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变化成为此时文学艺术的社会实践源泉。文化普及范围的逐渐扩大,出版审查法的废除,社会的开放性及相对的宽容性,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印刷发行等有关物质条件的改善,都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且,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趋势也更多地倾向于正在进一步成熟壮大的资产阶级,反映这个阶级的生活、思想和向往等。在文学中,古典主义尚有一定影响,现实主义蓬勃发展成为主流,至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又随之兴起。同时,具有英国特色的绘画艺术正在脱颖而出,建筑艺术有所创新。英国文化艺术走向繁荣,并对欧洲产生了相当影响。
戏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剧院曾被清教徒关闭或拆毁。至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戏剧活动才重新开始,但仍局限于宫庭与贵族之中,与社会联系甚少。
在18世纪,戏剧逐步发展起来。此时的主要剧作家有约翰·盖依(1685— 1732)、乔治·李洛(1693—1739)、菲尔丁、哥尔斯密、谢立丹(1751— 1816)等。
李洛的代表作《伦敦商人》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情感和道德观,被认为是最早的资产阶级戏剧。盖依的《乞丐的歌剧》则尖刻地讽刺了上层社会的黑暗腐败,曾引起伦敦的轰动。菲尔丁的三部政治讽刺剧:《唐·吉诃德在英国》、《巴斯昆》和《1736年历史纪实》抨击了上层统治人物的唯利是图和腐败政治现象,从而触怒了当时的首相沃波尔。这位首相操纵议会制订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废除的戏剧审查法,迫使菲尔丁退出戏剧界。菲尔丁的戏剧情节生动有趣,滑稽诙谐,与严肃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交织,达到了深刻讽刺的目的。哥尔斯密所写的《屈身求爱》是当时最优秀的风俗喜剧之一。该剧通过贵族青年与乡姑调情的故事深刻地描绘了英国的城乡社会生活。在英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谢立丹,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剧作家,曾写下了几部出色的启蒙时期现实主义戏剧,揭露上层社会的荒淫生活和虚伪道德。他最著名的两个剧本是《情敌》和《造谣学校》,其中后者被认为是莎士比亚之后英国喜剧的典范杰作。
在戏剧表演艺术中,托马斯·贝特顿(1635—1710)是位天才的悲剧演员。他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表演莎士比亚戏剧,借此对抗传统的古典主义悲剧表演艺术。大卫·加立克(1717—1779)则是欧洲启蒙主义时期现实主义表演艺术的奠基人。他改革英国舞台艺术,培养出许多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的演员,提高了英国剧院的艺术水平。艾德曼·金(1787—1833)则是著名的浪漫主义演员,其表演艺术充满强烈的感情和艺术气魄。
艺术在绘画方面,18世纪的英国结束了外国画家占据英国画坛的局面,造就出一批杰出的英国画家,产生出自己的民族艺术。庚斯保罗(1727—1788)是此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肖像画和风景画有很高的造诣,并富有音乐感,画风清莹流畅且严谨工细。荷加斯(1697—1764)是最有思想性和辛辣讽刺意味的风俗画家,其作品对社会人物及其生活的描绘可谓入木三分。他的组画《文明结婚》表现了一对贵族青年从买卖婚姻开始,然后各自放荡,直至双双自杀死去的悲剧,从而辛辣地讽刺了上层社会的腐朽。不过,荷加斯成为宫廷画师后就再无此类重要作品了。此外,被誉为英国风景画之父的威尔逊(1714—1782)、水彩画的代表画家弗朗西斯·普鲁斯(1647—1728)和爱德华·戴伊斯(1763—1804)等一批著名画家共同将英国绘画艺术推向其发展高峰。
18世纪英国的雕刻艺术并无显著建树,但英国的建筑艺术却在中国文化影响下有了“中英公园”这样的突出成就。“中英公园”是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影响下建成的,富于曲折变化,充满诗情画意,融自然天趣与人工匠心为一体的中国园林艺术,使英国出现了一个反对严守几何形设计而流于呆板的“正规花园”的建筑艺术变革运动。自一位中国建筑家为肯特公爵建成一座中国式花园后,“中英公园”就开始在英国和欧洲流行起来。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对英国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1741年英国出版了《赵氏孤儿》的改写本《中国孤儿》,其改写本作者说道:多年来,中国把它的工艺品和物产品供给英国,“这一次,中国诗歌也进口了,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到兴奋。”1759年该剧在伦敦上演获得成功。1762年,还有人选辑了关于中国语言、礼俗、宗教、诗歌、戏剧、园林艺术等文章合为《中国诗文杂著》一书在英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