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运动的衰落] “达达”(Dada)运动是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虚无主义的现代文学思潮,是反理性、反传统的突出表现。“达达”
主义的倡导者是法国诗人特里斯唐·查拉,1916年,他与一些青年诗人在瑞士苏黎世创立名为“达达”的文艺团体,开始倡导“达达主义”,很快在瑞士、美国、法国流行起来。“达达”运动是一群青年仇恨战争、反对战争的产物,他们力图反对产生战争的精神世界。可是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推翻旧的精神世界,创建新的精神世界。1920年,查拉定居巴黎,建立了“达达”
分子的国际中心,散布“除了否定一切,‘达达’的名字不再意味着什么”。
他们发布宣言,组织一些挑衅性的表演,诗人的狂叫乱喊,伴以嘈杂的音乐,使戏谑嘲笑达到了极点。1921年,“达达”运动分裂,以布勒东、阿拉贡等为代表的一些人走上了超现实主义的道路,“达达”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已销声匿迹。
[超现实主义]1921年,布勒东、苏波、阿拉贡等“达达”分子,虽然仍团结在《文学》杂志的周围,但他们对“达达”主义粗鲁的言行和贫乏的技巧感到厌烦,认为必须进行新的理论探讨,发起一场新的“精神革命”。同年,布勒东与苏波合作,创作了一部诗集《磁场》,奠定了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基础。1924年秋,布勒东发表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2月1日,创办刊物《超现实主义革命》。同年,成立“超现实主义调查局”,负责集中和总结超现实主义团体成员的经验。超现实主义比“达达”分子更少无政府主义。他们要求人身和思想的自由,敌视一切平庸的道德传统,追求“纯精神的自动反应”,用一种新的理想取代传统的理想、文化与道德。他们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强调“潜意识”梦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提倡写“事物的巧合”,他们认为清醒的、理智的思维活动,是受资本主义文明毒化了的精神,不是“纯粹”的精神。只有“潜意识”的、睡眠状态的、或偶合情况下的思维活动,才是还未受到外界干扰的“纯粹”
精神。因此,超现实主义文艺家的任务就在于挖掘和解放被理性、传统压抑的意识和感情。他们往往在咖啡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捕捉人们思维活动的原始状态,或者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中捉住梦幻。他们的诗歌、小说,实际上就是“潜意识”、“非理性”的一种形象的表达。阿拉贡的诗集《欢乐之火》、小说《安尼赛》、布勒东的小说《娜佳》,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1928年,超现实主义运动开始分裂。一部分人主张作家要投身革命,运动要为革命服务。以布勒东为代表的一些人仍固执己见,认为运动本身包含着革命,要保持绝对自由,不接受任何外界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监督。1930年,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重申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与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阿拉贡等人则离开超现实主义,逐渐走上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
[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在超现实主义现代派文学运动流行的同时,批判现实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开始兴起。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出生于巴黎书商家庭,从青年时代起就爱好文学,对古希腊文学有较高的修养。他的成名作《希尔维斯特·波纳尔的罪行》(1881年),描写一个学者同资产阶级法律秩序的冲突。小说 《黛依丝》(1890)反映了作者对天主教会的不满。90年代,他积极参加支持重审德雷福斯案件的斗争,逐渐接受社会主义。他的4卷本长篇小说《当代史话》(1897—1901),愤怒地揭露了德雷福斯案件中反动军人、封建贵族与教会的阴谋活动,描绘出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穿了统治者的政治黑幕。小说《企鹅岛》、《诸神渴了》、《天使的叛变》等,鞭笞当时的社会制度,讽刺资产阶级文明,但却对人类理性的将来表示怀疑,流露出悲观思想。苏联十月革命后,法朗士更倾向社会主义,公开谴责帝国主义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192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24年去世,法国为他举行了国葬。
另一个杰出的文学大师是罗曼·罗兰(1866—1944),他出身于银行小职员家庭,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从1904—1912年,他出版了10卷本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部享誉世界的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德国音乐家克利斯朵夫一生的活动,广泛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图景,表现了作者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立场和坚持人类进步文化的艺术观点。这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巨著,荣获1915年度诺贝尔奖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曼·罗兰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战争。1919年发表《精神独立宣言》,号召世界各国知识界联合起来,抵制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
20年代,他发表的小说有《母与子》、《皮埃尔和柳丝》、《格莱昂波》,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最重要著作有7大卷的《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 —1943),戏剧计有《理性的胜利》(1899)、《丹东》(1900)、《7月 14日》(1902)、《爱与死的较量》(1925)、《百花盛开的复活节》(1926)、 《流星》(1928)、《罗伯斯比尔》(1939)等21部。30年代起,罗曼·罗兰积极参加反战、反法西斯斗争,公开声明站在苏联一边,关心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罗曼·罗兰还和法国其他革命作家亨利·巴比塞(1873—1935)、阿拉贡、瓦扬—古久里(1892—1937)等一起,在批判现实主义基础上,共同为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心理小说]它是以现代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强调人的“意识流”,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零散的各不相关的方法,而是以一种“意识流”、“思想流”的方法进行的。因此,他们着意刻划人的意识、感情等心理活动,其著名代表作家普鲁斯特。他从1906年开始,就构思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1913年已确定小说的全部布局轮廓,共7卷15册,并在同年出版第一卷《斯万之家》。1919年出版第二卷《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1922年,普鲁斯特去世。但他的小说已最后写成,从1924—1927年陆续出版其他各卷。《追忆逝水年华》实际上是自传性系列长篇小说,叙述他对青春的无限怀恋和追念。这部小说用感性的回忆、分析等手法,形象地描写20世纪初巴黎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生活和众多的人物。继普鲁斯特之后,心理小说的著名作家有雅克·德·拉克雷泰尔、雅克·夏尔多纳、埃米尔·昂里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