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二帝国经济之所以得到较快发展,除了国内有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外,拿破仑三世的经济政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拿破仑三世算不上经济学家,但从其政变以前发表的二部著作①中,可以看出他对发展经济比较重视。他认为国家应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主角,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并通过预算的数量及其分配方向对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直接引导,同时积极扩大政府生产性支出。此外,他还一反以往政府向银团举债的做法,数次直接向全民发行国债,筹措扩大生产所需的巨额资金,从而改变了法国人民以土地为唯一投资对象的旧观念、而习惯于以认购国债或购买股票的形式参与对工商业的投资。国家还颁布一系列工农商业经济法规,制订各种优惠条例,尤其重视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家运用特许权和保证4%的最低利润额鼓励铁路承包公司大规模筑路,而且注意对边远地区的开发。从而畅通了原料和商品的运输,增强了经济的活力。
这一时期影响最大、引起争议最多的是对外自由贸易的政策。1860年1月,皇帝背着立法团和英国签订了法英通商条约,大胆地废除了第一帝国以来一直坚持的保护关税政策,宣布自由贸易,取消对某些商品的禁运规定,取消高关税,大幅度降低商品入境税。大量原煤和纺织品因此而源源进入法国市场。这一政策一度遭到中小资产阶级特别是采煤和纺织业资产阶级的反对,他们指责皇帝搞了一次“关税政变”。但是,这一条约归根到底对商业资产阶级和需要廉价进口原料的工业家是有利的,而且最终刺激了工业家的竞争能力和技术革新。为此,皇帝继续与比利时、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挪威、葡萄牙等国签订了同类条约。自由贸易政策的扩大,把法国经济进一步纳入了国际市场,提高了法国工业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
拿破仑三世的教育政策对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促进作用。他广泛进行教育改革,并拨出专款、创办综合性高等文理学院,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增设中小学校,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波拿巴的这些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基础,最终在法国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从这一意义上讲,路易·波拿巴与拿破仑一世一样成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遗嘱继承人。
此外,这一时期的客观环境也对帝国经济发展有利。1848年美国加里福尼亚金矿及同期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使世界采金量大大增加。从1850年起,大量黄金流入欧洲。帝国利用其高额外贸顺差,获得了大笔硬通货。于是,始于1815年的物价下跌趋势得以制止并出现回升。1856年以后,物价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此种物价水平使生产者更加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了生产发展。
同时,大量黄金的涌入,使帝国期间货币流通总量增加1.2倍。这对经历了长期货币匮乏的法国经济不啻是一付强心剂,因为它使经济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手段得以充分实现,从而保证了经济活动利展开。
[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局限性]帝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许多明显的特点,其中主要有三:第一,金融业始终处于特殊的优先发展地位。第二,在工业中铁路交通运输业的优先发展也十分明显。第三,现代化大工业与分散的小工业并举,并出现了生产的集中化。以冶金工业为例,1864年该行业中组成了法国第一个卡特尔——“冶炼业委员会”,它是该行业的信息中心、技术促进中心,又是决定价格、代表全行业业主和政府及工人谈判的统一组织。规模巨大的企业也已出现。1867—1868年间,克勒佐冶炼厂雇佣了9950名工人,次年该厂的生铁产量占全国生铁总产量10%;而温德尔控制的冶炼厂同期生产了占法国总产量11%的生铁。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和集中使法国工业的重心在这一时期开始了由小工业向大工业的转移。
然而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中小工业仍占绝对优势。传统的纺织、服装、食品、制革、木材、家俱等行业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大多处于分散的手工劳动状态。1866年法国有各类业主133.4万人,而工人为289.8万人;平均每个业主仅雇工2.17名。同年纺织业中每个业主平均也只雇工3名,手工劳动占70%。建筑业尽管发展较快,但1851—1866年间,业主与工人之比仅从1比1.27提高到1比1.44。可见,在现代化大工业和分散的传统中小工业并存的同时,中小工业始终占多数,而且在产值上,后者又远远超过前者。
此外,这一时期消费品生产远远超过生产性生产。还应指出,帝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 1850—1855年间为3.87%;1855—1860年间为 2.36%;1860—1865年间为 2.19%;而1865—1870年间仅为1.16%。而且各行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也不是持续发展的,我们不能对第二帝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估计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