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地区的重建]战后,法国政府立即着手对战争破坏地区的重建,在北部、东北部地区,投资1000亿法郎,恢复或重建约8000个工业企业,新建几十个大型工厂和电站。至1925年,已重建了各个破坏项目的一半以上。
20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破坏地区的重建。
破坏地区的大规模重建,引起了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同时,重建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时,政府把复员军人、流动劳力大批安排到重建地区,还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就有大批移民和国外劳工涌到法国。1919年侨居法国的外国人有141.7万人,占法国居民总数的3.7%,以后则不断增加,从1921 —1925年外国居民平均每年增长10%,是战前的5倍(1905—1911年平均每年增长2%)。这些侨民和外国劳工在法国经济的重建中起了很大作用。
[经济的相对繁荣]20年代中后期,法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短暂的“工业高涨”局面,进入了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法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发展。1924年,工业生产总量第一次超过了战前水平,以后不断增长,见下表:年份工业生产总指数 1913 100 1919 57 1921 55 1924 109 1928 127 1929 139.56 1924—29年期间,工业发展的速度每年达5%,而战前15年的最高速度仅为3.4%。同时,工业结构也有了变化,由主要是轻工业的发展改变为基础工业、重工业的发展。1914—1929年期间,冶金、机械、建筑等工业设备部门的生产约增加了50%,而纺织、皮革、食品等消费工业则不超过10%。铁矿石由1913年的2191.8万吨,增加到1939年的5073.1万吨,铸铁由520.7万吨增加到1036万吨,粗钢由468 7万吨增加到971.7万吨。汽车制造占世界第二位,产量由1918年的4.5万辆增加到1929年的25.4万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从1921—1931年,共增长了321.5万人,而农村居民则减少了60万人。1921年,城市人口占人口的46.4%,1931年占 51.2%,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法国由农业—工业国变成了工业—农业国。
在工业发展中,大工业企业的地位增强了。在不到10个雇佣工人的工厂中劳动的工人,1906年占工业就业居民的58%,1931年减为34%,而在500人以上企业劳动的工人,则由1906年的29%提高到1931年的33%。同时,较广泛地采用了所谓“资本主义合理化”的各种措施,在一些大企业,以美国为榜样,实行“泰罗”制、“福特”制,装置了传送带,对工人的行为进行测定。在人造纤维、电力、摩托制造业采用新的生产程序。国家特别注意化学工业的发展,统一了标准,实行生产合理化。工业技术的现代化、标准化,改变了法国工业陈旧、落后的状态,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农业生产也得到缓慢发展。1924年,农业总产量达战前1913年的水平。
各种农产品也基本上达到战前水平。农业生产也趋向现代化,大量使用了化肥和拖拉机。1920年有拖拉机2.7万台、收割机140万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还表现在生产更多的消费品,为了满足生产牛奶的需要,牧场的面积占了耕地的15%,而小麦的种植面积则减少了50万公顷。
贸易得到很快发展。国内贸易异常活跃,1931年,商业中的雇佣人员超过战前的15%。1913—1929年外贸总额增加了50%,占世界贸易额的6%。外贸中还出现了新的趋向,同英、德、比、苏等欧洲国家的贸易相对减少,而其他国家尤其是对殖民地各国的贸易则有显著发展,1913年,对殖民地的贸易占法外贸的12%,而1930年则提高到16%。
[工资与福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收入由1920年的2350亿法郎提高到1929年的3835亿法郎。在分配中得利最多的是资本家,据统计, 1921年公司分配的利润是37亿法郎,1929年则增加到118亿法郎。当然,工人的工资也有所提高,加上物价相对稳定,因此,人民生活还是有所改善。
见下表:日工资指数( 1913年为100 )名义工资生活指数实际工资巴黎外省巴黎外省巴黎外省 1921 339 398 338 381 100 104 1924 372 462 377 406 99 114 1927 498 575 498 522 100 110 1930 648 707 587 621 109 114 1931 643 707 531 551 121 128同时,法国政府为缓和社会与阶级矛盾,还实施了一些社会福利措施,如1926年第一次实行了失业补助金法,1928年对低工资的职工实行养老金制,对疾病、残废的工人、孕妇实行津贴等。
在20年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显示了它的阴影,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人口增长缓慢,轻纺工业下降,小企业仍然占有优势,等等。还应该看到,当时复兴发展的基础,从本质上说,是建立在对内剥削劳动人民、对外加紧掠夺殖民地基础上的。因而是虚弱的,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