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渝中区大坪正街,很容易看见路边房子上的一个招牌:难觅物品商店,解决你“买不到”的困难。据记者了解,这个商店已经开了5年,店主郑先生已经从单纯的卖产品转型成为卖信息,找到了自己的创富之路。
运行模式
难觅物品店帮人找东西
手表对讲机、3个指头的钓鱼手套……难觅物品商店曾经销售的是这些稀奇古怪的商品。与一般商店不同的是,店内没有库存,所有货物都是通过图片展示,购买都要预订。而该店最有特色的业务是代为寻找:顾客如果有什么想买又买不到的商品,可以向店方说明请他帮你寻找。一般寻找期限为20天,如果找到了,将按比例收取一定的费用。商店的老板名叫郑向宏,他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帮助顾客找寻需要的商品,其实提供的就是一种带有中介性质的服务,收取的费用也类似于中介劳务费。
发现商机
一句话引发创业灵感
郑向宏曾是一名技术工人,1997年辞职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当过保险公司营业员,也办过养鸡场,结果因对市场预测不准,亏了二十多万。
当郑向宏正在苦思出路的时候,一句话带给了他创业的灵感。2002年的一天,郑向宏到朋友家做客,闲聊间,朋友抱怨说女儿正在备战中考,但楼下那些麻将馆噪音太大,吵得她睡不着觉,朋友找遍重庆城,却买不到一个防噪音耳塞。朋友的抱怨,让郑向宏灵光一闪:帮别人买市面上买不到的商品,这其中有商机!
经营状况
开业10个月赚了3万元
2002年年底,郑向宏正式挂出了难觅物品商店的招牌,第一个月他就接到了几十宗业务,其中90%都满足了顾客的需要。“其实我并不是神通广大。”郑向宏透露说,很大程度上他是在借用当初在保险公司时建立的人脉资源。前几年重庆的商品流通还不算发达,一些商品,比如小孩尿床后会自动报警的尿湿报警器等,在重庆很难买到,但在沿海城市却并不新鲜,他就是通过在外地的朋友、熟人找到货源的。几年下来,他积累了不少客户和厂商资源,联系人名单足足记了6个笔记本。由于找准了市场,难觅物品商店很快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达2万余元。开业仅10个月,纯收入就达到了3万多元。
应对变化
由卖商品转型成卖信息
由于现在的商品日益丰富,加之更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郑向宏也开始了转型。据悉,以前帮顾客找到一种难觅商品后,郑向宏一般都会顺势成为该商品的重庆代理。而现在他已逐步减少代理,主要精力都放在为顾客提供信息上。他称,现在的主要客户是一些中小私营企业主,他主要为这些人寻找适合投资的新产品等信息,如果他推荐的项目被采用,一次就能收到数千元的报酬。近期他就为梁平和江津的两个老板找到了一个民族工艺品的生产项目。此外,他仍然提供“代为寻找”的服务,但是商品已从日用品向收藏品、艺术品或者已经退出市场的稀有物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