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动政治倾向的加强

1812年,利物浦勋爵出任首相,一直到1827年中风,他一直担任政府首脑。但利物浦在托利党内一向只起平衡作用,是党内各派间的缓冲器。在他任首相的前几年,决定政策的主要是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子爵和内政大臣西德默思子爵,即1801年—1804年出任首相的亨利·阿丁顿。这些人都是小威廉·皮特最忠实的信徒,因此在政治上完全继承小皮特的衣钵。1818年,威灵顿加入内阁,更增加了政府的保守色彩。另一方面,利物浦内阁也从托利党内吸收了一批比较年轻的政治家,他们后来成为托利党内的自由派,其中主要人物有乔治·坎宁、罗伯特·皮尔和威廉·哈斯基森等。战后,他们逐步步入政坛,在政府内担任比较低级的职务。

战争结束时,托利党政府秉承小皮特故伎,对内实行高压政策,对外扶持欧洲各国的“正统”王朝。这时,法国大革命造成的恐惧心理仍然存在,因此保守主义思潮主宰着英国的官方政治。政府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维护现存秩序上,反对在任何方面作出任何变革。他们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维持现状,任何变动都可能打破已有的平衡,造成社会动荡。因此,他们竭力反对修改选举制度,害怕些微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制度的崩溃。出于同样原因,他们也反对在政治上解放天主教徒,尽管这时对天主教徒的限制已纯粹是一种歧视。在经济上,他们操纵议会通过谷物法,维护贵族地主阶级一己的私利,而对劳动人民的疾苦却不闻不问。西德默思曾说:“在上帝定为灾荒的地方,人不能造出丰腴。不要指望政府和议会的干预会减轻困难。”以此来推卸政府的责任。

卡斯尔雷任外交大臣期间,英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也是维持现状,力图在列强间保持实力平衡。英国虽然没有参加“神圣同盟”,但于1815年 11月与俄、奥、普三国组成四国同盟,这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根据条约规定,四国将定期举行会议,讨论有关欧洲的重大事务并提出解决办法,其中包括可以用武力进行干涉。但相比之下,英国更关心的是维持各大国间的均势,因此主张用四国同盟来保证欧洲各国的边界安全,阻止任何一国扩张自己的势力。由此出发,英国不赞成对别国内政进行干预,生怕这样会打破列强间的平衡。但俄、普、奥三国认为任何革命运动都会打破欧洲的现状,造成力量的不平衡,因此主张四国同盟充当欧洲警察,随时准备扑灭革命火星。1820年,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爆发反对专制的人民革命,四国联盟出兵干涉。英国虽没有直接参与干涉活动,却默认了法、奥等国的行动。

卡斯尔雷的政策引起英国国内普遍不满,许多人认为英国在这些侵略活动中起了帮凶作用。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几年是英国政治上最保守的时期之一,统治者置人民的要求和愿望于不顾,坚决维护旧社会秩序,从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因此,这几年也是阶级斗争极其尖锐的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