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与哲学

[教育的发展、大学]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市民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城市生活中也需要大量书记员、公证人、律师等具有文化的自由职业者。原有的教会学校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需求。12世纪开始,除教会学校外,又出现了许多城市学校。城市里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业塾师阶层。著名思想家、神学家阿伯拉尔和伦巴德等人即属第一代职业塾师。他们以教育为业,取食束修为生。大量职业塾师的存在,促进了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发展。12世纪后,夏特尔、巴黎、朗城、兰斯、图尔、奥尔良等城市都是驰名法国的教育中心。城市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批中世纪的大学。

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典范是巴黎大学。12世纪下半叶,巴黎聚集了大批教师和学生。教师结成同业公会。1174年罗马教皇予以承认,并授予它某些特权。1200年国王腓力二世颁发特许状,巴黎大学正式诞生。1208年以后称为 “大学”。巴黎大学形成后仍处在巴黎地方当局和主教权力之下,但师生不断斗争,要求自治权。1229年,大学的师生为此宣布举行6年的罢课。1231年在罗马教皇的干预下,大学最终得到了行政上和司法上的独立管辖权。根据学科的不同,1219年后巴黎大学开始分“系”,主要有神学、法学、文艺和医学四个学科。文艺学科是普通科,教师和学生最多,主要学习七艺,都用拉丁文讲授,通过公开答辩,学生毕业时得学士学位,然后经两年的辅助学习,取得从事教育的资格,得到硕士学位。神学、法学、医学学科的学生通常是在文学学科毕业后再行深造,毕业后得博士学位。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课和学生记笔记、举行辩论会,提倡自由讨论。当时,书籍誊写在羊皮上,价格昂贵,学生买不起,只有靠心记、背诵和讨论。巴黎大学的师生来自西欧各国。开始学生或住在小客栈里,或租用教师的房子,有的夜宿在教堂屋檐下。随着学生数量增多,1180年后开始建立供学生膳宿的住所,同时也是读书、讲学的地方,称为“学院”。路易九世的宠臣索邦为神学院的学生建立一处寓所,命名为“索邦”,成为后来神学院的中心。13世纪,在法国其它不少城市也兴起了大学。其中著名的图卢兹大学以神学见长,蒙彼利埃和奥尔良两所大学则主要研习法律,他们采纳意大利的学研究方法,主要对法学文献作注释和评论①。13—14世纪,在法国共有十几所大学,都成为文化发展的中心。

[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在本质上是基督教神学,它论述的内容和论证依据都是《圣经》和基督教教义。论证的方法是首先从《圣经》和教父们的著作中引经据典,再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作概念分析来证明自己,反驳对方。经院哲学讨论的内容脱离实际,研究方法流于形式主义,空洞烦琐,故也称“烦琐哲学”。

经院哲学内部分为唯名论和唯实论两派。10至14世纪这两派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和斗争。“一般”与“个别”哪个是实在的问题,是两派理论斗争的主要问题。唯实论者认为,“一般”是唯一的实在,“个别”或“特殊”只是幻影。在他们看来,愈普遍的东西愈实在,上帝作为最普遍的存在,具有最完全的实在性。而唯名论者却相反,认为“个别”是唯一的实在,“一般”或“共相”只是个名词。在这两派争论中,涌现出不少法国籍的著名经院哲学家,如唯名论的思想家洛色林、阿伯拉尔、普瓦蒂埃的吉尔伯特、萨利斯堡的约翰及唯实论者圣·伯纳德等人。而且,其他一些经院哲学大师如托马斯·阿奎那、罗哲尔·培根、邓司·司各脱等人都曾在巴黎求学或任教,接受了法国思想家的影响,因此,法国对于西欧经院哲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洛色林和阿伯拉尔是法国最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洛色林(约1050— 1112),生于康边,曾在布列塔尼等地讲学。后因发表异端理论而屡遭迫害,被迫逃往英国和罗马等地避难。在与唯实论者论战中,洛色林指出,只有“个别的事物”才具有实在性,“一般”概念或“共相”只是“名词”,甚至只是在发生声音时才存在的声音的颤动,没有实在性。从唯名论观点出发,洛色林对“三位一体”等宗教教义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为,既然“一般”只是嗓子的响声,那么教会、教义都不过是这类响声或名词,不是真实的存在。

