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女子 1937布面油画60.8厘米×50厘米英国伦敦塔特陈列馆收藏 毕加索作品赏析
这幅画刻画了一位极其悲伤的女人,悲凄的命运和感情由粗放的颜色和劲利的笔触反映出来。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杂乱无章,支离颠倒,具有常人难以理喻的特点。这幅人物画是毕加索不朽巨作之一,女人脸部扭曲和断裂的方式是立体派手法的一个发展。
《哭泣的女子》是毕加索于现代派艺术中最具先验性效应和性格特征的杰出肖像作品,是立体派理念的一个发展,他在艺术里果断地把丑化为美,同时又在现实中义无反顾地使美向丑沉沦。《哭泣的女子》,也是毕加索后期畸形女人作品中最动人的一幅。有人说,他把自己给了魔鬼,把画笔给了上帝,而对于这一幅作品,他把痛苦给了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朵拉·玛尔。毕加索仅以一些散乱而紧凑的线条、剧烈变化着的粗犷的颜色和挺直有力的笔触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女人的面部因无法控制的情绪而痉挛,悲愤的大眼和前额颠倒支离,眼睫毛是齿轮般的,眉毛是倒悬的锯齿般的,特别是那引人注目的嘴唇和牙齿之间凄凉的蓝白色域上,由于悲伤而破碎;她面色忽黄忽紫,浸透着墨绿的苦涩;她长着钢丝般的头发,头顶的帽子红得让人心焦;她用手撕着自己的脸,泪如雨注,声嘶力竭地放声大哭,哭得使人心烦意乱。扭曲和断裂的,不只是一种线条的表现方式,更是极度痛苦的心灵。
画面上的多拉,眉睫如钢刷,眼冒寒星,泪雨直下。面部色彩黄绿对半夹着片紫,以示血脉贲张,个性冷暖无常。她唇齿区间蓝白惨淡,一手抓着腮帮。而造型多用直线,棱角分明,极显肌肉的僵硬和情绪的张力。伤心极度的多拉被折磨到精神失常,却成就了这幅世界名画。当毕加索厌倦了她的哭泣,那先前的美人就成了后来的“人模鬼样”。
这个哭泣的女人,名叫多拉·玛尔的女子,一位来自南斯拉夫的颇有成就的摄影艺术家。1936年,她在将近30岁的年纪邂逅55岁的大师毕加索,此后至1946年近十年的时光里,她是大师最钟爱的情人。毕加索视她为自己贴身的缪斯,并放心地要她保护自己的作品。但是,临到最后,毕加索对这段10年的感情的评价是:除了哭泣,他对她实在无所记忆。在玛尔与毕加索相处10年的最后3年,在一个恼人的春天,楚楚动人的女画家费朗西丝·吉诺主动向大师献上“第五个春天”,并成了大师画幅上的女神。玛尔起初佯装不知,继而隐忍,后来偷偷地哭泣,最后,来自内心的巨大的情感反差使她不能自已,她似乎忍无可忍,她决心要拼命夺回世界上最具私有性、不能分享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