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7 世纪的思想和文化

〔笛卡尔和伽桑第〕17世纪的法国是唯理论的发源地,这一新哲学流派的创始人是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笛卡尔哲学对欧洲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出身“穿袍贵族”家庭,曾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过欧洲三十年战争,漫游过许多国家,1629年后隐居荷兰,潜心著述。

1649年应瑞典女王之聘赴斯德哥尔摩,次年病逝。重要著作有《方法论》、 《形而上学的沉思》和《哲学原理》等。

笛卡尔提倡理性,反对经院哲学的信仰主义,认为人人都有理性,应该运用理性对以往的各种知识进行大胆的、普遍的怀疑,用“理性”的尺度审查以往的一切知识。他提出的基本命题“我思,故我在”的基本点是怀疑,是对基督教及经院哲学的蔑视和反抗,是要求思想自由的呼声。笛卡尔用怀疑主义作为武器向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开战,以人类理性代替宗教信仰,具有反封建神学的进步意义。

笛卡尔把他的哲学分为两部分:“物理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

(世界观体系)。在“物理学”中他提出了许多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机械唯物论思想。他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性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笛卡尔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在物理学上他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创立者,在数学方面他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在心理学、生理学等领域他也做出了重大建树。笛卡尔的思想在17世纪上半叶欧洲科学技术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却走向唯心主义。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时,他是一个二元论者。他认为精神与物质彼此独立、互不依赖、互不影响。在认识论上他是唯理论者,提倡理性,提倡演绎方法,但他把理性看作“天赋观念”,排斥感觉经验,滑向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笛卡尔的哲学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既反对封建制度、又软弱动摇、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两面性。

对笛卡尔的唯心主义观点首先发起批判的是同时代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第(1592—1655)。伽桑第的主要著作有《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和《伊壁鸠鲁哲学体系》等等。在政治上,伽桑第赞同社会契约论和自然权利说,认为社会和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而产生的,人民一旦把权力交给君主,就应该拥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如果君主专横暴虐,滥用法律,人民有权撤换他。在哲学方面,伽桑第基本上是一个唯物论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万物皆由原子构成,运动是万物之本性。

在认识论上他是个经验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伊壁鸠鲁唯物的感觉论,坚持知识起源于对外物的感觉,感觉比理性认识可靠。在伦理思想上他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快乐论,认为人生的最高美德是追求幸福,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安宁是真正的幸福,否定了基督教的禁欲主义道德观。伽桑第的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中比较激进阶层的利益。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伽桑第的唯物主义仍不彻底,他说:“我公开承认我相信有一个上帝,相信我们的灵魂是不灭的”,向宗教神学妥协和让步。

〔古典主义文学〕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对17世纪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17世纪法国文坛上,曾存在过三种不同的文学流派。除人文主义文学继续流行外,还兴起了巴罗克文学①,即流行于贵妇人沙龙里的沙龙文学。贵族们无所事事,精神空虚,往往在虚幻缥缈的想像中杜撰出一些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和历史故事。这些作品语言矫揉造作,晦涩难懂,表现出作者自命风雅,但实际上俗不可耐的贵族情趣。最主要的流派则是古典主义文学,它很快统治了法国文坛。

古典主义文学是在君主专制制度的扶植和控制之下发展起来的。胡格诺战争后伴随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巩固,历代统治者都加强了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1635年黎世留组织了法兰西学士院,负责制订语言规范,制订各种文学体裁的规格和格律,监督作家执行。1640年王家绘画、雕刻学院建立,起着相似作用。封建国家通过设奖金、赐年俸等手法笼络文人,扶植文化。

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大都趋聚首都,云集王宫,为王室服务。古典主义创始人、诗人马莱伯提出诗歌为王权服务,语言要明晰、合理,创作要有规律。

法国是欧洲古典主义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法国古典主义文化以理性作为基本内容。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大师下笔行文,都以理性作为标尺,严格以理性控制情欲。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家布瓦洛曾说:“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著名悲剧作家高乃依的许多作品是以理性和感情、意志和欲望、义务与激情的冲突为主题展开的,而胜利永远属于意志、理性和义务。喜剧作家莫里哀认为古典主义的规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健全的人的逻辑”,悲剧作家拉辛则坚持古典主义最重要的概念是“合情合理”和“健全的理性”。古典主义文化注重写实,提倡仿古,强调形式和格律。布瓦洛认为,“作家永远也不能和自然寸步相离”,“不要离开常理去寻找文思”,“感动人的绝不是人所不信的”,主张文艺模仿自然,要求诗人们“好好地认识都市,好好地研究宫廷”,即描写市民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多种类型的人性。在文学形式上,他们主张模仿古代作品,从中得出规律和格律,用作指导。古典主义大师们提倡文字精炼、明确,合乎逻辑,形式严谨划一,遵从格律。例如,在戏剧创作上强调遵从法兰西学士院规定的“三一律”①,等等。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三、四十年代是古典主义兴起发展时期;六、七十年代是繁荣阶段;八十年代末走向衰落。在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中涌现了大批蜚声欧洲、名垂史册的卓越古典主义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喜剧作家莫里哀、悲剧作家高乃依、悲剧作家拉辛、寓言诗人拉·封丹、文学批评家布瓦洛等。

同人文主义文化一样,古典主义文学本质上也是一种资产阶级文化。古典主义作家歌颂理性,是对基督教神学、尤其信仰主义的批判。古典主义作家的作品大都揭露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人文主义文化强调天才、个性,强调官能享受,注重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在文学表现形式上也不拘一格,不受格律限制。而古典主义作家则强调理性,注重形式格律,讲求统一。这些变化反映了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维护国家政治统一、害怕和反对社会动乱变革,以求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扶植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愿望。可以说,古典主义文化是人文主义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