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新济贫法的请愿是由于英国议会修改济贫法而引起的反抗运动。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到18世纪英国一直存在着大量无业贫民,圈地运动、物价上涨,尤其是工业革命开始后采用了机器,给纺纱工和手工织布工人以很大的打击,使家庭手工业趋于没落。这样便剥夺了乡村劳动者习惯的收入来源之一,就业者的收入减少,还造成大量无业流民,群众骚动不断发生,穷人甚至抢劫商店夺取面包等食物。1795年5月英国曾制定过一项济贫制度,它规定,随着市场食品价格的变动,贫民的救济金数额也要相应变动,并规定允许在教区内济贫院以外发放贫民救济。这种户外救济制度使希望得到救济的贫民有较大的居住和工作的自由。由于工业革命使劳动群众的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群众贫困化加剧,使得政府用于贫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增加,加之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认为领取救济金的人数增多,会使懒惰和不劳而获之风滋长,于是,1832年成立了以解决济贫法为任务的王室委员会。1834年济贫法委员会的纳索·西尼尔和埃德温·查德威克起草了一份报告,指出现有的济贫制度不合理,提出修改济贫法的若干建议。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给所有成年人的救济以后将只在井井有条的济贫院中发放,而不采取户外救济的形式;负责济贫事务的中央机构对地方实施济贫工作的官员有管理权,试图统一全国的济贫工作;同时,政府设立济贫法委员会,由3名拥有实权的官员负责。根据王室委员会的报告,英国议会于1834年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基本上采纳了该委员会的建议。1834年8月该法案得到王室的批准,得以实施。济贫院内供给的食品很少,劳动极其繁重而且毫无意义,并且实行夫妻子女分居的违反人性的隔离制度,居住条件极其恶劣。工人们愤怒地咒骂济贫院是“穷人的巴士底狱”。由于工人害怕因进济贫院而遭到家庭被拆散,并且要卖掉他们的工具和其他物品,所以他们往往宁可接受低劣的条件到工厂去当工人。这样,新济贫法的实施起到了为工业资本家提供更多可供雇佣的自由劳动力的作用。此外,地方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担心中央政府以济贫法修正案的实施为契机,削弱和剥夺地方自治形式的政府的权力,控制地方行政权和教职任命权,触及他们的权益。反对新济贫法运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有各个阶级参加的运动,但贫苦工人是这一运动的主要力量。
新济贫法最先是1834年底在英格兰南部农业区实施,随后便是东盎格利亚和南部诸郡首先爆发了农民的示威和骚动。1835年5月在贝德福德郡的安普山爆发了示威,群众高呼“面包或者流血”的口号,有的地方工人们占领了济贫院,要求按照旧济贫法的方式来救济穷人。随后萨福克郡发生了反对新济贫法的斗争,有的地方并和军队发生冲突。在英格兰北部组织起来的工人群众从争取工厂立法改革迅速转到反对新济贫法运动中来。反对新济贫法最激烈的地区正好是工厂法改革运动势力最强大的地区。1837年11月在里兹创刊的宪章运动机关报《北极星报》发表了大量抨击新济贫法的文章。到 1838年在北到里彭南到柴郡的区域内共有38个反对新济贫法的协会建立。
参加反对新济贫法斗争的还有其他阶级的一些人士。科贝特、马休·弗莱彻、斯蒂芬斯、菲尔顿、萨姆·罗伯斯、约翰·理查逊和佩利等是领导反对新济贫法斗争的领袖,这一斗争的中心是兰开郡和约克郡。这个运动的高潮持续了两年。宪章运动1839年第一次高潮到来时,曾积极参加反对新济贫法运动的工人群众转而投身宪章运动。