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计 空城计

题解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兵出城与敌对抗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敞开城门,以引起敌方由此产生怀疑,怕城内有埋伏,就会犹豫不前。在军事上指在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情况下,力弱的一方故意显示自己虚弱不设防的弱处,让敌人反以为自己有准备,而不敢贸然进攻,从而度过难关的一种计谋。

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注释

虚者虚之:第一个虚字,空虚,与实相对,指军事力量不敌对方。第二个虚字,动词,显示虚弱的样子。全句意为:劣势的军队面临强敌,故意显示虚弱。疑中生疑:第一个疑字,可疑的形势。第二个疑字,怀疑。意为面对可疑的形势更产生了怀疑。刚柔之际:这里是指敌我双方悬殊的时刻。奇而复奇:奇妙之中更加奇妙。

译文

本来兵力空虚,又故意把空虚的样子显示在敌人面前,使敌人不知底细,怀疑我有实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采用这种计谋,显得更加奇妙。

按语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惧。以张守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曰:“彼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至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

注释

兵无常势:用兵没有固定的方式。《孙子·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吐蕃:唐时国名,属藏族。瓜州:今甘肃安西县。王君焕:唐代瓜州常乐人。字威明,开元中为河西陇右节度使,由于击败吐蕃有功,升大将军。后吐蕃攻陷瓜州,回纥等部叛乱,君焕战死。河西:唐代方镇,在甘肃武威,相当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张守:唐代陕西人,开元中为瓜州刺史,因功官至辅国大将军。版干裁立:版,夹板。干,筑土墙时,两个板子相夹,当中填土,用杵舂坚实。干就是筑墙所用夹板两头所立的木桩。裁,通假字,同才。裁立,刚刚安好。

译文

用兵常常是虚虚实实,没有固定的方式。本来处于劣势,更把自己虚弱的样子显示给敌方。自从诸葛亮以来,运用这条计谋的人为数不少。如唐玄宗时(公元727年),吐蕃人攻陷了瓜州,守将王君焕战死;河西一带老百姓非常震惊。朝廷派张守为瓜州刺史。张守率领市民修复城墙,刚立好夯实的筑墙,敌人突然来进攻,城中没有防御的器械,市民们大惊失色,面面相觑,毫无斗志。守说:“敌众我寡,战争创伤还没有修复,不能用利箭、擂石与敌人对抗,必须用智谋对付敌人。”就在城墙上摆好酒席,与将士们饮酒作乐。吐蕃兵马见了,怀疑城中有伏兵,不敢进攻,便撤退了。

传世典故

“空城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十五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余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把四个城门大开,每个城门用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魏兵到来时,不可擅动,我自有办法。”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二十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充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斗的紧急关头和某方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用计锦囊

在敌强我弱,形势突然紧急,间不容发的情况下,为了使敌人的攻势停止或落空,以争取寻找机会的时间,便把本来实力的空虚,故意用更加空虚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对这种夸大了的公开情况发生怀疑,并作出相反的判断,因而不敢贸然采取行动。这是一种疑敌缓兵的心理战谋略。

空城计的决窍是:实力空虚再显示空虚而没有防守,使敌人疑上加疑,在敌众我寡的紧急关头大胆运用这种策略,会更显得奇之又奇,使敌人犹豫不决。古人用兵,讲究的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逆反用计,空城计却打破了这种常规用计格局,以“虚者虚之”对待,使用计虚虚实实变幻无穷。

含义

本计包含两个含义:

一、虚而虚之。本来是空虚的,还要显现出更加空虚的样子来。“虚而虚之”的目的是使敌人“疑中生疑”。一般地说双方交战,总是要互相隐瞒真实情况,所谓“兵不厌诈”,即使遇到正常情况,也要反复地进行分析研究,不能完全凭自己的直觉,随便做出判断。除了要进行正面的分析外,还要进行反面的分析,这就是所谓的“疑中生疑”,便会使之狐疑不决,甚至惊恐万端。

二、实而虚之。本来是实的,却故意装作虚使敌人误以我为虚。例如,我们本来实力比较强大,但是却要千方百计地把这些力量隐蔽起来,而故意表现出弱小的样子;故意给敌人留出欲乘之隙。要实而示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诱敌深入。二是韬晦之计。为了更大或者是更远的目的,暂时隐蔽起自己的实力和锋芒。这种暂时的隐藏是为了等待时机,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动突然进攻,使对方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对策

防范空城计,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要全面分析。例如:敌人所守的是一座孤城,四外又是空旷的原野,不可能埋伏军队,这样就可根据该城的大小,判断出其最多所能埋伏的军队。如果敌人在城内即使有埋伏,其数量也有限,那么就不必为他的空城计而犹豫。

二、要耐心等候。经反复试探之后,仍不能做出判断的话,可以采用在 “空城”之外,耐心等候,静观变化的方法来探其虚实。只要我们在“城外”将其困住,不去主动直接攻城,在这种不攻也不撤的相持状态下,不论是虚是实,敌人都会自己暴露出来。

