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制君主制的衰落

君主专制由盛而衰英国的专制君主政体经历了从发展、鼎盛到衰落的过程。15世纪玫瑰战争中,封建大贵族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在内战中互相残杀,两败俱伤。

而刚刚兴起的资产阶级羽翼未丰,尚不敢在国内政治问题上轻举妄动。相反,资产阶级为了能顺利发展自己的经济,希望能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保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并能抑制封建大贵族的割据和内讧。1536年发生的罗伯特·阿斯凯领导的天主教的反叛,1569年北方封建贵族的暴动,都是依靠了强有力的都铎政府的中央权力才将之平定的,商人们对此表示衷心的拥护。

在这方面,为数众多的中小贵族的愿望和资产阶级是一致的。他们也希望能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能够遏制封建大贵族,使他们不能太专横跋扈,或进行互相厮杀等破坏行为。此外,资产阶级和其他阶层人士还指望依靠强大的中央政权击败强敌西班牙、法国,抗拒罗马天主教对英国事务的干涉,并向海外进行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至于英国的议会,虽然长期以来并未完全停止召开,但是直到16世纪90年代之前,议会实际上经常与政府保持着一致。而且直到詹姆斯一世在位时期下议院夺取“主动权”之前,上议院一直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议会很少与国王政府发生冲突。在有些问题上,议会不过起政府的下属机构的作用,形同政府的传声筒,特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处处仰政府之鼻息,不敢稍有异议。在上述情况之下,英国的专制君主制就得以巩固起来。

不过,即使在16世纪英国专制君主制相对巩固的时期,它与欧洲大陆如法国等国的专制制度仍有所不同。如英国没有常备军和有组织的警察力量。

革命前,遇到紧急情况时,国王临时能够召集起来的武装人员只有几十人;其次,英国的议会一直未停止活动;另外,英国的中央政府机构不够强大,而地方政权却很有势力。这些情况也对以后英国的政治生活发生了影响。

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壮大,他们对专制君主的横征暴敛,以及特权公司依仗王权垄断重要的商业贸易等行为,不再甘心忍受。这时国内外的宿敌也已被打倒:在国内,16世纪中叶的宗教改革,高级僧侣受了沉重的打击;在国外,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大大削弱了西班牙的威胁,所以资产阶级及一部分贵族已不再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保护。相反,他们同专制君主的矛盾日益上升到首要的地位。君主专制制度丧失了它的统治基础。17世纪中叶,英国思想家哈林顿当说到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时曾指出:正像一个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必然会死亡一样,君主专制政体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必然会崩溃的。英国的君主专制经过了16世纪的鼎盛时期,到17世纪初已濒临崩溃了。

清教的兴起法国学者莫乃在他的《法国革命的思想渊源》一书中强调,启蒙学者的思想在激发人们进行反封建斗争,促进法国革命的爆发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他指出:“如果旧制度只受到思想威胁的话,那么这对它是没有什么危险的,要使思想发挥作用,还必须有人民的贫困,政治的腐败等现实社会的矛盾,这才能使思想发挥作用。不过,也应该知道,只有思想才能激发人们起而行动。”实际上,历史学家们在研究法国革命时,大多数人都比较重视革命前法国的思想发展及其在鼓舞、动员人民进行革命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然而,学者们在研究17世纪英国革命时,一般对革命前的思想发展及其在激励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方面所起的作用却不够重视。英国历史家希尔有鉴于此,注意研究17世纪英国革命前的思想文化状况,并专门写了一部书:《英国革命的思想渊源》。书中研究了培根·雷利和柯克等人的思想和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在英国,17世纪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意义。有人说,17世纪的 “科学文明”的出现是“基督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历史现象”。而在17世纪,英国的培根等人是世界科学思想上发挥最大作用的人。但是不可否认,17世纪英国革命前的思想发展,不如法国革命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水平之高及作用之大。英国革命家的思想是通过宗教的形式,即清教而发挥出来的。

“清教”原本是一个含混不清的名词。它原是一种蔑称,用来称呼宗教中一些激进的、对教会领导不满的人,后来被用于政治领域,成了具有政治含义的概念。在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在议会的议员中,有些人被人称之为 “清教徒”,他们的人数占议会总人数的3/4。按当时人培根的意见,所谓 “清教徒”就是那些“暴乱的、闹派性的……和教会的领导相敌对的人”。另一个同时代的人亨利·帕克认为“清教徒”可分为四类,即“第一,在教会政策上的清教徒;第二,在宗教信仰上的清教徒;第三在国家事务上的清教徒;第四,在道德上的清教徒。”一般来说,所谓的“清教徒”的思想,在革命发生前很久就已产生了。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关于宗教信仰和宗教管理制度方面的。它的中心思想是,要求将英国国教加以“净化”,将其中的天主教残余因素“清除”掉。他们比一般的新教教徒更加激进,具有更强烈的新教意识。有人说,清教徒是“更为狂热类型的新教徒”。清教思想以其激进的内容,吸引了许多社会中下层对现实不满的人,越来越多的世俗人士对它表示支持,但通常所说的“长老派”和“独立派”与这个时期的清教并无关系。作为一种教派的英国“长老会”,实际上在16世纪90年代已因受到魏特吉夫特和班克洛夫特的迫害而停止存在了。后来英国的长老会是在17世纪40年代由于同苏格兰订立的同盟而从苏格兰引入英国的,前者和后者并无连续性。而“独立派”作为思想意识形态上的一个派别,是内战爆发后才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