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一幅杰作,这幅著名的壁画现存于意大利圣玛丽亚修道院的餐厅中。在《圣经》中这样记载:耶稣来到耶路撒冷传教,遭到犹太教当局及法利赛人的仇视。他们用30块银钱买通了十二宗徒中的犹大,准备捉拿耶稣。耶稣和十二使徒一同晚餐,时间到了,耶稣知道,使徒们也知逍,这晚餐也许是最后的一餐了。耶稣说:“我告诉你们真理,你们中间的一个人会出卖我。人类的儿子,将如预定的一般离开世界。但把人类的儿子卖掉的人要获得罪谴,他还是不要诞生的好。”众使徒们突然惶恐起来,有人忿怒,有人怀疑,有人惊愕,有人表白,有人询问……互相发誓指正。犹大说:“是我吗?我主? ”耶稣答道:“你自己说了。”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达·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达·芬奇,达·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达·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达·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达·芬奇的作品的。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最后的晚餐》表现的正是此时此刻的场景,特殊的时刻、各个人物激烈的内心活动表现在画面上,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强烈的对比。在光线上,是明与喑的对比,图中十三个人只有犹大一人的脸在暗处,更显出他的阴险与卑鄙;在势态上,是静与动的对比,耶稣的安详镇静胜过了宗徒们的激动与惶恐,更衬托出耶稣的崇高心理状态;在内心刻画上,则是善良与邪恶的对比,耶稣的坦然与宽大表现了他人格的伟大,而犹大的故作镇静更使人感到他的诡诈与可憎。达·芬奇说:“一张人物画,或其他形式的人物表现,应该做到使人一看就很容易地从他们的姿势中察觉到他们的思想……就好像一个聋子看人讲话,虽说他听不见,但依然可以从说话人说话的动作姿态中揣度出他们讨论的主题。”如同《蒙娜丽莎》一样,这幅作品也是历经四年完成,达·芬奇对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性格都做了极为深刻的分析研究,从而可以酣畅淋漓地表现这一场景。整幅画面,如同一幕矛盾更迭、尖锐集中的活生生的戏剧表演现场。
在构图上,达·芬奇摆脱了以往耶稣与教徒围桌而作的构图,大胆地让人物全部面向观者,一字摆开。耶稣坐在正中,十二宗徒分成四组分别坐在耶稣的两边。耶稣的头部正受到背后窗户亮光的衬托,格外突出。各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但由于人体的倾斜和手臂的穿插而互相呼应,使画面在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又有统一,避免了构图的单调与绝对对称。
达·芬奇曾说:“由你的判断或者别人的判断,使你发现你的作品中有何缺点,你应当及时改正,而不应当把这样一件作品陈列在公众面前。你绝不要想在别的作品中再行改正而宽恕了自己。绘画并不像音乐般隐灭,你的画将永远在那里证明你的愚蠢。”或许正是这种严谨的意识、坚强的意志、对于荣誉与尊严的顾虑,使得达·芬奇的作品永垂艺术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