三、要调虎离山。“空城计”主要是通过隐蔽来达到欺骗的目的,而隐蔽又主要靠“城”这个必要条件,所以要破解敌人的“空城计”,就要把敌人与其所据守之“城”分离开来。将敌人与其“城”分离开来的最好办法就是 “调虎离山”之计,一旦敌人失去“城”这个特殊的环境与条件,他的虚实也就暴露出来。

用计范例

叔詹空城退楚军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郑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做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楚军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了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于是按兵不动,先进城探听虚实。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这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李广智退匈奴兵

汉景帝时,李广在上谷郡担任太守。上谷郡位于汉朝北部,与匈奴相毗连。匈奴和李广几乎三天两头打仗。李广每次都亲临战阵,经受了许多风险。一天,李广为追赶几个匈奴兵进入了匈奴领地,突然发现前面尘土飞扬,原来是匈奴的大队骑兵,有好几千人。这时,匈奴骑兵也发现了李广。李广的一百多名骑兵见大敌当前,神色紧张。他们都想调转马头,赶快撤退。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李广沉着镇定。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自己已经远离大营几十里,身边又只有一百多名骑兵,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下去采用“空城计”的计谋,利用匈奴的错觉,让匈奴相信这一百多人确实是诱兵。这样,匈奴就不敢发动进攻。于是,李广命令士兵继续前进。当他们走到离匈奴阵地只有两里的时候,这才停下来。接着,李广又命令他们都下了马,并卸下马鞍。这样,一边是兵力占着绝对优势、严阵以待的几千匈奴铁骑,一边是下马解鞍、放松戒备的一百多个汉朝骑兵。果然,兵强马壮、英勇善战的匈奴骑兵,因为错把李广等人当成了诱兵,害怕中汉军的埋伏,不敢进攻;李广也巧妙地利用匈奴的错觉,冒险坚守自己的阵地。过了一会儿,一个骑着白马的匈奴头目到阵前监护匈奴骑兵,李广见了,立即跨上战马,带领十几名骑兵,冲上前去,射杀了那位“白马将军”。然后又从从容容地回到原地,解下马鞍,让大家把马放了,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休息。这时,天色渐晚,夜幕徐徐降临。匈奴骑兵对李广一行的举动始终觉得神秘莫测,一直没敢贸然进攻。到午夜时分,他们唯恐受到汉朝伏军的袭击,便趁着夜色全部退走了。第二天凌晨,李广见对面山坡上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这才带着那一百多名骑兵平安地返回大营。这段巧计退敌的故事,充分表现了李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和随机应变的军事才能。在匈奴稳操胜算、汉军危在旦夕的不利情况下,李广不仅看到了匈奴骑兵在兵力上的优势,而且准确地掌握了匈奴骑兵的心理变化,并靠着自己的正确指挥和布置,运用空城计迷惑了对方,保存了自己,不费一兵一卒,就顺利地渡过了危难关头。

宗泽沉着守汴京

北宋靖康元年,金军攻克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将徽、钦二帝俘虏而去。第二年宋高宗赵构即位,史称南宋。赵构起用主战派将领,收复了汴京,并任命将军宗泽为汴京留守。这一年的十月,金军再次南下,赵构仓皇逃至扬州,将汴京城留给了宗泽。金军在迅速占领秦州(今甘肃天水)至青州(今山东北部)一线的许多重镇后,兵临汴京城下。但见城头旌旗猎猎,而城内却毫无战争的景象:做生意的做生意,娶媳妇的娶媳妇,大街小巷,人来人往,一派承平景象。金军统帅疑心顿起,认为城内有诈,下令暂缓攻城。原来,金军逼近汴京的消息传到汴京后,汴京上下人心惶惶,宗泽的僚属们也都沉不住气了,但又不见宗泽的身影,只好相约去宗泽府邸找宗泽探察虚实。不料,入府一看,宗泽正在跟一位客人下围棋,那种专注神情,仿佛压根儿不知道金人打来一样。众人大惑不解,连连向宗泽报警。宗泽笑道:“我们收复汴京后,招募了众多抗金义士,在汴京城外修筑了二十四座堡垒,沿护城河构筑了坚固的保垒群,还制造了一千多辆决胜战车,足可与金军决一死战。眼下敌军来势汹汹,兵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敌我尚未短兵相接,诸位就这样慌乱,士兵和百姓们该会怎样想呢?”众僚属被宗泽说得面红耳赤。按照宗泽的布置,僚属们一个个领命而去。于是,金军在列阵于汴京城外时,看到了上述反常现象。金军按兵不动,派出间谍四处侦察,但不待他们把情况摸清楚,到了第三天,驻扎在城外的一支宋军在统制刘衍率领下,擂响战鼓,冲入了金营。金军没想到宋军竟敢首先发动进攻,急忙上马迎战。这时,城楼上的宗泽一面击鼓助威,一面向早已埋伏在金军后翼的宋军发出出击信号。金军遭到前后夹击,顿时大乱,抛下大量辎重和沿途掠夺来的财物,向北逃去。自此以后,金军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敢再犯汴京。

灵感家首页灵感家经典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