他特别指出,“三位一体”也是个名词,三位是“三”,不可能是一体,只有圣父、圣子、圣灵的个别存在才是实在的,实质上否定了基督教的一神论,他的理论被称作“三神论”。在1092年的兰斯宗教会议上,洛色林的理论被控为异端,他的著作也大部分被烧毁,留至现在的仅有一封他给阿伯拉尔论三位一体的信件。

阿伯拉尔(1079—1142),是洛色林的学生,是12世纪西欧最有名的学者。在哲学上,他是唯名论者。他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但个别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经过理智的抽象而形成共相,共相是人们心中的概念,因此阿伯拉尔的唯名论又称“概念论”。

与唯实物者“先相信而后理解”的理论相反,阿伯拉尔提出“先理解而后信仰”、“信仰必须建立在人类理智上”。他的有名著作《是与否》搜集了在158个重大神学问题上不同观点的争论,以启迪人们的思想。他提倡怀疑精神,认为“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坚持和经常的怀疑”。

“由于怀疑,我们就验证,由于验证,我们就获得真理”。他的怀疑精神首先对准了教会权威,公开提出,“教父们会有错误是毫无疑问的”,对于他们的著作,“要有充分的自由进行批判,而没有不加怀疑地接受的义务,否则一切研究的道路都要被阻塞”。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过阿伯拉尔反神学的精神,指出:“他的主要的东西——不是理论本身,而是对教会权威的抵抗,⋯⋯对盲目信仰进行永不松懈的斗争①。阿伯拉尔的怀疑论对后世法国思想文化有很深的影响。阿伯拉尔的学说触犯了教会权威。1122年苏瓦松宗教会议宣判焚其著作,1140年教会又判处阿伯拉尔死刑,1142年阿伯拉尔死于流放中。

[从罗曼语到法语]日耳曼人征服了高卢,但他们的文化发展水平低于高卢人。最终他们不得不接受高卢的文化,包括高卢人的语言。当然,日耳曼人在语言上也有自己的贡献,为高卢语言增添了许多日耳曼语词汇。

在日耳曼人征服时,高卢居民的语言是民间使用的俗拉丁,它是下层民众的语言,与古典拉丁语相比,更简便,不太受文法的严格限制。而后俗拉丁语逐渐蜕化,掺杂了一些日耳曼语词汇,这种文字被称为罗曼语。到8世纪时,罗曼语成为大众语言,842年秃头查理与日耳曼路易联盟,对抗长兄罗退耳,在斯特拉斯堡宣誓,秃头查理军队的誓词便是用罗曼语写成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均源自罗曼语,属罗曼语系。

法语是法兰西岛的语言,它发展成为法国民族语言是15、16世纪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它只是法国各地方言中的一种。法国幅员广阔,各地居民种族构成和文化源流不同,在当时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情况下,各个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就全国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系统,即南方的朗格多克语和北方的朗格多依语,朗格多克语之中包括普罗旺斯语、朗格多克语、多菲内语、奥弗涅语、里摩日语等等,朗格多依语中主要有皮卡尔迪语,勃艮第语、诺曼底语、普瓦图语和法兰西岛语。此外,尚有非罗曼语系的巴斯克语、加斯孔语等等。14、15世纪,随着王权的增强,王室领地的扩大,法兰西岛逐渐成为整个法国政治生活的中心,随之,法兰西岛的语言——法语,也具有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它行于愈来愈多的地区,逐渐成为民族语言。各地的语言或被淘汰,或慢慢降到方言的地位。但语言的多样性仍是很长时期内法国文化的一个特征,直到19世纪中叶,在法国仍有1/4的人不讲法语,而另有1/4人口把它当作第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