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想与文化

[萨特与存在主义哲学]第四共和国时期,存在主义哲学在法国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存在主义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等反理性主义哲学的继续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存在主义的中心由德国转向法国。法国由于战争期间长期处于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之下,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自由统统被法西斯分子践踏在地。战争结束后不久,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又相继爆发,接二连三的炮火在人们心中投下了新的阴影。战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畸形发展,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异化现象。人与自然之间失去了平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和谐。当时法国中小资产阶级的精神世界为消沉颓废、悲观失望等气氛所笼罩,在知识分子中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形成一种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旧的价值观念已土崩瓦解。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哲学由于强调“自由”和“责任”两个概念,使他们得以面对恐怖和荒谬而不失去人的尊严,从而为他们提供了暂时的精神归宿。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的发展大致经过 4个时期:1.建立存在主义本体论;2.从哲学思辨转向对社会问题的思索,主张“行动哲学”;3.试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4.试图超越马克思主义。萨特在第四共和国时期的哲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第二个时期,其特点是从前一时期的晦涩的哲学思辨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索,重点是讲人道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的自由,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反对宿命论,宣扬选择自由和人的责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此时期的代表作。萨特这一时期在政治上也一直比较进步。1945年,萨特与梅洛—庞蒂等几位知识界名流联合创办激进的《现代》杂志。1948年,他参加了一个名叫“革命民主联盟”的知识分子组织,后来因为该组织日益倾向美国,便声明退出。从50年代初起,萨特与共产党人接近,自称是 “同路人”,试图在党之外思考真理,并且希望党能利用他思考出来的真理。

1954、1955年,萨特曾两次访问中国,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表示同情和支持。萨特还积极支持国际进步与和平事业,在1952、1955年出席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大会和世界和平大会,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战后西方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第四共和国时期正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迅速发展并达到鼎盛的时期。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萨特、加谬和波伏瓦。

萨特不仅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象征,而且也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首席代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首先是哲学,其次才是文学。他的作品往往把阐述一种哲学观点作为作品的出发点,把存在主义哲理作为作品的核心内容,把宣扬这种哲学理论作为作品的写作目的。这种以文学戏剧形式出现的萨特存在主义,远比他的庞杂晦涩的哲学著述的影响要大。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人文学说与现代派文学的合流。它是一种特殊的哲学现象和文学现象,并在思想上对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新小说等文学流派以深刻的影响。196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以“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为由拒绝接受。

阿尔贝·加谬(1913—1960)是一位重要的存在主义作家。虽然他后来与萨特分道扬镳并在生前一再表示自己不是存在主义者,但是,他的思想和创作实践都使世人始终将他和萨特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加谬在1942、1943年接连发表了代表作《局外人》、《西绪福斯的神话》,声名大振。在第四共和国时期,他又发表了著名的作品《鼠疫》(1947)、《戒严》(1949)、 《正义者》、《反抗者》(1950)。加谬的大多数作品哲理性都很强,无论作品中的人物,还是事件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哲学观点。其作品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为了与存在主义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相统一,他善于用一种刻板、拘谨、干巴巴的语言来表现作品里的主人公。法国一些评论家将此称为是“空虚的存在”的写作风格。

存在主义文学的另一位代表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是萨特的终身伴侣。

她在1929年与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先后在马赛、鲁昂、巴黎等地任教。1943年,波伏瓦发表了小说《女客人》,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与萨特的《恶心》齐名的存在主义作品。自此她开始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他人的血》(1944)、《人无不死》(1947)、《吃闲饭的嘴》(1954)、《一代名流》(1954)。波伏瓦还写了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二性别》(1949)。这部巨著轰动一时,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是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其中以法国的荒诞派戏剧影响最大。这一流派起初被统称为先锋派戏剧。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法国先锋派戏剧中,几位法籍外国人谬尔·贝克特、尤金·尤内斯库、阿瑟·阿达莫夫等人在他们的一系列剧作中蔑视一切传统的戏剧形式。公开扯起“反戏剧”的旗帜。他们反对传统戏剧的要有连贯情节,揭示矛盾、展开冲突、得到解决的三部曲公式,强调用离奇的、夸张的、荒诞的、象征的手法突出人的精神苦闷。他们还打乱时间顺序,使戏剧成为超脱时间的、抽象的东西,从而让其具有“普遍的人性”,并试图使观众通过赤裸裸地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没有情节、没有个性、没有合乎逻辑的语言的怪诞的、非理性的舞台形象本身来认识世界。荒诞派戏剧可以说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戏剧园地中结出的果实,它用特殊的方式曲折地反映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部分现实,尤其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小资产阶级生活的平庸、思想的空虚和困惑、心情的苦闷与焦虑。荒诞派戏剧产生之初并不被人们承认,更不被人们重视,甚至遭到鄙视与冷遇。但是,贝克特等人并没有灰心丧气。1953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上演获得成功。之后,他们那种荒诞不经的作品逐渐得到学术界与知识圈的尊重和赏识,影响迅速扩大,成为风靡于欧美舞台上的最重要的戏剧流派。

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是贝克特、尤内斯库和阿达莫夫。贝克特 1906年出生爱尔兰,1938年起定居法国。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1953)、 《剧终》(1957)等。由于他在戏剧方面的卓越成就,在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贝克特一起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重要奠基人的尤内斯库于1912年生于罗马尼亚,翌年随父母在巴黎定居,此后基本上住在法国。1949年尤内斯库创作了《秃头歌女》,上演时被观众喝了倒彩。1950年法国著名剧评家雷蒙·格诺肯定了《秃头歌女》的文学价值之后,尤其是他的《椅子》等作品获得成功以后,其戏剧才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成为欧美舞台上红极一时的人物。1970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阿达莫夫是除贝克特、尤内斯库外法国最重要的荒诞派戏剧作家。他出生于高加索,从40年代末起开始创作荒诞派戏剧。他的创作可以1954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创作的主要作品有《讽刺诗文》(1947)、《大家的敌人是大家》(1952)等。后期创作以 “政治剧”为主,主要作品有《弹子球机器》(195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