秦王嬴政采纳李斯的计谋,在六国中第一个灭亡韩国。李斯所用正是指桑骂槐之计,值得细细品味其中的微妙玄机。韩国是秦国近邻,国小势弱,常受秦国欺凌。为减轻来自秦国的军事压力,韩国就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工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关中修建一条三百多里长的大水渠,凿山开道,引泾水灌溉田地。韩国的原意是使秦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疲劳不堪,就腾不出手来向东征伐。秦国不知道其用心,认为这是增强关中经济实力的好主意,就接受了。但工程进行到一半,韩国的阴谋就被发觉。于是秦国一些守旧的宗室贵族,本来就对秦重用异国异姓的政策不满,就以水工郑国的事为借口说,其他国家人来到秦,都是为他们的君主做间谍的,请秦王下逐客令。秦王迫于压力,下了逐客令。这样,来自楚国上蔡的李斯也不得不打点行装归去,临走前写下著名的《谏逐客书》给秦王。秦王读后,立刻改变了主意,取消逐客令,追回已经上路离开秦国的李斯,并让他官复原职。一场因修渠引起的逐客风波平息了。而郑国渠的完工,不仅未能“疲秦”,反而增强了其经济实力,把平定六国提上了日程。李斯提出平定六国需要选择弱点,正面突破,先灭韩国,再灭两翼,最后灭齐,所以首先应以韩国为突破口。他分析了六国的地理位置和实力状况,认为韩国地处天下之中,又正当秦军东向之路,韩国国势弱小,如作突破口,这一炮容易打响。第一炮打响,不但可振军威,而且敲山震虎,可从心理上慑服其他五国。于是秦军向韩国边境进击,使韩王极度恐慌。韩王眼见秦国的大军压境,无计可施,只得交出传国玉玺,向秦国称臣归属。三年以后,秦又借口韩国背叛,向其全面进攻,韩在六国中第一个被灭亡,李斯的战略首举成功。接着,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由近到远,各个击破,如蚕食叶,赵、魏、楚、燕、齐五国也先后灭亡。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李斯提出首先灭韩国,是深谙指桑骂槐之妙用的。在兼并战争中大凌小,强凌弱,秦强韩弱,第一炮容易打响,这不但振奋军威,而且从心理上慑服其他五国,这就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而且在进行中,警而诱之,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又制造事端,借口韩国背叛,一举歼灭韩国。李斯在这里把指桑骂槐之计,发挥得淋漓尽致。
先树威信严军纪
汉时的韩信,出身寒微,自得刘邦筑坛拜将,为一班老臣武将所轻视。他上台后,为树立威信制定了严格的军纪。一天,集合操演,限五更时分全体要到齐。点名完毕,有监军殷盖未到,韩信亦不追问,开始演习。时至中午,殷盖方从营外而来,到了辕门,想进去,守门的连忙拒绝,说:“元帅已演习半天了,没有命令,不敢放人进去”殷盖大怒,说:“什么元帅不元帅?正是小人得志乱施乱为”不久,传令兵将殷盖请进,见了韩信,殷盖只把两手一拱,尚有余怒。韩信问:“军有禁令,汉王亦有手谕,你身为监军,为何迟到?”转问司晨官:“现在什么时候?”“已过中午了”司晨官答。“早已三令五申,限卯时齐集,你却过了六七个钟头才来,显然蔑视军令,依法当斩”韩信严肃地对殷盖说。殷盖不以为意,还强横争辩,把韩信不放在眼里。韩信大怒,喝叫左右把他绑起来,跪于帐前,数其罪说:“你身为大将,岂不闻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当临敌杀伐,则忘其身?你以身许国,岂还念及父子亲戚?”召军政司问:“殷盖违令,罪在哪一条? ”曹参高声说: “与军约会,期而后至,得慢军之罪,当斩”殷盖这时才知闯了祸,吓得魂不附体,急以目视樊哙,求他讲情,但樊哙也出不得声,又离不得营,只是跌脚空焦急。辕门外有人知道了这个消息,飞马报告汉王刘邦,刘邦也大吃一惊,急使郦生持手书去求情。郦生带了随从,飞一般到了辕门,正见殷盖跪在地上,等候行刑,乃高叫:“有汉王手谕,且刀下留人”两骑闯入了军营,被守门军士拦住,解往见韩信,韩信说:“军中不准驰骤,郦大夫素熟兵法,为何故犯军令?”郦生说:“是奉汉王命来的”韩说完,问军正司。“郦大夫该当何罪?”“军法有驰骤军中者,得轻军之罪,当斩首以示三军”韩信说:“既然有王旨在身,故免本身之死,但要斩马夫,以彰军令”不一会儿,殷盖和马夫被处斩了。韩信运用指桑骂槐的计谋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从此,各将士不敢轻视他,军中军纪肃然。
金太祖指桑骂槐激将士
