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莫鲁瓦和法比尤斯政府

[社会党和法共联合执政及其原因]社会党通过选举取得总统职位和政府领导权,并在国民议会中占有半数以上的席位,为社会党实施其纲领和政策提供了保证。社会党为了在今后执政过程中应付右翼政党的反对和顺利处理其它问题,仍需要取得法共的合作。法共也以自己为社会党在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中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为由要求参加执政。于是两党通过谈判,在1981年6月23日签订了“共同执政协议”,决心共同推行密特朗提出的改革政策。6月23日以莫鲁瓦为首的新政府成立。在新政府的44名内阁成员中,社会党占37名,法共中央委员会书记、政治局委员夏尔·菲泰尔芒任运输国务部长,中央委员马塞尔·里克任职业培训部长,中央委员雅克·拉利特任卫生部长,中央委员阿尼塞·勒波尔任总理府负责人事与行政改革的部长级代表。这是法共自1947年以来第一次参加政府。

法共决定参政有着政治上和策略上的考虑,希望通过左翼联合执政对社会党的改革施加影响,争取逐步推行法共的政治纲领,并企图利用执政的地位,通过直接参与密特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多做些群众福利方面的具体工作,争取民心,增强实力,为最终建立“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而社会党吸收法共参加政府,也有自己的打算。新政府上台后将进行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其中扩大国有化范围、大幅度增加社会福利等改革措施,必将遭到大资产阶级和右翼政党的反对。吸收法共参政,既可使政府避免左右“两线作战”,又可借助法共对强大的总工会等群众组织和数百万群众的影响,以调节劳资关系、维持社会安定,抗衡右翼的压力,并约束工人群众对增加福利、提高工资的要求。此外,在社会党占有议会绝对多数议席的情况下,维持“左翼联合”局面可使社会党占主动地位,并通过“共同执政协议”约束法共。

[引人注目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密特朗总统和莫鲁瓦政府上台后只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就完成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立法程序,并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第一、以扩大国有化为中心的经济结构改革。密特朗主张在自由经济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国有化程度,使国家拥有充分的财政、金融和经济手段来实现改革的战略目标,为此掀起了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有化运动。根据 1981年12月18日国民议会通过的国有化法案,对5家大的垄断工业集团[圣戈班—蓬阿穆松公司集团(玻璃)、通用电力公司、佩希奈—于吉纳—库尔曼公司集团(有色金属)、汤姆—勃兰特家用电器和国家电子公司、罗纳—普朗克化学公司],两家大的金融公司(巴黎荷兰金融公司、苏伊士金融公司)和36家拥有10亿法朗以上存款的银行实行国有化。此外,还以国家参加股份等办法逐步将其它一些重要企业掌握在国家手中。这样,国有化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从而使法国成为西方国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第二、在“社会公正”、“分享劳动”等口号下,实行社会改革和福利措施。社会党政府上台后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优先地位,采取措施增加社会福利和对中小企业的援助,企业通过刺激需求,促进生产来增加就业机会。

为此,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低工资,增加家庭补助,提高最低养老金和对残废人的补助,缩短工时,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每年5周带薪休假,降低退休年龄。此外,社会党政府还改革税收制度,征收资产税,增加商人和高收入者的所得税,减免部分低收入者的所得税等。新税制使政府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顾了中下层群众。

第三、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行政体制改革。1981年8月,国民议会通过 《权力下放法案》,把中央的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充分发挥地方民选机构的作用。其主要措施是,建立大区一级的权力机构,使经过选举产生的大区委员会拥有较广泛的行政和财政权力。同时,省、市民选机构,即省、市议会的权力也大为加强,省议会改为省政委员会,委员会主席为省的行政事务首脑。原由中央任命的省长,改称为共和国专员,只管辖警察和中央各部派驻省里的机构,对省的行政和财政事业起监督作用。

第四、实行以“社会宽容”为口号的司法改革。 1981年 8月 2日和9月18日,国民议会分别通过《取消国家安全法院法案》和《废除死刑法案》。

社会党政府还主张废除常设军事法庭和改革最高司法会议。

[密特朗的对外政策]密特朗上台后强调法国外交的连续性,其外交政策的要点是:力争保持东西方力量的均势,特别是在欧洲的均势,维护北大西洋联盟,加强法美关系,反对苏联威胁,推行西欧一体化,加强和密切同第三世界的关系。

密特朗上台后,社会党政府对美国继续保持既结盟又独立的关系,法国在战略上与美国配合较多,同时又强调对美国要保持独立和判断自由。在联盟问题上,法国多次声明忠于整个联盟并继续履行它在北大西洋联盟内承担的义务,但决不服从军事一体化指挥。在经济方面,反对美国在东西方贸易关系中强行将西欧纳人对苏战略轨道,谴责美国的经济帝国主义政策。在中美洲、中东、非洲等第三世界地区现存的矛盾与国际纠纷问题上都采取了有别于美国的独立政策。

