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创作于1937年,取材于二战时期纳粹轰炸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然而此画的对现实的表现,有别于传统在于它的象征性。毕加索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的左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空炸中受难逃生者的真实写照。
在画面正中央,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金字塔式的构图);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方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整幅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每一段都有重点: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以及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充满恐惧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人;第四段,绝望伸臂的男子。毕加索将一个个充满动感、刺激、夸张、变形的形象,组织得统一有序——多变的细节中突出了重点。画面的表现上,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颜色仅限于黑、白、灰,呈现出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张《格尔尼卡》的印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印品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厉地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