公元12世纪,金人在东北一带兴盛起来。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兵攻占了辽国后方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闻听大惊,忙从对宋前线回到后方,调集了七十万大军向金兵压过去。金人势单力薄,形势十分危急。
金太祖得知后,急忙召集部将商量对策。由于力量对比悬殊,众将觉得压力很大,取胜把握不大,都面露难色。太祖见此,为了扭转气氛,激励士气,运用起“哀兵”之谋。他抽出腰中短剑,在自己的脸上乱比划一气,仰望天空,痛哭流涕,说:“我们不堪忍受辽人压榨欺侮,所以起兵造反,谋图建立基业,自立一国,使我族人变奴隶为主人。哪知此举却惹得辽人倾全力来对付我们。情势如此危急,生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动员全族人,同心合力,携手作战,死拼出一条出路,或许可转败为胜;一条是众人杀了我全家老小,把造反罪名推到我身上,然后去乞求辽人开恩,或许可转祸为福。何去何从,请大家定夺。”各部首领见完颜血泪纵横,悲愤交集,也动了感情,心想:起兵反辽,是大家的主意,怎能让他一人顶罪?再说,即使杀了完颜阿骨打去乞求,也未必能得到辽人的原谅,同样落个可悲的下场,倒不如拼全力搏一次,或许可求一条生路。于是大家齐声说:“我们起兵,为的是我族的独立,大家都是自愿的。事已至此,只有决一死战。我们愿听从您的指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金太祖在此用的正是指桑骂槐之计,“桑”是他自己,“槐”则是他企图拉拢的将士与部属。此时,槐与桑的命运是一样的。他故意将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并把预见的后果一一列举,并表现出勇于承担责任的样子,其目的正是为了刺激手下的大臣们,让他们由此及彼想到做亡国奴的下场是多么可悲。金太祖一看自己的 “指桑骂槐”果然起了作用,十分高兴,与众部首领商量了作战部署。大家一心对敌,奋力拼杀,终于以少胜多,击败了辽军,为日后金灭辽打下了基础。
海瑞智惩胡公子
明朝嘉靖年间,奸臣严嵩执掌朝政,把其亲信胡宗宪安插在浙江府任总督。胡公子依仗老子的权势,横行霸道,作威作福。一天,胡公子携人出游,路过淳安驿站,嫌驿站对他一伙招待不好,便挑剔毛病,指挥随从把驿站管事捆绑起来,倒吊在树上进行鞭打。站役们慌忙跑到县衙禀告知县海瑞。海瑞闻讯义愤填膺,决定严加惩办,可是转而一想,胡公子的老子是本省总督,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惩处了胡公子,胡总督会认为本官打狗欺主。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既能严惩胡公子,又顺便震慑一下飞扬跋扈、为非作歹的官宦子弟们。
于是,海瑞带着衙役匆匆赶到驿站,见那花花公子正在树荫下指手划脚骂人打人,就喝令衙役:“给我把恶棍拿下,严加惩处”胡公子嚣张地大喊大叫:“本公子是堂堂胡总督的儿子,你们要干什么?”海瑞以真当假,说道:“哪里冒出来的恶棍狗胆包天竟敢冒充胡总督的儿子,败坏胡总督的名声上次总督大人到此巡视时,再三嘱咐我们,要禁止铺张浪费,招待过往官员务必节俭,总督大人真是一个体恤民情的好官,而你这个花花公子带着这么多行李,这么多银子,横行霸道,花天酒地,还行凶打人,一点也不像是总督的公子,分明是冒牌货”随从奴仆再三解释:“他真是胡公子呀”衙役们上前就打嘴巴,骂道:“看你们还敢冒充胡公子”打得谁也不敢作声了,又把胡公子掀翻杖责数十,直打得胡公子再也不敢坚持说他是胡公子了,而改口说自己是张三,是打着胡公子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海瑞叫师爷详细录下“张三”的口供,然后给胡总督写了一封信,写道:“总督大人:某日,一伙恶棍,为首者张三,冒充令郎胡公子,四处诈骗银物,闯进驿站,强索酒肉食物,殴打驿站吏员,报到本官,一审结案,案犯供认如实,今将人犯和口供以及赃物一并押解赴省。”胡宗宪总督接到海瑞的信拆封阅后,又见儿子那副狼狈相,弄得哭笑不得,只好把押解公子的衙役打发回县,心中有苦难言。海瑞巧施计谋,不仅严惩了作恶者,而且使其后台无法责难自己。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用,令当时的纨绔子弟们闻之色变,再也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胡作非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