密特朗对苏联的立场比其前任更为强硬,极力反对苏联在欧洲确立军事优势。为此,法国主张在欧洲部署美国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同苏联的 SS20导弹抗衡。法国还不断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认为苏联对波兰实行军管负有责任,积极支持苏联国内的持不同政见者,但同时又认为加强法苏关系是“欧洲平衡必不可少的因素”,需要维持法苏对话,反对对苏联进行“经济战”。

密特朗积极推动欧洲联合,提出“应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力量”,以对付超级大国瓜分世界的阴谋,主张加速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以减少美国的依赖程度。此外还提出建立“欧洲社会区”,谋求西欧国家采取共同的社会政策。在欧洲建设中,继续重视发展法德关系,认为“法德特殊友谊是欧洲共同体的基石”。

密特朗还积极推行“第三世界主义”,努力改善南北关系。在政治上,他宣传在全世界捍卫人权,尊重人民自决权,支持民族民主运动。在经济上,提倡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富国援助穷国,主张通过“收入再分配”来消除社会不公平。密特朗仍对非洲地区特别重视,亲自出访了非洲的14个国家。此外对加强在中东、波斯湾地区、东南亚地区和拉美地区的影响也都作了特殊努力。

[社会党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密特朗和社会党政府原想通过扩大政府公共开支,增加财政赤字等手段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以达到振兴经济、增加就业的目的。然而“膨胀”计划实施一年后,政府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不仅未能实现,而且导致宏观经济的严重失控。政府财政收支状况急剧恶化,赤字额由1980年的303亿法郎猛增至1981年的808亿法郎,1982年的989.5亿法郎,两年间猛增两倍半。通货膨胀加剧,消费物价扶摇直上,尤其是1982年前6个月,年上涨率高达14%,外贸出现巨额逆差,法郎疲软不堪,在17个月内被迫三次贬值。总之,在社会党政府上台一年多后,法国经济处于二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

在这种局势下,社会党政府在1982年中被迫刹车,中断原来的膨胀计划,转为实行以克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紧缩政策,决定冻结工资和物价,削减社会福利和政府开支以遏制消费。在法郎第三次贬值后又摊出了一揽子 “严厉”计划,对1982年度的财政赤字额、消费物价上涨率和外贸逆差均作出严格限制,并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增加税收(包括所得税、工资附加税和财产税等),提高煤、电、交通、邮电等公用事业收费,调高烟、酒和燃料价格,限制信贷,加强外汇管制直至限制出国旅游者携带的外币额,提高利率和推行强制性储蓄等。

社会党政府大幅度调整经济后,法国的宏观经济受到一定控制,显示了一定效果。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减慢,1983年和1984年仅分别增长0.7%和 1.2%,然而消费物价上涨趋缓,外贸逆差额在两年间缩小了2/3,财政赤字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大致控制在政府规定的3%水平上,法国经济在度过了最困难时期后,1984年开始出现微弱复苏。但是,经济政策的这种猝然大转折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其他困难和问题,导致工业生产投资不振,生产停滞,特别是传统工业部门更是深陷困境。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家庭实际收入下降,社会消费萎缩。这些现象引起了各阶层的不满,导致社会动荡不已。

[社会党政府改组——法比尤斯组阁]1984年7月17日,社会党政府进行重大改组,原工业科研部长洛朗·法比尤斯在莫鲁瓦辞职后接任总理职务,时年37岁,是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总理。新政府由16名部长、6名部长级代表和20名国务秘书组成,其中34名属上届留任,人事结构上保持了很大的连续性。法共因不同意新政府继续执行严厉的经济政策和工业改组计划而拒绝入阁,致使历时3年的左翼联合执政局面宣告结束。

触发这次政府改组的直接原因是私立学校改革问题。社会党主张建立统一的、世俗的国民教育,并在1984年1月提出一项改革法案,加强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控制与监督。该法案一提出,立即遭到受教会控制的私立学校当局及有关学生家长的激烈反对。左翼反对派也利用此事大做文章。全国各地不断出现抗议集会,6月24日,巴黎地区爆发大约150万人参加的游行示威,持续时间长达14个小时。反政府的声浪甚嚣尘上。7月12日,密特朗总统被迫宣布收回教改法案,教育部长萨瓦里被迫辞职,政府出现危机,内阁只好改组。社会党希望通过改组政府给选民以新的希望,继续确保社会党的多数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